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G进入“标准化元年”未来如何智联万物

中国城市报 2025-04-07 20:27:52

一部2G内存的电影,2秒就可下载完毕;坐在家里就能和远方的朋友全息通话,真人立体影像清晰可见;眼镜功能更多样,能直接投影视频,取代手机成为个人平台……

以上这些场景,在6G时代都有望成为现实。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6G等未来产业被重点提及。

近日,在中关村论坛上,多位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致表示,6G已进入“标准化元年”,预计2029年完成标准制定,2030年前后实现试商用。

标准化逐步推进

6G,即第六代移动通信标准,也被称为第六代移动通信技术。

快,是6G的突出特点。如果把2G的速度比作牛车,那3G就是自行车,4G是汽车,5G是高铁,6G则可视为飞机。

中关村泛联院院长、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黄宇红此前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介绍,5G具有高速传输数据、海量机器连接、低延时高可靠的“三角能力”。6G不仅能把5G的“三角能力”进一步做大做强,还增加了新的“三角能力”,即通感一体、通智一体、空天一体。

这就意味着,6G网络的连接对象也不光是手机,还可能是人形机器人、低空飞行器等设备,并且在沙漠、海洋、天空等区域都能实现信号全覆盖。

谈及今年6G发展的关键词,多位受访专家一致提到了“标准化”。

据了解,全球移动通信标准组织3GPP已经启动了6G标准化进程。根据计划,2025年6月正式启动6G技术标准研究,2025—2027年完成技术研究阶段,2029年3月份完成第一个版本的技术规范。

“5G最初设计偏向to C网络架构,所以在支持toB业务时存在不足,目前正在持续完善。”中关村泛联院副院长金毅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6G角度出发,在进行6G技术标准制定和研究时,要考虑需求和面对的场景,以及这些需求带来的变化;另一方面,要关注如何以更好的性价比满足垂直行业需求,让各类用户都能享受到性价比高的6G服务。

金毅敦特别提到,5G和6G并非革命性更替,二者技术能力有别,适用于不同场景,用户可根据具体需求和成本考量进行选择。“一旦6G关键技术快速成熟,其技术优势会反哺5G,提升5G性能,二者互为补充,共同推动通信技术持续发展。”

以市场需求驱动技术发展

我国移动通信产业的发展,堪称一部波澜壮阔的创新史——从 2G、3G 时代的奋力追赶,到4G时期的并驾齐驱,再到如今5G全球领跑,每一步都意义非凡。

3G和4G技术的普及,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让生活变得更加便捷、丰富。

虽然5G在网络规模和用户规模上成绩显著,但不容回避的是,关于其缺乏“杀手级应用”的声音仍存在。因此,也让不少人质疑“6G将会有多大水花”。

对此,一位长期从事通信验证的工程师向中国城市报记者表达了他的看法。他认为,这类似于“边际效应递减”。“在1M到10M,甚至到100M的阶段,用户的感受是非常明显的。当速度从100M跃升到1G时,虽然技术进步显著,但由于此时大部分日常应用场景已经能够在较低的网速下得到较好满足,因此用户对于速度提升的感受就不再那么明显。此外,高速网络的应用场景相对更专业、更受限,这也导致普通用户对于速度提升的感受不如之前那么强烈。”

虽然普通用户对5G的感受可能没有3G和4G那么明显,但这并不代表5G的价值和影响力有所降低。

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去年7月,5G行业应用已经融入近80个国民经济大类,建成了3万个5G行业虚拟专网、300家“5G工厂”,“5G+工业互联网”项目数超过1.3万个。

如今,全球5G商用已步入第六个年头,5G演进技术5G-A的商用方兴未艾,此时对6G展开讨论并实质性推进相关工作,时机恰到好处。

“每一代移动通信发展,通常需要市场和技术双轮驱动。”金毅敦谈道,当前,技术驱动6G创新能力的趋势明显,但市场需求尚未被完全调动起来。因此,可从垂直行业角度深度挖掘需求,培养用户对超高带宽、超低时延、超高可靠性和安全性的更高要求。

