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国:延绵国祚达1500多年之久,几经迁徙,灭亡于楚

历史那些精彩事 2025-02-22 16:19:35

倘若不是列子写下了“杞人忧天”这个故事,

杞国呢,它在夏殷时期是一个存在已久的小国。

它先后经历了商灭掉夏、周灭掉商这样政权交替的历史阶段,接着又走过了西周时期、春秋时期,就这样一直延续着,一直存活到了战国时期呢。

其国祚延续不断,长达1500多年的时间。

杞国的国君啊,他姓姒呢,这个姓氏可不简单,因为他可是大禹的后裔哦。也就是说,杞国国君所在的家族,往上追溯的话,是和大名鼎鼎的大禹有着血脉渊源的呢,其家族传承就源自大禹那一支。

在殷商时期出土的甲骨卜辞里面,出现了“杞”这个字,并且它在这里是作为地名来使用的哦。而且,卜辞当中还有称呼为“杞侯”的相关记载呢。

据记载,武丁这位商王曾经娶了一位来自杞国的女子呢。从这一情况便能够推断得出,杞国在当时其实就是商王朝所分封的诸侯国之一哦。

大家知道吗,太史公在《陈杞世家》里面是提到过杞国的哦。不过呢,太史公当时就讲啦,说这个杞国,它实在是太微小啦,小到它所发生的那些事情呢,都觉得不值得去专门记载下来呢。

所以,关于杞国的史料记载真的是特别少呢,全部加起来也就只有二百七十多字而已啦。

太史公曾提到,在殷商那个时期,杞国的情况是“或封或绝”呢。也就是说,杞国有时候会被封赐,享有一定的地位和领地之类的,可有时候呢,又会出现断绝封赐、情况发生变故的情形。

《大戴礼记·少间篇》中有相关记载,说是在商朝灭掉夏朝之后,夏朝王室中那些姓姒的遗族,被迁徙到了杞国这个地方。而在这之后呢,杞国的封号还曾有过好几次被废掉的情况出现。

在周朝初期的时候,周武王做了一件事,他找到了夏禹的后人东楼公,然后把他分封在了杞这个地方,而杞呢是在山东一带哦。通过这件事,我们就能够知道,东楼公他可是西周时期杞国的第一位国君呢。

东楼公和西楼公,是父子关系吗?

东楼公乃是杞国的开国之君,在他之后呢,杞国的国君之位由其儿子西楼公继承。西楼公之后,杞国的国君变成了题公。再往后,到了周厉王那个时期,杞国的国君是谋娶公。这杞国的王位传承呢,一直是按照父传子这样的世袭方式来进行的,一代接着一代往下传呢。

然而,这里存在着一个让人感觉颇为匪夷所思的地方,

杞国的前两任国君分别被称作东楼、西楼,很多人就会好奇,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怎么会有这样独特的称呼?

有可能是和牟娄这个地名存在关联。

《左传》里有这样的记载,在鲁隐公四年这个时间点上,莒人发起了对杞国的攻打行动,并且通过这次攻打,莒人成功夺取了牟娄这个地方。

哦,“楼”其实就是“娄”的另外一种写法呢,也就是所谓的别写啦。

另外让人感觉奇怪的一点在于,

据太史公所言,从周初的东楼公开始,一直到周厉王时期的谋娶公为止,在这长达200多年的漫长时段当中,杞国仅仅历经了四代国君。

我们再来看看周朝这边的情况,周朝可是经历了十位周王呢。从这个角度去分析的话,就会发现这期间杞国的世系应该是存在一些缺漏之处的哦。

你看啊,在“东楼公生西楼公”这样的记载当中呢,存在着一种让人觉得不太合理的情况哦。就是父亲一直是生活在娄东这个地方,按照常理来说,儿子一般也应该在附近生活或者和父亲的生活区域有比较紧密的关联才对。可这里却记载着儿子突然就跑到娄西去了,这和我们通常所认知的情况相差挺大的呢,所以就显得有些不合理啦。

很有可能是这两位国君之间的世系已经没办法进行考证啦。说不定东楼公和西楼公并非是父子的关系呢,他们其实有可能是杞国的两个不同分支。

《诸城县志》当中提到,牟和娄其实是两个不同的地方哦。在这个县的西南方向呢,有一座牟山,而那一片区域的地名叫做“牟乡”。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叫做“娄乡”的地方呢。

想来,这件事情应该是和东楼以及西楼存在着关联呢。

杞国数次“迁国”

《左传》里面存有一些关于杞国历史的记载呢,不过只是零星的一点内容,主要是关于春秋早期杞国的情况哦,其中提到了它好几次的“迁国”相关事宜。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这样一段记载,那便是发生在鲁桓公六年(也就是公元前706年)的一次迁国事件。当时,淳于公所在的国家走向了灭亡的结局。而杞国呢,在这个时候似乎将淳于公的国土兼并了过来。在此之后,杞国做出了一个重大的举措,那就是把都城迁到了淳于这个地方。

