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畴是福建泉州的汉族人,万历四十四年的恩科进士;崇祯初年,他官至延绥巡抚、陕西三边总督,后晋升兵部尚书,总督河南、山西、陕西、湖广等处的军务。崇祯十四年他率军出山海关,支援被清军围困的锦州,结果吃了败仗,第二年被清军俘获,成为满清的包衣奴才
影视剧中的洪承畴
清军入关后他担任江南经略,大肆推行剃发易服、捕杀抗清义士,像是黄道周、陈子龙这些反清义士都是被他扑灭的。当时除了汉族老百姓反抗满清剃发易服的暴政,还有民族英雄、三蹶名王的李定国率领南明军队连战连捷,就在形势一片大好、清军火烧眉毛准备议和的时候,洪承畴跳了出来
他坚决反对议和,主动请旨担任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五省的“经略大学士”,对南明政权穷各种利诱加分化;最终让孙可望这个,因为李定国连连立功而眼红的人跳出来反对李定国,导致南明内讧。然后洪承畴对南明穷追猛打,清军这才翻了盘;可以说清军能控制汉地,洪承畴是居功至伟
那么清廷是如何看待这个投敌卖国、杀害同胞之人的呢?1665年洪承畴去世,两年后满清给他写了碑文,大致内容是“清军在锦州一口气灭了洪承畴的十三万大军,还将他俘获,皇太极给了他一口饭吃,让他不至于饿死;然后清军入关洪承畴表现非常积极,在西南地区剿灭南明,捕杀自己的同胞,这样的表现清廷很满意。”
剃发易服
满清入关
这种追悼的文章通常是死者为大,多少留点面子,但清廷给洪承畴的碑文就是很直白,直接把他的遮羞布都扒下来了,口吻也是跟教训他似的,类似于鬼子跟翻译官对话。之所以是这样的态度,原因很简单,就是清廷也看不上洪承畴这号人
对于吴三桂这种手中有军队,还随时可能会翻脸的投降者,清军是一边用着一边防着,给予异姓封王的待遇,就怕他们突然反了。而对洪承畴这种死心塌地的,又没有兵权的,清军则是一脸鄙夷,用完之后完全就没有价值了,根本不需要对他藏着掖着
所以平定西南后,洪承畴是公、侯、伯、子、男,这五个爵位中最低等的子爵都没有捞到,清廷只给了他个三等轻车都尉,属于不入流的爵位。在清廷修订《明史》的时候,他们又把死去多年、为清廷立足中原贡献最大的洪承畴拿出来“鞭尸”,乾隆亲笔给洪承畴写了段评价,大致内容是
影视剧中的乾隆
“你洪承畴虽然帮助清廷崛起,但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做得非常不好;作为明朝臣子和汉人,你洪承畴对自己的朝廷不忠,对自己的同胞不利,被俘虏后就立刻投降,然后恬不知耻的在新主子面前邀功请赏,简直就是不仁不义的貮臣贼子之典型”
然后乾隆大手一挥,将洪承畴放到《明史·贰臣传》的第一篇,洪承畴也因此成为了满清官方认可的叛徒汉奸,对于这样的人,即便再忠心功劳再大,也不会给他什么爵位,清廷还让他成为反面典型,号召群臣不要学习他,时刻铭记他的下场;洪承畴后半生为清廷卖了这么大力,最后成为清廷所唾弃的对象,是他咎由自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