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仿吾
1933年10月16日,鄂豫皖省委在红安县紫云寨召开会议,决定派省委宣传部长成仿吾去上海找党中央报告工作,并要求向鄂豫皖根据地指派军事干部。
成仿吾抵达上海汇报完工作后,于1934年初经汕头辗转到了中央苏区瑞金,并向中央汇报了红四方面军主力战略转移后,鄂豫皖根据地所面临的严峻局势,并恳切地请求中央能够派遣得力的军事干部前往鄂豫皖根据地工作,以加强红25军的领导。
中央对鄂豫皖根据地的情况高度重视,迅速做出反应。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将红22师师长程子华派过去。
在程子华启程之前,周副主席专门与他进行了一次谈话。
周副主席精辟地分析了当前形势,指出鄂豫皖红25军长期以来所采取的单纯防御战略已经难以为继,必须有所改变。他建议红25军主动实施战略转移,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到敌人力量相对薄弱的地区去开辟新的根据地,以保存革命的有生力量。
1934年5月中旬,程子华肩负着中央的重托,告别了中央苏区。在经验丰富的交通员石健民的护送下,他们乔装打扮,一路风餐露宿,历经千辛万苦,辗转跋涉了四个月,终于在9月安全抵达了鄂豫皖根据地。

程子华
程子华的到来,为鄂豫皖苏区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但他很快就发现,摆在他面前的,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红25军的战略方向,在根据地内部存在着严重的分歧。
当时的鄂豫皖根据地,弥漫着一种复杂的情绪。一方面,是对长期坚守的根据地的深厚感情;另一方面,是对日益严峻的军事形势的担忧。
在鄂豫皖省委的会议室里,关于红25军去留问题的讨论,已经持续了几天几夜。会议室的气氛凝重而紧张,不时爆发激烈的争论。
“我们在这里战斗了这么多年,流了多少血,牺牲了多少同志!这片土地,是我们的根啊!怎么能说走就走呢?”一位同志说道。
“可是,同志们,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如果我们继续坚守在这里,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全军覆没。现在敌人的‘围剿’越来越紧,我们的回旋余地越来越小。只有跳出去,才能保存实力,才能找到新的出路!”另一位同志站起来,大声反驳道。
会议室里,两种意见激烈交锋,互不相让。一方强调坚守根据地的重要性;另一方则强调保存实力的必要性,强调战略转移的紧迫性。
程子华认真地听取着大家的意见后,详细地传达了周副主席的指示。

周副主席虽然主张战略转移,但也充分尊重鄂豫皖省委的意见,将最终的决定权交给了他们。
经过长时间的讨论和反复权衡,鄂豫皖省委最终认为,以红25军目前的兵力,要穿越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封锁线,进行长途战略转移,风险太大,成功的可能性很小。因此,决定暂时留在根据地,继续坚持游击战争。
但残酷的现实很快就证明,单纯依靠内线防御,根本无法改变日益恶化的被动局面。虽然红25军积极寻机出击,取得了一些小的胜利,但由于敌我力量对比悬殊,根据地仍然在不断缩小,红军的处境越来越艰难。
一次战斗失利后,部队的气氛十分低落。在总结会上,一位同志心情沉重地说:“看来,我们真的要认真考虑周副主席的建议了,再这样下去,我们迟早会被敌人困死在这里。”
但是,一个新的问题又摆在了大家的面前:即使决定战略转移,红25军究竟应该向哪个方向转移呢?这又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抉择。
就在大家感到困惑的时候,程子华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思路。
程子华缓缓地说道:“同志们,我有一个想法,大家不妨参考一下。我以前在山西读书的时候,曾经听说过一个名叫樊钟秀的土匪,在伏牛山一带活动了很多年,势力很大,连国民党的正规军都拿他没办法。既然连土匪都能在伏牛山站稳脚跟,我们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为什么不能在那里建立起一块新的根据地呢?”
伏牛山,地处豫鄂陕三省交界处,山高林密,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而且是国民党统治力量相对薄弱的地区,确实是一个理想的战略转移方向。

郑位三
“子华同志的这个想法很好,很有见地!”郑位三,鄂豫皖省委的主要负责人,率先表示赞同,“伏牛山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我们可以认真考虑。”
经过一番讨论,大家的思想逐渐统一起来。不久之后,鄂豫皖省委在花山寨召开了一次重要的会议——第十四次省委常委会议。由于程子华当时还不是省委常委,他没有参加这次会议。
会议结束后,郑位三专门找到了程子华,向他详细通报了会议的讨论情况和最终做出的决定。
“子华同志,这次会议开得很成功!”郑位三兴奋地说道,“大家一致同意周副主席提出的战略转移的指示精神,认为我们应该主动出击,到外线去开辟新的根据地。至于转移的具体方向,经过反复比较和权衡,我们初步确定,以桐柏山和伏牛山为主要目标。”
郑位三接着告诉程子华,省委已经做出了一项重要的人事任命:由程子华担任红25军军长,全面负责红25军的军事指挥;吴焕先担任政委,徐海东担任副军长,戴季英担任参谋长,郑位三自己担任政治部主任。
听到这个任命,程子华感到非常惊讶和意外。他连忙向郑位三表示:“周副主席临行前曾有过明确指示,让我到鄂豫皖部队后,担任参谋长的职务。请你务必向省委转达我的意见,我认为自己不适合担任军长,这个担子太重了,我担心自己难以胜任。”
郑位三答应一定会将程子华的意见如实向省委汇报。然而,几天之后,他再次找到程子华,带来了省委的最终决定:“子华同志,省委经过反复研究,最终还是决定,由你担任红25军军长。大家都认为,你最合适。”

