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弄地区,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在两国传统习惯边界线以北,“麦克马洪线”以南20公里处。这一地区东接缅甸,南邻印度,西面和北面与我国前门里、察隅地区相连,是典型的高山、峡谷、密林地区。
入侵瓦弄之敌,为印军第2师第11旅。该旅下辖4个步兵营、2个炮兵连以及旅直属勤务分队,总兵力2000人左右。这个旅是印军的老部队,是时任印度国防部长梅农的起家部队之一,有3个营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先后在欧洲和东南亚地区和德军、日军交过手。在据守瓦弄地区之时,全旅约有近三分之一的士兵和大多数军官有二战参战经历,是一支具有一定作战经验和战斗力的部队。
反击瓦弄之敌,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东段自卫反击作战战役第二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为了统一指挥瓦弄地区的作战行动,以陆军第54军前指为基础,组建东段东部地区指挥所(简称丁指)。
由54军军长丁盛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副军长韦统泰、昌都军分区司令员郄晋武任副司令员,54军副政委钟池、昌都分工委书记苗丕一任副政治委员,韦统泰兼任参谋长、昌都军分区参谋长赵衍祥任副参谋长,54军政治部主任兰亦农任政治部主任。丁指统一指挥陆军第130师,昌都军分区前指所辖步兵第153团、军分区独立营,以及其他加强部(分)队在瓦弄地区的反击作战行动。
丁盛于11月7日主持召开作战会议,经过与会人员的充分讨论,决心成一个梯队展开,将主要兵力兵器集中于印军的左翼(即察隅河以西地区),迂回包围,断其退路,造成关门打狗之势,同时以穿插分割和近战夜战的手段全歼印军。具体部署是以390团沿牙比河北山梁向印军纵深迂回,断其退路;以388团和153团、昌都军分区独立营实施正面攻击,拿下瓦弄扎公和曲子扎公,尔后直取瓦弄;389团向察隅河以东印军进攻,先攻占刀底曲南侧台地,尔后围歼敌能之敌。
11月16日拂晓,丁指指挥所属部队向印军发起总攻。担任正面进攻的388团决心正确,战斗勇敢,进展顺利,于13时20分攻占瓦弄扎公,将察隅河西岸的印军锡克营、库马盎营割裂成两块,形成了直接威逼瓦弄的有利态势。在瓦弄坐镇的印军第4军军长考尔中将见我军攻势迅猛,自知大势已去,被迫下令全线撤退。14时许,军长考尔、师长帕塔尼亚以及11旅旅长丢下部队,乘坐飞机逃跑,其余印军全部溃散于高山密林之中。
遗憾的是,担任迂回包围任务的390团没有按时夺取敌纵深预定目标。3营因为误判地形,战术运用错误等原因,迟迟不能攻占前进道路上的要点07高地;1营和2营在攻占32号高地后未能继续向前猛插,动作迟缓,耽误时间达3个小时之久。结果断敌退路,关上大门的意图未能实现,这就使得丁指计划的迂回包围的歼灭战,打成了一面平推的击溃战。
我军于当日17时攻占瓦弄,18时40分进占瓦弄机场及其以南地区。为了彻底消灭敌人,丁指随即命令部队以主力就地转入搜剿,以一部兵力继续向南追歼逃敌。第二天,司令部汇总了各团上报的战果,毙敌500余人,而俘虏仅有3人,其中还有一个是伤员,被戏称为“两个半”。
战绩上报总参谋部之后,丁指很快就收到了特急回电,总参质问:“那么多的敌人都到哪里去了?”意思是部队是不是把敌人给赶跑了,打的是击溃战,而不是歼灭战。另外还提出了很多质疑的问题,比如地形、敌情、兵力使用、战斗情况等等。在收到这份特急电报之后,丁指也急了,马上派出副军长韦统泰、政治部主任兰亦农和作战参谋李凡,由航堆指挥所徒步来到瓦弄130师指挥所了解情况。
当天晚上,54军和130师的首长一起点着蜡烛,彻夜未眠,一直在研究如何回答总参提出的问题。就在他们为难之际,18日凌晨传来了好消息,各团在搜剿中已经抓获了不少敌人。看到最新的战绩统计,焦头烂额了一晚上的军师首长们如释重负。韦统泰副军长说:“这下好了,只上报战果,不要回答问题了。”果然,情况上报之后,总参再也没有来电追问了。
这一仗,丁指部队共歼敌1256人,其中击毙道格拉营中校营长以下754人,俘虏库马盎营和廓尔喀营中校营长以下502人,击落飞机1架,缴获火炮61门,枪支809支,胜利完成了瓦弄地区自卫反击作战任务。
从俘敌“两个半”到俘敌502人,说明了一个重要的战术问题,即搜剿是进攻战斗的继续,是山林地区作战彻底歼灭敌人的主要战术手段之一。实战证明,印军对山林地作战有一定的经验,善于利用深山密林等复杂地形,能抗则抗,抗不住就撤,一撤就散,散而后藏。所以,我军必须严密地组织搜剿,才能够彻底地歼灭敌人,不留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