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后的父子拉扯:李渊有投杼之惑,李世民跪而吮上乳

云深不知鹿 2025-01-17 13:26:27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的上午时分,大唐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已然人头落地。彼时,唐高祖李渊正在数位重臣的陪同下于海池悠然划船呢,可这划船的惬意却没能持续,为啥呢?只见那身着盔甲、手握长矛的尉迟敬德竟猛地闯了进来。

李渊乍一见到尉迟敬德,不禁大吃了一惊。不过,李渊那可是历经了无数风浪之人,所以很快便镇定了下来,开口问道:“今日是何人在作乱呢?你又到这儿来所为何事?”

尉迟敬德大声说道:“太子与齐王兴兵作乱,秦王于是起兵将他们诛杀了。秦王心中十分担忧陛下的安危,所以特意派我前来护卫陛下。”

显然,这话乃是李世民授意让他讲出的。尉迟敬德这般行事,实则并非真心要去保护李渊,仅仅是为了告知李渊事情发展的最终结果,好让李渊心里能对此事有个大致了解,进而能拿出一套合适的办法来妥善了结后续相关事宜。

李渊连为那两个惨遭杀害的儿子伤心的时间都没有。当下之事,他得尽快着手处理,毕竟此事可不能任其对国政产生不良影响。于是,李渊赶忙向身旁的诸位重臣询问起应对之策,想知道究竟该怎么办才好。

数位重臣皆已在官场历经数载,对于当下情形该如何应对,他们无需深思便心中有数。于是,萧瑀与陈叔达皆是顺着李世民的心意行事,纷纷谴责太子与齐王犯下谋反大罪,同时对秦王的功绩赞不绝口,力称其功绩卓著,理当被册立为太子,且都表态赞成将国政交付于李世民。

在他们看来,如此这般去做的话,就能够避免再有事端出现了。他们笃定,采取这样的方式或者举措之后,那些可能引发麻烦、产生纠纷之类的事端便不会再次发生了,仿佛只要按照他们所想的这样去落实,一切就能归于平静安稳。

这属于无奈之下不得不有的一种表态,严格来说都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站队,只是在当时特定的情形下所能做出的最为妥当的抉择罢了。李渊心里对此是清楚明白的,甚至还表明这正是他内心所想。随后,李渊颁布敕令来平定相关事宜,并且特地派人前去安抚东宫的将士们。

就这样,事情暂且平息了下来。而随后摆在李渊面前的,便是该如何处置弑兄杀弟的李世民,这着实是个棘手的难题。要知道,李世民的身份极为特殊,哪怕他犯下了杀害两个兄弟这般严重的罪行,李渊也必须慎重斟酌,好好思量该以何种方式对待他才行。

李渊心里很清楚,是没办法给李世民治罪的。为啥呢?原因其实挺明了,李世民的能力着实出众。倒也不是讲李世民厉害到李渊压根就没法对他采取行动,关键是李渊有着不能去动他的一些缘由。

李世民在隋末征战天下时,于军事方面表现极为强悍,近乎战无不胜。与之相比,李渊或许在军事上稍显逊色。然而,若论及政治方面,李渊无疑是比李世民更为成熟的。

他早年于隋朝出任官职,有数年之久。至隋末,精心谋划了晋阳起兵一事,而后成功建立起大唐,就此成为大唐开国皇帝。其谋略非凡,初唐的诸多制度以及政治格局皆由他一手建立,这也为唐王朝能够强势崛起筑牢了稳固的政治、经济与军事根基。

很明显,当时有这么一个人,相比之下李世民在其面前显得颇为稚嫩。而李渊对李世民的才能心里有数,鉴于李建成与李元吉已然离世这一无可争辩的事实,他不得不去斟酌保全李世民之事。毕竟,要是李渊再将李世民处死,那最终会是怎样的局面呢?

李渊一共有22个儿子,这一数量在古代皇帝当中是极为少见的。而在这里呢,就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李渊其余的儿子们了。颇为有意思的是,在李渊的这些儿子身上,出现了年龄方面的断层情况。

李渊在为官时期,所拥有的子嗣数量并不算多。当时仅有5个儿子,其中4个为嫡子,1个是庶子。而其余的17个儿子,皆是在李渊入主长安之后才陆续出生的。毕竟李渊有皇位需要传承,随着妃子增多,儿子数量自然也多了起来,多子在这种情况下倒也算是好事一桩。

如前文所述,李渊的儿子们在年龄方面存在明显断层现象,其第5子相较第6子居然大了15岁,放在古代,这年龄差差不多都能算是隔了一辈了。且在李世民发起玄武门之变那时,李渊前面所生的五个儿子当中,就仅剩下李世民一人了。

彼时,李渊已然六十岁整,而他的第六子年仅八岁。

在当下,60岁已然可算作老人了。就说李渊吧,要是他在60岁时真的把李世民给处死了,他能有把握把年仅8岁的儿子顺利培养成人吗?就算真能等到这孩子长大,可朝中原本分属李建成和李世民两大阵营的那些官员,会真心臣服于这个未来的小皇帝吗?

