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喀喇昆仑高原的风雪裹挟着零下30度的严寒,哨兵依然伫立在海拔5000多米的战位上;南海某海域,战舰的雷达屏幕在暗夜中闪烁,飞行员驾机巡航的轰鸣声划破天际;东南沿海的导弹阵地上,长剑战车悄然起竖,剑指苍穹……
这些场景,是人民军队“全时待战、随时能战”的日常缩影。
国防部的一句铿锵宣言,为何能让14亿人安心?这背后,不仅是实力的底气,更是一支军队对历史使命的传承,对和平承诺的坚守。
1927年南昌城头的一声枪响,宣告了人民军队的诞生。这支最初以大刀长矛、土枪土炮为主的队伍,在井冈山的密林中摸索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的游击战术,在长征路上用草鞋丈量出血与火的战备意志。抗美援朝战场上,志愿军官兵在零下40度的长津湖,以“冰雕连”的姿态诠释了什么是“时刻准备着”。
今天的解放军,早已告别了“钢少气多”的困境。航母编队远海训练、歼-20隐身战机常态化巡航、东风导弹家族威震四方……但不变的是刻在骨子里的战备传统。2022年春节,新疆军区某边防团与陆军某旅在风雪中联合巡逻,雷达兵在雪花杂波中捕捉微弱目标信号,防空导弹部队深夜演练“快打快撤”——这些细节,正是“全时待战”的具象化表达。
战备意识的传承,不仅在于装备的迭代,更在于精神的延续。一位高原雷达兵曾说:“我们的屏幕从不黑屏,就像革命先辈的火把永不熄灭。”从井冈山的哨岗到信息化的指挥中心,从手摇电话到全域联合作战系统,变的是技术,不变的是“箭在弦上”的警觉。
近年来,美台勾连动作频频,从对台军售到政客窜访,从“倚美谋独”到“以武拒统”,台海局势波谲云诡。国防部发言人曾严正警告:“螳臂当车只能自取灭亡,早晚要来收了你们。”这番表态绝非空谈。东部战区组织环台岛战备警巡,航母山东舰穿越台海,轰-6K挂载实弹演练攻防——这些行动与宣言形成呼应,展现“敢战方能止战”的决心。
分析人士指出,解放军强调“全时待战”,既是震慑“台独”势力的必要之举,也是应对复杂国际环境的战略选择。美军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日本加速军事松绑、菲律宾南海挑衅等,都让地区安全格局充满变数。但中国始终清晰传递一个信号:我们不惹事,也绝不怕事。正如一位军事专家所言:“全时待战的本质,是用绝对的准备换取相对的和平。”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1958年炮击金门时,毛泽东曾指示“打而不登,封而不死”,以战术行动达成战略威慑。
今天,“全时待战”的部署同样充满智慧:既保持高压态势遏制分裂势力,又以实战化训练提升“控局能力”,避免局势失控。
许多人只看到歼-20呼啸而过、航母劈波斩浪的震撼画面,却未必了解背后的体系化支撑。在西部战区,陆空雷达、防空、通信等力量已实现数据共享,多军兵种联合指挥链路缩短反应时间;海军某补给舰能在夜间巨浪中完成“海上穿针”,确保作战编队持续战斗力;火箭军某旅探索“一营两型”导弹协同作战,让“老剑”与“新锋”同时出鞘……这些细节,勾勒出现代化军队的“全时战备网络”。
更值得关注的是思维层面的变革。过去“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观念,正在向“养兵千日,用兵千日”转变。空军航空兵某旅将春节变成“战备日”,特战分队在沙漠中实案实训反恐课目,联勤部队用无人机测绘提升野战保障效率——这些常态化训练,让备战真正融入日常。一位常年驻守高原的连长说:“我们的日历上没有节假日,只有战备日。”
有人质疑:强调战备是否意味着好战?答案恰恰相反。从郑和下西洋“耀兵异域”却未占寸土,到新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华民族的基因里始终镌刻着“止戈为武”的智慧。今天,中国军队的演习海域提前公告,国际灾难救援中永远活跃着解放军的身影,亚丁湾护航编队十年如一日守卫航道安全——这些行动与“全时待战”宣言共同构成一个立体叙事:强大不是为了征服,而是为了守护。
历史反复证明,能战方能言和。抗美援朝战场上,正是志愿军的顽强战斗,才换来板门店的停战协议;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速战速决、主动后撤的策略,彰显了“有理有节”的大国风范。今天的“全时待战”,同样服务于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正如国防部所言:“我们愿以最大诚意争取和平统一,但绝不为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活动留下空间。”
站在2025年的历史坐标上回望,从南昌起义的烽火到信息化战场的号角,人民军队用98年时光书写了一部“以战止战,以武止戈”的史诗。当我们在享受和平时,不应忘记:喀喇昆仑的哨兵仍在风雪中挺立,南海岛礁的灯塔依旧彻夜长明,地下长城中的导弹号手始终待命。国防部的“全时待战”宣言,既是给敌人的警示,更是给人民的承诺——这份承诺,早已融入边关冷月下的钢枪温度,化作战舰犁开的浪花,写进每一名战士“清澈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