徐海东
程子华后来才知道,这次他之所以能够被任命为红25军军长,其实是徐海东的主动让贤。
徐海东是当时红25军的军长,此前还担任过红28军军长。他作战勇猛,指挥果断,战功卓著,深受广大指战员的爱戴和敬佩。然而,在这次重要的人事调整中,徐海东却主动提出,让程子华接替自己担任军长,自己则甘愿担任副军长,全力辅佐程子华。
在鄂豫皖省委讨论红25军领导班子人选时,徐海东主动找到了省委书记徐宝珊。
“徐书记,我有一个想法,向您和省委汇报一下。”徐海东开门见山地说。
“海东同志,有什么话尽管说。”徐宝珊和蔼地说。
“我认为,程子华同志比我更适合担任红25军军长。”徐海东直截了当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徐宝珊听了,微微一怔,问道:“海东同志,你为什么要这样说呢?你担任军长以来,工作一直很出色,部队也带得很好啊!”
徐海东诚恳地说:“徐书记,您过奖了。我虽然打过一些仗,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我毕竟没有受过正规的军事教育,理论水平不高。程子华同志是黄埔军校毕业的高材生,军事理论功底深厚,而且他还参加过广州起义,革命斗争经验比我丰富。我认为,由他担任军长,更有利于红25军的指挥作战,我也可以向他好好学习。”

徐宝珊
徐宝珊听了,沉思片刻,说道:“海东同志,你的想法很好,但省委还要集体讨论,才能做出最后决定。”
徐海东坚定地说:“徐书记,我相信省委一定会做出正确的决定。我个人没有任何意见,完全服从组织的安排。”
徐海东的这番话,发自肺腑,感人至深。他主动让贤,甘当绿叶,一切以革命利益为重,这种高尚的品格和宽广的胸怀,深深地打动了徐宝珊和其他省委领导。
省委经过认真讨论,一致同意了徐海东的建议,决定由程子华担任红25军军长,徐海东担任副军长。
程子华得知此事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他没有想到,徐海东这位久经沙场、战功赫赫的红军将领,竟然有如此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风格。
但徐海东主动让贤的消息传开后,却在红25军的指战员中引起了一些议论和猜测。
“徐军长打仗那么厉害,为什么要让他当副军长呢?”
“是不是他犯了什么错误,受到处分了?”
各种各样的说法,在部队里悄悄地流传。
徐宝珊得知这些议论后,心里有些不安。他担心徐海东会因此产生思想包袱,影响到部队的团结和士气。于是,他专门找徐海东谈心,希望能够解开他心中的疙瘩。

程子华(后中)、郑位三(左一)、徐海东(右一)
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徐宝珊来到了徐海东的住处。
“海东同志,最近部队里的一些议论,你听说了吗?”徐宝珊开门见山地问道。
徐海东笑了笑,说道:“徐书记,我听说了。不过,您放心,我不会在意的。”
徐宝珊关切地问道:“海东同志,你真的没有想法吗?如果你有什么想法,尽管说出来,组织上一定会认真考虑的。”
徐海东坚定地说:“徐书记,我真的没有任何想法。当副军长是我自己主动提出的,我完全拥护省委的决定。”
徐宝珊看着徐海东,语气诚恳地说:“海东同志,省委对你一直都是非常信任的。你担任副军长,绝不是因为你工作做得不好,也不是因为你犯了什么错误。相反,省委认为,你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军事指挥员,对红25军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徐海东听了,爽朗地笑了起来:“徐书记,您把我当成小孩子了?我徐海东是什么人,您还不清楚吗?我这个人,喜欢打仗,喜欢冲锋,但对当官没有任何兴趣。只要能打胜仗,能为革命做贡献,让我当什么都行!”
徐宝珊听了,心中十分感动。他紧紧地握住徐海东的手,激动地说:“海东同志,有你这句话,我就放心了!红25军有你这样的好干部,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取得更大的胜利!”

