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米的剧情,是时候反转了

源媒汇 2024-07-29 17:24:32

作者/柯基

主编/苏淮

7月19日晚,2024雷军年度演讲在北京首钢冰球馆举行,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做了主题为“勇气”的第五次个人年度演讲,分享小米造车的来龙去脉和过去三年他所经历的跌宕起伏。

对比三年前,小米大为不同,开始收获硬核创新的果实。手机业务的高端化突飞猛进,在4K+高端市场小米排名第三,与苹果、华为形成新的“高端第一阵容”;硬核科技创新成果陆续落地,包括小米澎湃OS、一体化超级大压铸、AI(人工智能)端侧大模型、CyberDog2仿生机器人等一系列自研技术。

当晚最大的惊喜,当属巅峰性能的纯电动车——小米 SU7 Ultra Prototype(小米SU7 Ultra原型车),同时,雷军宣布将于2024年10月正式征战纽北,目标是“十年之内,成为纽北最快四门电车”,持续向保时捷发起挑战。

在背后,是小米顶着嘲讽与误解坚持硬核创新,早在2020年,雷军就为小米定下“技术为本、性价比为纲、做最酷的产品”三大铁律,并以此为基准进行持续性地投入。

实际上,比亚迪、华为、TikTok等中国公司都遭遇过不同程度的冷眼、嘲笑和谩骂,但都挺通过自己的方式完成了剧情反转。

在当下的商业世界当中,被贬低、被嘲讽、被污名化似乎成了创新者无法跳出的宿命,面对全新的技术、模式以及思维之时,用理性客观的心态去对待,似乎也不是一件难事。

01

动了既得利益者的蛋糕

小米、比亚迪、华为等中国创新公司的崛起路径,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固有的商业格局。

在小米没有切入手机行业之前,国内手机市场还是诺基亚、三星等国外品牌统治的天下,对于手机行业的运行逻辑,是在手机渠道靠人堆,广告拿钱砸,以价格而非配置驱动。

小米这类创新型公司,通过先发展技术的狂热追随者以及有远见者,然后再逐步推广到主流市场的逻辑,以脱媒化的方式去除中间商,这破了这种粗放型的经营模式。

2012年小米共销售719万部小米手机,126.5亿元含税销售额,对于一家成立不到三年的公司,数字令人惊叹。

颠覆式创新加现实的销售数据,让小米成为了国产手机品牌崛起的“样板间”,后续掘金手机市场的国产品牌,身上多少都能看到小米模式的影子。目前,中国手机品牌已经成长为国际市场的重要力量,足以和国际巨头一较高下。

在即得利益者中,有人选择选择痛定思痛后的改革调整,有人长期陷入“看不起、看不懂”的固化思维当中,面对未知领域的恐惧,多半选择嘲讽、贴标签、恶意攻击等方式来解决问题。

在舆论场上,缺乏创新力、品控不过关以及过度营销是对小米的惯用攻击套路。去年在小米14热销之际,逼得雷军亲自下场“打黑”,相关话题冲上微博热搜。

图片:小米14官方宣传图

同样以新势力入局新能源赛道的理想,在理想MEGA上市期间遭遇大量水军恶意攻击抹黑,当河北警方正介入调查时就牵扯出几家友商员工。

倘若小米当真实力不济,也很难在国际市场上与苹果、三星等国际巨头一掰手腕。根据IDC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2024年第一季度,小米继续凭借在海外市场的稳定表现稳居全球第三,出货量为4080万台,全球份额14.1%,同比实现了33.8%增长。

图片来源于IDC官网截图

实际上,小米等创新公司所经历的误解和污名化,其实是整个中国科技行业的缩影。

就在四年前,以“蔚小理”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还被称为“造车三傻”,如今国产新能源已经强势崛起,频频出现暴打BBA的名场面,比亚迪已经能够拿出全球热效率最高的发动机、全球最牛混动技术,一箱油2000公里续航震惊世界。面对新趋势,不仅BBA用投资换技术。就连中东土豪都用“石油美元”来拥抱新能源。

毕竟,对于BBA和中东土豪而言,“看不起、看不懂”好过最终的“追不上”,开始认清被中国创新企业反超的事实。

02

污名之下,实力打脸

若想真正去打脸质疑者与谩骂者,还需硬实力的加持才能成事。

小米创业初期是轻资产模式,发展很快缺根基不牢,给外界以拿”供应链“技术进行攒局的印象。

2020年8月,在小米公司成立十周年之际,雷军和团队进行了长达6个月的复盘总结,更加坚信只有不断的加大研发投资,不断“死磕”核心技术,才有机会长盛不衰。

从2021年起,小米全年研发投入就已突破百亿达到132亿元,并在随后两年时间按照约20%的年增速持续增长,到2023年已达到191亿元,直逼200亿元。

目前,小米的技术研发布局已进入12个技术领域,包括5G移动通信技术、大数据、云计算及人工智能,同时基于智能制造,进入机器人、无人工厂、智能电动汽车等,总体细分领域达99项。