李渊哪敢去赌啊,面对能力极为出众的李世民,他别无他法,只能选择保下李世民。处置李世民这种事,他压根就做不得,而且还得想法子给李世民找个台阶下。这既是出于无奈的做法,同时也是当下最为妥当的选择了。

于是在李渊召见李世民之时,说出了这般话语:“近些日子以来,差不多都有了那种像曾参之母听闻多次不实传言后,对自己儿子产生怀疑的困惑之感。”(注:投杼之惑出自曾参母亲因多次听闻曾参杀人的不实传言而最终对儿子产生怀疑的典故,这里李渊以此表达自己曾有过类似的疑惑。)

投杼之惑这一成语与先秦的大思想家曾子是有关联的。当曾子和母亲居住在费地时,该地有个和曾子同名同姓的人犯了杀人罪。于是,便有人跑去告知曾子的母亲说:“曾参杀了人。”

曾子的母亲深知自己的儿子为人,坚信曾子绝不会干出那种事,于是说道:“我儿子不会杀人的。”说完便像往常一样继续若无其事地织布。可没过多久,又有一人匆匆跑来对曾母讲:“曾参杀了人啦。”

此次,曾母被吓得不轻,直接将手中的梭子丢弃,随后翻墙赶忙逃窜而去。就如《战国策》所记载的那般:“投杼逾墙而走。”

秦武王登基之后,心中有个想法,那便是要让车驾能够通行于三川之地,其目的在于借此窥探周王室的情况。而有一个故事,正是甘茂讲给这位秦武王听的呢。

然而若想打通三川之地,那就必须先把韩国的宜阳攻克下来才行。要知道宜阳可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攻打下来的。在正式对宜阳发起攻打之前,甘茂就把相关的一个故事讲给了秦武王听,待讲完这个故事后,甘茂接着说道:

曾参那般贤能之人,其母都曾心生疑惑乃至不信他。我可比不上曾参贤能,您对我的信任也不及曾母对曾参的信任呢。况且非议我的人着实不少,真到了某些时候,我实在担心您会像曾母那样,因为听闻了诸多非议,而扔下手中的梭子不再相信我。

在听完甘茂所言之后,秦武王为彰显对甘茂的那份信任,特意与甘茂在息壤之地订立了盟约。通过此举,明确地向甘茂传达出自己对他毫无保留的信任之意,也让彼此间的这份关系在盟约的约束下更为稳固。

之后甘茂展开对宜阳的攻打行动,然而历时五个月却未能攻克。果如甘茂事先所料,朝廷之中有不少人纷纷讲起甘茂的坏话来,秦武王听了之后都快要相信了,甚至打算把甘茂召回。好在之前有息壤之盟,这才使得秦武王坚定地支持甘茂,最终宜阳得以被成功攻下。

之后便诞生了“投杼之惑”这一成语,它所表达的含义是因毫无事实根据的谣言而引发的种种疑虑。

李渊在此处用到这个词,其意图在于表明自己是受到了蒙蔽。此前,李建成、李元吉二人,连同后宫里那些被他俩拉拢过去的妃子们,可没少在李渊跟前讲李世民的坏话呢。

日子一长,李建成与李元吉的蒙蔽之举便奏效了,李渊受其影响,对李世民渐渐有了误解,如此一来,当下这般局面也就随之产生了。

李渊一番话出口后,李世民便明晰了他的态度。彼时局势于李渊而言较为被动,可他却主动递出了台阶。李世民见状,顺势借坡下驴。不过,他并未开口言语,反倒做出一个举动,连李渊都未曾料到,那便是跪下来去吸吮李渊的乳头。

《资治通鉴》里有这样的表述,在此我们无需去仔细探究其中那五个字具体所指含义,不然又会牵扯出诸多内容。在这里,我们只需简单将其理解为一个有可能发生的动作就行,也就是李世民一头扑进李渊的怀里,然后放声嚎啕大哭起来。

倘若抛开李渊和李世民的身份以及年龄因素不看的话,那他们之间的这段对话与动作,就仿佛是小时候常见的场景一般。孩子犯了错后,乖乖站在那儿等着父亲的训斥,而父亲表明并不责怪孩子,于是孩子便一下子扑进父亲的怀抱里,撒着娇大哭起来。

倘若结合李渊与李世民各自的身份以及所处的年龄阶段来看,这件事显然没那么容易处理。但不得不承认,李世民着实精明过人,他甚至无需多言,仅仅凭借一个动作,便将此事处理得极为妥当,完美地把问题给解决了。

李世民心里非常明白这样一个情况:从理智的角度去考量,为了大唐的江山社稷着想,李渊是不会对他加以责怪的,恰恰相反,李渊还会绞尽脑汁地想法子来保全他。

从情感角度来讲,李渊身为父亲,亲眼目睹一个儿子竟将另外两个儿子杀害,这情形之下,他又怎会不气愤呢?对李世民又怎可能没有怨气滋生?

李世民已然如愿以偿得到了心中所求之物,那自然得表现得乖巧一些。毕竟他还指望着李渊日后能顺顺利利地把皇位传给他呢,而且他也迫切想要最大程度地去降低诛杀两位兄弟这件事给他所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呐。

因此,他做出的这一动作,其目的可不单单是为了认错,同时还成功地唤起了李渊内心那份孺慕之情呢。通过此举,李渊能够明白,他实在是出于情非得已才做了那样的事,做完之后,他心中满是害怕,也充斥着无尽的后悔之情。

虽然李世民已年近三十,可当他扑进六十岁的老父亲怀中放声痛哭时,那场面或许会让人感觉有些违和。然而,就是这样的举动,却有着超乎寻常的感染力,比任何千言万语所传达出的力量都要来得更为强劲呢。

没过多久,李世民便被册立为太子。随后的日子里,李渊选择退位,而李世民就此登上皇位,开启了真正属于他的时代,一个由他主宰、即将书写诸多辉煌篇章的时代也就此正式拉开了帷幕。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