在新的领导班子的带领下,红25军开始了紧张的战略转移准备工作。
1934年11月16日,红25军在中共鄂豫皖省委的率领下,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西进,开始长征。
时值隆冬,红25军踏上征程,一路风雪交加,饥寒交迫,九死一生。军长程子华与副军长徐海东亦接连身负重伤,差点牺牲。
在庾家河战斗中,红25军遭遇了敌60师的突然袭击。战斗异常惨烈,军长程子华身先士卒,冲锋在前。突然,一梭子弹呼啸而来,击中了他的双手。重机枪子弹的巨大威力,将他的双手打穿,动脉被击破,鲜血喷涌而出。除了双手,他身上还有多处受伤,伤口总计竟达十处之多。
程子华顿时倒在了血泊之中,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将他抢救下来。当时的医疗条件极其简陋,部队严重缺乏医疗物资,没有纱布,只能用白布来代替;没有消毒药水,只能用煮过的碳酸水进行简单的消毒;然后把白布剪成细条,塞进伤口里止血。
程子华伤势极重,昏迷不醒。为了保住他的生命,红25军军医院院长钱信忠,凭借着自己有限的医疗知识和经验,竭尽全力进行救治。

钱信忠
看着程子华血肉模糊的双手,钱信忠心如刀绞。他知道,如果不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疗,程子华的双手很可能保不住,甚至会危及生命。
为了让伤口尽快愈合,减少感染的风险,程子华多次向钱信忠提出,干脆把双手截掉算了。但钱信忠坚决不同意。他深知,对于一位指挥员来说,双手是多么的重要。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尽最大的努力,保住程子华的双手。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程子华断断续续地昏迷了两个多月。由于伤势过重,他无法进食,只能靠喝一点鸡汤来维持。战士们轮流抬着担架,带着他翻山越岭,穿越枪林弹雨。无论遇到多么大的困难,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始终把程子华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
程子华晚年回忆起这段经历时,感慨万千,他说:
“在受伤之前,我的脾气非常暴躁,动不动就发火。但是,这次受伤之后,我亲眼看到了那么多的战士,为了保护我,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脾气也变得温和了许多。是战士们的牺牲精神教育了我,让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革命情谊。”
同样身负重伤的,还有副军长徐海东。在这次战斗中,一颗子弹从徐海东的左眼下方穿过,又从颈后飞出。他当场昏死过去,不省人事。

徐海东
战士们用担架抬着昏迷的徐海东,在崎岖的山路上艰难行军。四天之后,徐海东才从昏迷中苏醒过来。
除了程子华和徐海东,鄂豫皖省委书记徐宝珊也身患重病。他因为长期操劳,积劳成疾,患上了严重的肺病,只能躺在担架上,由战士们抬着行军。
在这样的情况下,红25军的作战指挥和创建根据地的重担,全部落在了军政委吴焕先的肩上。
在吴焕先的指挥下,红25军转战1800多里,一路披荆斩棘,所向披靡,成功地突破了敌人的重重包围圈,开辟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
1935年5月9日,一个令人悲痛的消息传来:鄂豫陕省委书记徐宝珊,由于长期转战,积劳成疾,病情突然恶化,不幸病逝于陕南龙驹寨(今陕西省丹凤县城),年仅32岁。
徐宝珊的牺牲,对红25军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他是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为红25军的发展壮大,为鄂豫皖根据地的创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徐宝珊牺牲后,根据鄂豫陕省委的决定,由副书记吴焕先代理省委书记职务,继续领导红25军的。

吴焕先
1935年7月15日,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到了红25军。原鄂豫皖省委交通员石健民,从西安带来了中央的文件和报纸。红25军的将士们这才了解到,1935年1月,党中央在长征途中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6月中旬,中央红军在四川西部的懋功地区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随后,中央红军向青海、甘肃边境方向北上。
得知这一消息后,鄂豫陕省委立即做出决定:红25军西进甘肃,迎接党中央,北上与陕甘红军会师。
在吴焕先的指挥下,红25军士气高昂,挥师西进。他们一路势如破竹,先后攻占了两当、天水、秦安、隆德等县城,翻越了六盘山,直逼平凉,截断了西安至兰州的公路,有力地配合了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的北上行动。
然而,在红25军西进的途中,又一位重要的领导人牺牲了。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军政委吴焕先不幸中弹,壮烈牺牲,年仅28岁。
吴焕先的牺牲,是红25军的重大损失,他在红25军中的威望极高,甚至超过了徐海东,被誉为红25军的“军魂”。
开国上将韩先楚就曾说:“吴政委是帅才,是全才,他要能活到今天,那可是了不得!”
吴焕先牺牲后,鄂豫陕省委立即召开会议,决定由徐海东接任红25军军长,程子华担任代理鄂豫陕省委书记兼军政委。

在新的领导集体的带领下,红25军继续向陕北挺进。1935年9月15日,红25军终于到达了陕北延川县永坪镇,与陕甘红军胜利会师。
至此,红25军的长征胜利结束。这支从鄂豫皖出发,最后到达陕北的英雄队伍,比其他主力红军出发得都晚,却是第一支到达陕北的。更令人惊叹的是,经过了艰苦卓绝的长征,红25军不仅没有减员,反而从出发时的2000多人,发展壮大到3700多人,创造了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