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科院博士健康说原创美文第2003期
大家好,有粉丝后天私信留言问痛风急发作该怎么治?
那要搞清楚痛风急发作时的病因病机是什么?
按照中医理论,痛风归于痹症范畴,是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的肢体关节头痛、酸楚、麻木、重着和关节功能障碍为主的一组病症。
结合古今中医对痛风的记载和经验,可以认为痛风的基本病机为湿热浊毒、脾肾亏虚和瘀血内阻。但痛风看似湿热瘀阻在关节和周围组织,但这些浊毒病理物质之所以会存在,核心还是脾肾亏虚的问题。
而且这个观点还可以从痛风的发病部位来验证,痛风发作常见于第一跖趾关节、踝关节等,这都是脾经循行经过的地方。
除了经脉循行外,痛风和脏腑中脾肾的生理功能也紧密联系在一起。
脾为人体后天之本,主运化,主升清阳,主肌肉、四肢,脾主运化水湿,可防止水湿内停为湿浊,避免痰湿病例产物的升成。
按照《素问》里一句话:“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所以治疗导致尿酸高痛风的湿邪,从脾论治,要贯穿疾病始终。
肾为人体先天之本,属于水脏,主水液代谢,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实际上是主宰整个津液代谢,分清泌浊只要肾功正常,尿液的生成和排泄就正常,而尿酸的正常排泄,还要依赖于肾的蒸腾气化、分清泌浊的功能。
所以治疗痛风,除泄浊降尿酸外,坚持脾肾同治就很关键,这也是停药后诸邪不再内生尿酸不反弹的资本。
为什么尿酸降正常后会反弹,脾肾功能未能恢复是根本。

痛风发作的症状为什么会表现为红肿热痛?
痛风患者除了先天禀赋不足,肾阳亏虚,形体瘦弱的部分患者外,大多风友多喜爱摄入膏粱肥甘厚味油腻之品,平时加班熬夜,过于劳累,久之会损伤脾肾。
脾失健运,先是生湿,湿郁久化热生痰,湿邪还容易反过来损及脾阳,脾更虚,湿浊更胜。
肾气耗伤,分清泌浊异常,尿液生成和排泄出现障碍,尿酸排泄就减少,诸邪不能随小便而解,所以导致尿酸高痛风。
湿邪为阴邪,其性趋下,所以湿浊、湿热或痰湿会袭击阴位,流注下肢,从而导致痛风多发作在下肢尤其是第一跖趾关节。
湿重会痛,热盛会肿,热其实是阳气多、阴气少、病气盛、阳遭阴,所以出现痹热,因此关节会红肿热痛。
湿邪属于阴邪,容易夜间发作,夜间症状严重,结合舌红苔黄腻,舌体瘀斑等,可以认为痛风急发作其实为湿热瘀阻之象。
因此,痛风急发作,可以从湿热瘀阻论治,可用清热祛湿、活血海域、通络止痛的方法,同时施以外敷清热化瘀消肿的中药外治方能加快症状消失。

湿热瘀阻痛风急发的主要症状,表现为关节红肿热痛,夜间症状加重,得凉则舒,遇热加重,筋骨疼痛难忍,口干单不想喝水,身倦体乏,烦躁不安,饮食差,小便黄,大便干,舌红苔黄腻或舌下静脉粗黑曲张迂曲,脉数或滑数。
对于湿热瘀阻急性期痛风的治疗,大多沿用祛风除湿、止痹痛、活血通络的方法,方剂比如乌头汤、桂芍知母汤等。
但就个人的经验来说比较喜欢用在朱丹溪二妙丸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四妙散加减方,组方(应平台科普审核规则不标详方):
威灵仙、羊角灰、白芥子、苍术、白术、黄柏、虎杖、白花蛇舌草、茯苓、土茯苓、杜仲、牛膝。
上面的方子里,苍术健脾燥湿。羊角灰祛湿。威灵仙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白芥子温中散寒化痰。黄柏、虎杖、白花蛇舌草、忍冬藤可清热祛湿。土茯苓清热解毒、通利关节。茯苓、白术健脾祛湿。杜仲、牛膝补肾健筋骨,活血化瘀,牛膝还能导药下行。
加减方法:
如果气虚,可加党参、太子参来健脾益气。
如果关节屈伸不利,可加伸筋草、徐长卿。
如果关节疼痛严重,可加川芎、安痛藤。
痛风急性期,可配合秋水仙碱抗炎镇痛。也可以用金黄膏、活血散瘀膏等外地涂敷关节患处。
本文参考文献(图文来源于网络,侵删):2019年第3期《江西中医药大学杂志》韩琳等文章《从湿热瘀阻论治痛风急性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