在众多可能的应用场景里,具身智能被业界视为最有潜力的应用场景之一。

中国移动集团级首席专家刘光毅向记者表示,不少企业和团队仍在各自为战,自主研发机器人。这种生产模式,其实不利于机器人行业未来的发展与普及。每家都只打造自己的一套产品,受自身能力所限,应用场景也会相对狭窄。而6G技术的出现,带来了新的转机。它能将通信、感知、计算、AI以及大数据安全等能力融合在一起。

“这样一来,机器人不用再把所有功能都‘背在身上’,自身能够变得更轻便,成本随之降低,电池续航能力也能大幅提升。”刘光毅说,有了6G的助力,机器人将不再局限于传统家庭场景,能够向移动式发展。另一方面,机器人的价格也会更加亲民,让更多人能够买得起、用得上机器人。

“在6G时代,机器人服务不再局限于获取信息,而是能通过6G网络调度其他智能体,完成复杂任务。”黄宇红还看好6G在无人驾驶领域的应用,“以无人驾驶汽车为例,未来出行时它可以成为新的生活、工作空间,人们能在车内观影、远程通信和开会,充分利用路途时间。”她认为,随着人工智能与新终端的结合,6G凭借无处不在的连接、算力和智力,将让人们无论身处何地,都能畅享智慧生活体验。

与AI融合成为重要方向

中国城市报记者了解到,当前,全球6G技术研发已从概念探索迈向关键技术攻关阶段,各国6G布局重点已从单一技术突破转向系统性产业布局。

从地方城市来看,近几年来,多地出台政策,护航6G产业发展。北京率先布局6G,发布北京6G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方案。《北京6G创新发展白皮书(2025)》显示,过去一年,“北京方案”推动6G发展实现“三个率先”:一是率先印发首个省市级6G规划,描绘6G发展路径;二是率先建成国际首个通信与智能融合的6G外场试验网,推动6G向系统性创新迈进;三是率先完成3GPP(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全球首个6G标准立项。

广州市在《数字广州建设总体规划》中,也提出前瞻布局6G网络,推动移动通信基础设施从千兆向万兆演进升级。

上海市副市长刘多在2024全球6G发展大会上致辞时表示,近年来上海启动实施了6G战略前沿任务专项,加快推进6G技术研发与创新,并积极参与测试验证和国际标准化研究等工作。

除了各地政府在宏观层面积极布局6G产业发展外,科研领域也在马不停蹄地推进技术的创新与突破。

2024年7月,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平及其团队搭建的国际首个通信与智能融合的6G外场试验网正式对外发布,这是全球第一个通信与智能融合的6G外场试验网。

我国率先搭建国际首个通信与智能融合的6G外场试验网,验证了4G、5G链路具备6G传输能力的可行性,实现了6G主要场景下通信性能的全面提升,是我国通信领域的突破性成果。

“在6G领域,我认为最关键的是实现AI与通信的融合。”张平向记者表示,AI有其自身逻辑,通信也有独特逻辑,二者不同,但让它们相结合以产生更大效率意义重大。“目前网络发展对于人工智能而言只是冰山一角,人工智能除了思考、决策、学习,还应像人类自然智能一样灵巧、丝滑地完成任务。在这方面,通信交互将发挥重要作用。”

在中关村泛联院副理事长、TD产业联盟秘书长杨骅看来,6G不仅是通信技术的代际升级,更是重塑全球数字经济格局、推动社会智能化转型的战略性技术。“当前,6G基础理论和技术研究亟需突破,例如通感算智融合、空天地一体化等关键技术,仍然存在核心计算芯片、新型天线和射频器件技术待突破,智能资源调度和网络优化不足等难题等待着我们去解决。”杨骅说。

■中国城市报记者 郑新钰

0 阅读:0

中国城市报

简介:《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用专业视角发掘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