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的“一”思维

拂尘记 2021-07-09 09:39:10

听说纯原创的公众号不超过7%,这是拂尘记的第636篇原创文章,字数2385,阅读大概需要3分钟

上篇说,我们人生中的“一”,是我们的底层逻辑,我们的认知结构,促使我们作出各种有意无意选择的底层思维。

继续来说说,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心中的“一”,应该如何迭代呢?

一 天底下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孩子过得比自己好

这是人性的本能,也是最根本的理念,即亲子关系中的“一”。

所有人,在即将成为父母之前,无不对这个孩子,怀抱最美好的憧憬、最殷切的期望,希望他健康快乐,希望他拥有比自己更美好、更顺利、更幸福的人生。

有人说,不对,有的父母,根本不管孩子的好坏,不管孩子的死活。

这是迭代过程中,父母心中的“一”,出现了方向偏离,比如父母自身原因、比如孩子的所作所为,令人产生了失望、焦虑、痛苦的情绪,在一次次的人性考验过后,父母们重新作出的新选择、新认知。

二 什么是好的人生,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前几天有个妈妈来跟我聊,孩子高三,她特别担心女儿的地理,每次都考倒数,拉了总分“后腿”,成绩一出来,她都会骂女儿,为什么其他科目都能学好,独独地理就不好好学,考那么少……

她说现在最担心孩子,高考时因为地理这一门,考不了好大学。

仔细一聊,才发现,原来根本不是孩子的错,但现在已然改不了,只能一声叹息。

高二选科时,孩子想学生物,可是父母认为,化学、生物太难了,分子式那么长,女孩子跟不上的,再说一个女孩子家家,学生物化学以后不好找工作,无论如何不允许,逼着她选了地理。

可是孩子对地理根本不感冒,学得很累很辛苦,成绩还是跟不上。

妈妈说很后悔,如果学生物,或许孩子比现在的地理好些,可已经高三,要改也改不了了。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如果孩子在我跟前,我真想抱抱她。

父母以为给孩子作出了正确选择,可对孩子来说,根本就不是她想要的。如果她当时能坚持一下,如果父母能理解孩子,不逼着她,也许双方的烦恼都会少很多。

父母总会犯一个认知错误,总想把他们认为的最好,强加给孩子,帮他们选专业、选工作、甚至选伴侣。

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成功的、幸福的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使父母与子女,也不能完全代劳,毕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此之蜜糖,彼之砒霜。

作为父母,要明白这个道理,要想清楚明白孩子到底想要什么?

我们能给的,是给孩子足够强大的底层架构,是让孩子心中那根“定海神针”早日竖起。

具体的知识、观念,都会过时,但有一颗会思考迭代的大脑更重要。

这就是父母的“一”,教育的“一”。

教育的职责,就是要让孩子学会学习的能力、懂得思考的力量、拥有追逐美好生活的能力。

三 对互联网认知的迭代

李善友教授对互联网的担忧,有以下4点:1、上瘾沉迷;2、虚假信息;3、人群割裂;4、超级生命。

作为父母,大部分人对于孩子成为“网民”的担忧,还停留在1和2的角度,怕孩子上瘾沉迷,影响学习,怕接收到虚假信息,受骗上当,可我们需要更深入思考一下。

1 专注力、注意力

专注和注意力,对人类很宝贵,它就像探照灯一样,能够让我们看到事物的本质。

如今我们的注意力被社交媒体改造,从长篇到短篇;从长文到短文再到140字以内,从电视剧到电影到短视频,很少有人再喜欢需要大脑参与调动智慧的事情,比如读文字、写文章。

注意力缺失,很容易被虚假消息侵扰。有个统计,虚假信息在社交中的流动效率,是真实信息的6倍,换句通俗的话说,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

我们总会只看我们想看到的东西,只接收我们愿意接收的信息。

进入我们大脑的,都是被加工筛选过的,有些信息,根本无人探究到底是事实还是假设。

比如高考选科,很多人都说化学很难,学了会吃亏,于是大家都不选,结果真的很少人学,甚至最后惊动教育部门,改革计分制度。

2 认知固化

社交媒体的推荐算法,提高了信息流通效率,可是个性化推送,让你看到的都是你感兴趣的话题、内容,可这些,真是你想且仅是你想要的信息吗?

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不被机器误导,看到的只是他认为你想看的信息,导致你的接受面变得单一又撕裂。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也是如此,从“棍棒教育”到“快乐教育”、“鼓励教育”,很多所谓专家、学者以个案的成功,来推广贩卖他们的理念,让父母们无所适从,其实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需要父母去慢慢探索,有时候用在别人身上有效,在你家孩子那里,却不一定奏效。

如果父母的认知不固化,心中的“一”就已经提升了一大步了。

三 孩子要如何在未来更好生存

以前看科幻片,觉得太虚假太疯狂了,不可能是现实;可现在,不得不说,很多科幻,已经成为活生生的现实。

比如《星球大战》、《星际迷航》系列电影中的“牵引光束”,现实中,已经被澳大利亚的一所大学实现;又比如登月,1865年,儒勒·凡尔纳发表了科幻小说《从地球到月球》,100年之后,美国真的实现了登月;还有“隐身”技术等等……

李善友教授,提出一个新概念,叫“涌现”,意思是成员数目无限增加,作用指数级增长,当超过临界点时,会诞生出新的“超级生命体”。

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就像蚂蚁、蜜蜂,一个很弱小,可是成百上千、上万几十万的个体在一起,会产生指数级能量。

互联网信息的链接和流动,可能也会产生一个超级生命体,不知道未来它会伤害人呢,还是帮助人类?

有一部电影叫《删除病毒码》,讲的就是出现了一个超级生命体,对人类整个世界产生威胁,最终一个少年黑客把自己的爱、善良注入进去,就像一束光,照亮了整个网络,从而实现意识进化。

试着想象一下,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孩子,孩子的孩子,他们将来要面对的社会,会不会科幻片中的情景呢?

那么当下父母的困惑、追求,成绩、名校、爱好、能力、鸡娃,在未来会有多大作用?

让我们尝试着用未来的眼光审视现在,看未来的发展与威胁,思考如何让孩子有更强的能力适应未来,思考如何让孩子过好他们的一生。

极简快乐创新人

充满好奇心,喜欢新东西,探索新领域

不断挑战,成为领先的少数人

【幸福加油站】

识人识己  找幸福 增能量

2 阅读: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