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2023年政府工作回顾
GDP增速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2%。初步核算,2023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260582亿元,比上年增长5.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9755亿元,比上年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482589亿元,增长4.7%;第三产业增加值688238亿元,增长5.8%。
粮食产量
粮食产量1.39万亿斤。202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908.2亿斤,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其中,稻谷产量4132.1亿斤,小麦产量2731.8亿斤,平均每个人接近250公斤稻谷和小麦,口粮确已绝对安全。
就业新增
城镇新增就业1244万人。2023年,城镇新增就业目标为1200万人左右,实际完成1244万人;城镇失业率目标为5.5%左右,实际全年全国平均值为5.2%,较2022年下降0.4%。
税费优惠
2023年全年新增税费优惠超过2.2万亿元。其中包括提高重点行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一老一小”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标准。
新能源
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位;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58.7万辆和949.5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120.3万辆,同比增长77.6%。
出口
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出口增长近30%。2023年,中国外贸运行总体平稳,其中“新三样”(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和太阳能电池)出口表现优异。海关总署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1.06万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增长29.9%。


02
2024年政府工作目标
GDP增速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经济增长预期目标设定为5%左右,考虑了促进就业增收、防范化解风险等需要,并与“十四五”规划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相衔接,也考虑了经济增长潜力和支撑条件,体现了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要求。
新增就业
今年城镇新增就业目标1200万人以上。报告着重强调了强化促进青年就业的政策措施及分类完善的灵活就业服务保障体系。这一战略抉择不仅体现了政府稳经济、惠民生的决心,也揭示了当前就业市场面临的深层次挑战。
“以上”替代“左右”,就说明要完成这个目标变得更加刚性,是必须完成的,它一方面反映了就业的压力,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对就业工作的重视,毕竟就业是第一民生。
CPI涨幅
今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目标设定在3%左右。这个数据与上两年保持了一致,有利于保持政策目标的连续性,稳定市场预期,也体现了我国保持物价平稳运行的信心与决心。
粮食产量
明确今年粮食产量1.3万亿斤以上。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阐述了相关考虑:为夯实粮食安全基础,粮食产量目标需要保持稳定。同时,随着深入推进粮食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以及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提升、节粮减损等工作持续推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将稳中有升。
单位能耗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5%左右。在生产生活中,使用不同类型的能源、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同产业结构,都会影响单位GDP能耗的大小。单位GDP能耗越大,表明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程度越高。作为衡量和反映绿色发展以及能源革命进程的核心指标之一,单位GDP能耗指标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03
本届两会,以下关键词需牢记
新三样
2023年,中国经济“进”的动能凸显。去年,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出口增长近30%。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外贸“新三样”产品持续走热,有一个关键要素就是技术创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产业链、供应链不断完善。
超长期特别国债
政府工作报告说,为系统解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进程中一些重大项目建设的资金问题,从今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今年先发行1万亿元。
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
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放心消费行动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将优化消费环境,开展“消费促进年”活动,实施“放心消费行动”,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实施标准提升行动,加快构建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标准体系,推动商品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改善生活需要。


04
关于资本市场,这些需划重点
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日前出席记者会并接受中外媒体采访,这是他履任中国证监会主席后的“首秀”,市场各方给予了高度关注。
谈投融资
吴清表示,投资与融资,二者是一体两面、不能分割的,资本市场这两大功能相辅相成,没有投资就没有融资,没有买方就没有卖方,只有投融资平衡发展,资本市场也才能够形成良性循环。
关于公平与效率,吴清表示,在公平交易、合理定价、充分竞争的条件下高效配置资源,促进高质量发展,这样资本市场才有持久的生命力。但是,由于市场参与各方在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都有很多差异,监管者要特别关注公平问题,把公开公平公正作为最重要的原则。在中小投资者占绝大多数的市场,更是如此。
谈监管思路
关于下一步监管工作的思路,吴清回应记者提问时称,证监会将深入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精神,牢牢把握强监管、防风险、促发展的主线,坚持市场化法治化方向,尊重规律,尊重规则,进一步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他说,尊重规律,包括尊重市场规律、尊重经济规律、尊重创新规律;尊重规则,包括尊重法律,尊重契约,还要尊重一些国际通行的技术规范。
谈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在回应“如何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让投资者获得更好回报”问题时,吴清表示,提高上市公司质量,首先是上市公司自身的责任,同时也需要外部环境的改善。
他表示,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企业必须扛起第一责任、主体责任,控股股东、实控人、董监高作为企业的“关键少数”必须挺在前面。监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地方政府还有各类专业中介机构也都要各负其责,责无旁贷。
谈资本市场稳定性
吴清表示,影响资本市场运行的因素很多,机理也比较复杂,从监管者的角度来说,重视资本市场内生稳定机制建设,提升市场韧性,是需要深入研究和努力做好的一项工作,同时这是一项体系性工作,必须坚持系统思维、底线思维、极限思维,综合施策。至少包括“一个基石”和“五个支柱”。
具体来看,“一个基石”就是高质量的上市公司。发行人必须是高质量的,上市公司首先要有良好的治理,有稳定的回报或者可以期待的成长性。大股东、实控人和管理层必须牢记上市公司是公众公司,必须有姓“公”的意识和责任,要持续对公众负责,持续提高投资价值。
“五个支柱”,第一个是更合理的资金结构;第二个是更完善的基础制度;第三个是有效的市场调节机制;第四个是更优质的专业服务;第五个是更严格的监管执法。


风险提示:本材料仅供参考,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或投资承诺,不代表基金的投资承诺或实际投资结果。基金不同于银行储蓄等能够提供固定收益预期的金融工具,当投资者购买基金产品时,既可能按持有份额分享基金投资所产生的收益,也可能承担基金投资所带来的损失。投资人应当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及《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产品法律文件以详细了解产品信息,并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在了解产品情况及销售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理性判断并谨慎做出投资决策。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

欢迎“点赞”“在看”“分享”给小伙伴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