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人民网
引言:
2025全国两会期间,人民网策划了一项特殊的活动——2025年两会调查,调查围绕十大热词形成了相应的问卷,在“美丽中国”词条问卷内,72%的人在“您所期待的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怎样的?”这一问题中勾选了“建筑领域推广绿色建筑标准,采用环保材料,提高建筑能效,减少建筑垃圾”。这一数据不仅彰显了全民环保意识的觉醒,更将木结构建筑推向了建筑业绿色转型的聚光灯下——这一传承千年的中国建造技艺,正以科技赋能的新姿态,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创新解决方案。
图源:人民网
固碳于木:让建筑成为“碳汇森林”
与传统建材相比,木材是唯一具有碳封存能力的可再生材料。树木在生长期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将碳固定在木材中。在合理控制采伐量和生长量平衡的条件下,木材可以成为一种永不枯竭的碳封存体。经相关研究测算,每立方米实木类结构材的平均固碳量约900kg二氧化碳,使用结构材本身的固碳量,去抵消结构材生产阶段的碳排放,便可知木结构建筑是优质的“负碳性”建筑。作为科学认证的建筑碳储存库,在城市中每建造一栋木结构建筑就是种下一棵“树木”,每建造一片木结构建筑就是植下一片“碳汇森林”。
木结构将碳封存在建筑中示意图
能效革命:从“耗能”到“节能”
现代木结构建筑主墙体传热系数一般在0.2—1.0瓦/平方米·度,视墙体构造而异。对于普通钢混结构建筑,其墙体的传热系数与木结构墙体相比至少相差1—2倍。冬天时,木结构建筑能够保持室内的热量,减少供暖需求;夏天则能阻隔外界热量,降低空调使用频率,从而减少能源消耗,综合节能效果能提高50%-70%。按照这种方式使用,保守估计在运行阶段(50年)木结构建筑能够节约排放600—1000吨二氧化碳。(数据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木结构建筑节能50%-70%
建造革新:100%循环的“零废模式”
在木结构建筑的施工现场,预制木构件像“乐高”般精准拼接,全程无扬尘、无废料。这得益于现代木结构能够通过BIM技术预先模拟,将材料损耗率控制在0.2%以下。这种“工厂造零件、现场搭积木”的装配式施工模式,不仅能够使工期缩短60%,还能让城市告别建筑垃圾围城。与此同时,木结构建造产生的废弃物能够100%转化为生物质燃料或再生板材进行循环再利用,助力循环经济的发展,是真正的“零废模式”。
尼德兰威廉一世国王学院施工现场©Stijn Poelstra
政策赋能:绿色建筑驶入快车道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木结构绿色建筑这一发展领域:2021年国家林草局和发改委发布了《“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培育木竹结构建筑和木竹建材新兴产业;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强调,工业领域碳达峰需要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建材行业碳达峰,加强木竹建材等低碳建材产品研发应用;202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指出,要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建筑。建立建筑能效等级制度。提升新建建筑中星级绿色建筑比例,推动超低能耗建筑规模化发展。
202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
随着我国双碳战略的逐步推进,以及在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下,我国将充分发挥木结构建筑在节能降碳、节约资源、构建绿色生态人居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建设低碳社会和人民的安居生活贡献力量,以彰显切实关注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的时代价值。
未来展望:
随着木结构建筑科技的发展与标准的不断更新,木结构建筑正突破高度、场景限制,向医疗、教育、多高层住宅等多元场景拓展。在我国“双碳”目标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双轮驱动下,这场“以木为媒”的绿色革命,不仅正在重塑城市的天际线,更将“望得见青山、住得进森林”的低碳生活梦想照进现实。当每栋木结构建筑都成为生态系统的有机部分,美丽中国的绿色答卷必将写下更磅礴的篇章。
中林木结构 预建碳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