Cult片经典《天生杀人狂》究竟讲了一个怎样疯狂的故事?

雅旋聊影剧综 2024-04-13 20:00:37

写完《杀出个黎明》,有朋友在文章下留言说,“最后神父的女儿跟着克鲁尼走了,剧情紧密衔接《天生杀人狂》”。

这话也对,也不对。

对的话,是这两个角色,《杀出个黎明》里神父的女儿与《天生杀人狂》的女主角,是同一个演员,都由朱丽叶特·刘易斯饰演。而且,《杀出个黎明》里的朱丽叶特·刘易斯,也正是由一个乖乖女最后变成了敢于向敌人开枪的彪悍打女,一夜之间完成了成长。片尾,她也提出要跟乔治克·鲁尼饰演的哥哥说,我可以跟你走吗?只是克鲁尼拒绝了她,说尽管我是个畜生,但是我还有人性。

影片里的朱丽叶特·刘易斯没有跟着乔治·克鲁尼走,但精神上她已经跟着他走了。

所以,说《天生杀人狂》是《杀出个黎明》的精神续集,没有啥问题。更主要的是,这两部片的编剧是同一个人,都是昆汀·塔伦蒂诺。精神上的一致性,在昆汀那里,完全是可以统一的。

综合参考昆汀那个时期的剧本,《落水狗》《真实罗曼史》《低俗小说》《天生杀人狂》《杀出个黎明》这几部片集中拍摄于三五年之间,在思想谱系上是一以贯之的。

《天生杀人狂》里的伍迪·哈里森与朱丽叶特·刘易斯之间癫狂的爱情与《真实罗曼史》里克里斯汀·史莱特与帕特丽夏·阿奎特的爱情,如出一辙。《天生杀人狂》里的疯狂与迷乱与《落水狗》里的描写也如出一辙。《天生杀人狂》里狂飙垃圾话之余突然手起刀落就杀人的设定与《低俗小说》里也没啥差别,这些都是昆汀喜爱摆弄的手段。

所以,《天生杀人狂》与《杀出个黎明》《落水狗》那个时期的昆汀一脉相承,有精神上的一致性,都是cult经典,完全没有问题。

但是,问题在于《天生杀人狂》上映后,昆汀却拒绝承认这是自己写的剧本,甚至痛斥是导演奥利弗·斯通偷了他的剧本,关系闹得非常僵。

这又是怎么了呢?

因为导演是奥利弗·斯通。

他可是天才级的大导演。当然,昆汀也是。

问题就在于两个天才相遇,如果节拍不合,矛盾自然会产生,而且会很激烈。很不幸,在《天生杀人狂》问题上,昆汀与斯通之间的关系就是如此,形同水火,搞得很不好。

奥利弗·斯通凭借《野战排》《生于七月四日》拿下过两次奥斯卡最佳导演,凭借《午夜列车》拿到过最佳改编剧本。而且,还拿到过柏林银熊奖、威尼斯评审团大奖,是横跨好莱坞与欧洲影坛的实力大咖。

斯通的电影,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关注宏观命题,然后从微观入手去展现,举重若轻,非常惊艳。《刺杀肯尼迪》《野战排》《华尔街》《萨尔瓦多》《生于七月四日》《尼克松》《斯诺登》《亚历山大大帝》《小布什传》《世贸中心》,看这些个名字知道全部是大人物大事件,影片故事都是影响历史瞬间的事。

这么多宏大命题,斯通会拍小人物的故事吗?当然会,他拍小人物故事的影片里也有《挑战星期天》《不准掉头》《抓狂电台》这样以不涉及宏大命题的作品。

但是宏大命题在斯通那里是他的灵魂血液,如果说拍摄这些小人物的故事只是为了讲好一个故事,进行媚俗,向商业折腰,那你就错了。斯通的小人物,也是大时代下的小人物,依旧可以从这些小人物所作出的选择中折射出巨大的社会话题,同样展现的是斯通悲天悯人的情怀。典型作品是《天与地》,表面看是一个普通的爱情片,但主角是一个越南姑娘与一名美国军官,而且这个爱情发生在越战期间,所以它依旧是宏大命题,而且不仅涉及越战,还涉及文化冲突。

所以,斯通电影的视角,是深入历史细节去体会大历史是如何发生的,然后又以俯视的角度去看待芸芸众生,以悲悯的视角去打量小人物的悲欢情仇。

这就能明白奥利弗·斯通拿到昆汀·塔伦蒂诺的剧本之后,不可能按照昆汀的本意,去拍摄一部纯粹的Cult片,只去拍打打杀杀快意恩仇。

斯通与昆汀在思想上存在着根本的冲突。

昆汀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昆汀曾经讲过一个小时候的故事。他说他在十岁左右就开始看《教父》和《法国贩毒网》,而且是他的妈妈带着他去看的,回到学校他惊奇地发现自己的同学都没有看过,因为他们的家长不让他们看。昆汀就回家问妈妈为什么允许他看这些。他妈说:孩子,这只是一部电影,不会因为你看了电影里的什么东西就毁了你。这只是一部该死的电影。实际上,相比电影,我更担心你看新闻。

唔!这只是一部该死的电影。

昆汀又说,有人在现场问答中问他,你为什么总是拍那种极度暴力的影片,难道就不怕教坏小孩吗?昆汀反问道,那电视上那么多教化人的科教片,怎么也不记得这个世界就变好了呢?