大家知道吗?这里提到的“淳于”,它在殷周之际可是一个古老的小国呢,而且还是姜姓的哦。据说呢,有这么个情况,就是疑似那个姒姓的杞国把淳于国给灭掉了,然后占领了淳于国的地盘,甚至还把都城迁到了淳于国原来所在的那个地方。

可以看得出来,在那个时候呢,杞国的实力是要比它周围的那些小国更为强盛一些的哦。也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相对较强的实力吧,杞国就采取了行动,把邻近的淳于给灭掉了呢。要知道,这个淳于可是和杞国属于不同氏族的,不过即便如此,还是没能挡住杞国扩张的步伐,最终被杞国给消灭掉啦。

鲁僖公十四年(也就是公元前646年)的时候,发生了杞国的第二次迁国之事。当时,杞国把都城迁到了缘陵这个地方,缘陵也就是现今山东昌乐县所在之处。那杞国为什么要进行这次迁移呢?原因是“诸侯城缘陵而迁杞焉”,就是说诸侯们修筑了缘陵这座城,然后把杞国迁到了这里。

那么,这里所提到的“诸侯”具体指的是哪些人呢?

《左传》当中并没有对此进行说明。

从当时诸多的历史事件来分析的话,鲁僖公十三年发生的一件事很可能和杞国迁国存在关联,这件事便是“淮夷病杞”。当时,杞国受到了淮夷(也就是徐莒等国)的不断侵扰,在这种情况下,杞国无奈之下只好选择迁国。

不过呢,淮夷所处的位置距离杞国可不近,大家想想看,就好比一个人的胳膊,正常情况下哪能伸得那么长去够到那么远的地方呢?

于是,有部分学者提出了这样一种看法,他们觉得这应该属于笔误的情况。具体来说呢,这里所提到的对象,原本应当是处在潍水流域的潍夷才对,而并非是淮夷呢。

话说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这么一件事儿,那就是发生了第三次迁国的情况。这次迁国呢,距离上一次已经过去了一百零二年啦,时间来到了鲁襄公二十九年,也就是公元前544年的时候。当时晋国人在杞这个地方建造了淳于城,而后,这个国家就又把都城迁到了淳于这个地方啦。

杞国是在诸多国家的协助下,从河南迁移回到了山东的故地。具体来说,是得到了晋、齐、宋、卫、郑这些大国的帮助,同时还有曹人、莒人、滕人、薜人、小邾人等也参与其中,在他们的共同助力下,杞国完成了从河南到山东故地的迁徙之举。

在当时那个特定的时期,齐国曾经辉煌一时的霸业已经呈现出衰落的态势了。而取代齐国成为霸主的国家呢,正是晋国。也就是说,原本齐国在诸侯中占据主导地位、拥有霸主之威的局面已然发生了改变,此时的晋国已然崛起,成为了新的诸侯霸主,在诸多事务及势力影响等方面占据着主导地位啦。

晋国和杞国之间存在着联姻的关系。也就是说,晋国的王室成员与杞国的王室成员通过婚姻这种形式联结到了一起呢,这种联姻在当时的政治等诸多方面往往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哦。

据史料所记载,晋平公的母亲乃是来自杞国的一位公主。

很有可能是杞国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在它原本所在的地方已经没办法继续安稳地生存下去了,要么就是遭受了来自其他国家的武力侵犯、外敌的侵入,从而导致其处境艰难。

在齐国的霸主地位逐渐衰落之后,杞国开始谋求新的依靠。它选择与晋国建立起友好的关系,其目的很明确,那就是期望能从晋国这里获得更多的庇护。

就这样,它向晋国提出请求,希望晋国能够帮助自己完成迁国这件事。

晋国凭借其霸主国的地位,将齐国、宋国等诸多国家召集起来,大家齐心协力,一同助力杞国在淳于这个地方重新建立起自己的国家。

灭亡于楚

杞国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次的迁徙,而随着这样的辗转变动,它的国势也逐渐走向衰落。等到了春秋后期的时候,杞国国内更是多次爆发内乱的状况,使得其局势愈发不稳定。

在杞悼公离世之后,仅仅过了短短三十多年的时间,杞国就接连更替了五位国君呢。

在公元前506年的时候,杞悼公离开了人世。随后呢,他的儿子杞隐公登上了国君之位。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仅仅过了几个月的时间,杞隐公就遭遇了极为不幸的变故。他竟然被自己的弟弟杞厘公给杀害了,这在当时也算是一件引起不小轰动的事情呢。

可惜的是,好的景象没能持续太久。杞厘公离世之后,就把那国君的位子传给了他的儿子,也就是杞愍公啦。

杞愍公在国君之位上历经了十六年的时间,后来啊,发生了一件很不幸的事情,他竟然被自己的弟弟杞哀公给杀害了。

杞国最后的结局是在公元前445年的时候,被楚惠王给灭掉了。而杞简公呢,也就成了杞国的最后一任君主啦。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