2023年9月,雷军就确定了公司从“互联网”转型“硬核科技”的战略,并公布小米新十年的战略目标——持续投入底层核心技术,致力成为新一代全球硬核科技引领者。一个月后,2023年10月,小米发布自研操作系统澎湃OS,成为小米宣告其硬核科技实力的标志性事件。

图片:澎湃OS宣传图

落实到具体工作,就是不走捷径,不收购、不怠工,从核心技术做起,10倍投入,从建工厂到全面自研,认真做好每一个产品。

在已有小米北京亦庄智能工厂的前提下,又增加了两座自研工厂。2024年,小米汽车揭幕投产,高度自动化、智能化、绿色化,产能拉满后每76秒即下线一辆小米汽车。

图片:小米汽车发布会截图

在本次发布会上,雷军宣布了小米智能制造的最新成果:小米最新发布的大小折叠手机全部来自全面量产的新一代小米手机智能工厂。该智能工厂投资24亿元,按照“世界级灯塔工厂标准”设计建设,硬件设备96.8%自研,制造软件100%自研,年产能1000万台旗舰手机。

“小米汽车希望通过15到20年的努力,成为全球前五的汽车厂。”这个小米汽车的远期目标,是雷军在今年3月小米SU7上市发布会上说的。当时可能很多人只是将其看作行业里的又一次立Flag行为,4个月后的今天,雷军和小米用实际行动去攀登工业制造的巅峰。

在发布会上,巅峰性能纯电动车——小米 SU7 Ultra Prototype正式发布,雷军同时宣布将于2024年10月正式征战纽北,目标是“十年之内,成为纽北最快四门电车”,持续向保时捷发起挑战。

如此爽点,不在爽文男主的反转打脸之下。

03

创新经济的大时代

小米、比亚迪、华为等国内创新公司的崛起,意味着硬核科技引领商业变革的时代即将到来。

任正非、王传福、雷军、汪滔等工程师出身的中国企业家正屹立全球创新的潮头,引领科技行业的变革。

但一路走来,他们无不受到过被误解、被贬低。相比去争面子上的一时长短,还是更想通过里子上的硬实力提升来解决问题。

与传统企业家不同,这类工程师出身的企业家是以工程思维作为主导来推进工作。工程思维又叫工程学思维,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创造性地运用科学原理,系统化地解决各种问题。

创新性公司推崇工程思维是因为,这种思维方式可以应用于经济管理方面,通过系统性地拆分组合任务,能够高效低解决复杂性的系统问题。这种思维并不是反复锤炼单一性的技术或工艺,能够预见尚不存在的“结构”,从而做到跨越性创新的思维方式。

他们能够快速找到问题的重点,从而快速解决复杂系统问题,雷军执掌的小米能够在智能终端和智能汽车领域奋勇前行,就是意识到当前的中国汽车行业进入到转型的关键期。

就如同小米在十多年前入局手机行业类似,在智能机取代功能机的过渡时期,行业基建陆续完善,保守势力初显疲态,需要有人来扮演行业推手的角色。

十多年前,小米手机能够一战成名,除了对供应链把握,更重要的,是其推出的第一款手机足够惊艳:配置强大且售价亲民,将智能手机的价位打到了1999元的价位,一下子击穿了消费者的心理防线。

故在小米SU7上,这款C级纯电轿跑车产品,以700公里入门续航里程,无缝衔接的小米生态、各种细致入微的设计,21.59—29.99万元的售价,让这款车的性价比被推上了新高度,首月锁单及交付创下行业记录,复刻了小米手机当初的奇迹。

不过同样的污名化,小米遭遇到的与十多年前是只多不少。在中华崛起这种百年未见未有之大变局下,几乎各行各业都会迎来这种关键时刻,需要拥有创新意识的公司去扮演推手角色。

对于这些创新者们所取得的进步,公众应当给予更多的保护和包容,不要陷入那种狭隘、偏见的思维模式,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让中国的硬核科技之火形成燎原之势。

部分图片引用网络  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0 阅读:10
评论列表

源媒汇

简介:助力中国好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