嗯!这只是一部该死的电影。

对于历史的态度,昆汀与斯通截然不同,在《无耻的混蛋》里,昆汀让希特勒被刺杀了。在《好莱坞往事》里,他也在影片里改变了“曼森杀人案”的结局,让影片里的莎朗·泰特活了下来。在《被解救的姜戈》里,他大胆让黑人做起了赏金猎人。在他的电影里,历史是可以改变的,让现实中没有发生或者不可能发生的事发生了。

电影只是电影。

所以,悲天悯人的斯通遇上纯粹造梦的昆汀,冲突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昆汀只想写简单纯粹的故事,他就是一个单纯的电影艺人,而斯通则想要将电影政治化、社会化,加入自己的观察,他要成为电影思考者。

再所以,《天生杀人狂》只用了昆汀提供的电影框架,表现内容依旧是斯通自己的。

只有理解了这么多背景,再去看《天生杀人狂》,才能一下了解斯通何以那么去拍。

另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时代背景。《天生杀人狂》上映于1994年,那是一个世界电影的超级大年,是电影世界的颠覆。在这之前,在这之后,都没有像这一年那样丰收过。

从更大的眼光去看,1989年东欧发生剧变,1992年苏联解体,美苏争霸多年的结果,终于以美国的全面胜利而终结。世界从两极世界终于变成了美国一极,美国成为了世界上最有话语权的国家,成为了世界的巅峰,文明的方向标,民主的终结者。

1993-1994文化的大丰收,可以看作是美国最繁荣时期的生产力的象征。

美国单极世界称霸世界的时间,直到911发生之后,才突然发生转变,开始将武力转移到了中东,美国的影响力开始下降。

奥利弗·斯通坐在美国最繁荣的时代,他去看世界,所呈现的却是另外一种疯狂杂乱的世界,物欲横流,纸碎金迷,世界如同一个过度喧嚣的垃圾场,各种沉渣泛起,到处都是乌烟瘴气。

《天生杀人狂》里伍迪·哈里森与朱丽叶特·刘易斯之间癫狂的爱情与肆意的杀戮,与《天与地》里汤米·李·琼斯与黎氏侠之间被时代反复碾压的爱与恨,在根子上没什么不同。《天生杀人狂》里小罗伯特·唐尼饰演的疯狂的媒体人,与《抓狂电台》里的电台访谈节目主持人也没什么区别,一脉相承。

要想好好理解《天生杀人狂》,可以从昆汀影片的脉络里去理解那些电影表象的情节,而要想深入理解这部片,就得理解斯通电影的拍摄逻辑。两个天才的交集,是有些拧巴的,这也得使得这部影片充满了争议。

喜欢昆汀的观众,不喜欢斯通强加上去的迷乱。喜欢斯通的观众,又不喜欢昆汀肆意的杀戮。

但毕竟导演是斯通,这部影片更多的还是展现了斯通的思想。

电影的片名叫《天生杀人狂》,英文是“Natural Born Killers”,中文翻译很符合cult片的意味,但失去了一些英文里的深层含义,那就是没有体现出“反社会人格”的意思。哪里有什么先天杀手,不会是反社会人格在作祟罢了。

在一个运作良好的社会里,反社会人格会得到社会矫正,不会显现,而一个失序的社会里,反社会人格就会得到暴露,进而对社会造成危害。

《天生杀人狂》里伍迪·哈里森与朱丽叶特·刘易斯的为所欲为,就是在斯通眼里美国已成为失序社会。社会的繁华背后,藏了太多龌龊与鸡零狗碎,进而给了伍迪·哈里森与朱丽叶特·刘易斯这样的人空间,让他们随意地杀戮,疯狂地相爱。而来自警方的汤米·李·琼斯与代表媒体的小罗伯特·唐尼作为精英阶层的代表,更是对社会混乱结果的直接推动者,正是由于他们的贪婪与无知,直接推动了伍迪·哈里森与朱丽叶特·刘易斯行为的更加疯狂,对社会的危害造成了更大的伤害。

奥利弗·斯通用他一贯的俯视的角度去看待小人物,然后配上动画片、科教片等元素,一起去展现时代的混乱。在他看来,伍迪·哈里森的疯狂不是个人原因,而是社会的推动,是必然要发生的。

当然了,用现在的思维来看,奥利弗·斯通属于典型的白左思维。他就是要打脸美国社会,不管它的发展程度怎么样,就是要批判,就是要扇它的耳光。所以,在影片的结尾,是邪恶胜利了,伍迪·哈里森与朱丽叶特·刘易斯杀光了他们想要杀死的人,坐上了汽车,继续他们的逍遥之旅。

欣赏《天生杀人狂》,最好要有一些摇滚精神,尤其是崔健的那种,肆意且癫狂,让悲情与疯狂起飞,暂时地迷失一下自己,向这个社会投以愤怒的目光。

崔健

,赞1.9万

刚好听到了崔健的《彼岸》,听到开头部分陈述的部分,然后再听这首摇滚所传达的力量,然后再对比这个世界。那感觉,那种迷惘,那种愤怒,那种无力,就像是在看《天生杀人狂》的感觉,值得细品。

0 阅读:2

雅旋聊影剧综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