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文库”为何被称为中共早期记忆的“一号机密”?

方圆文史 2023-10-09 16:12:21

“四一二”事件后,为了适应新的地下斗争环境,我党成立了秘密工作委员会,并下设文件保管处,即我们熟知的——“中央文库”。

当然了,这里的“中央文库”其实是党内的习惯提法,其实它就是我党首座中央级秘密档案库,也就是后来被称为——中共早期记忆的“一号机密”。

对于这座档案文库的建设,中央给予了极大重视,1930年中共六届三中全会闭幕后,周恩来更是亲自过问了中央文库的筹备情况,其中包括文库的选址、工作人员配备情况等,并且还专门请瞿秋白起草了《文件处理办法》。

看到这里,我们不禁感到好奇:这“中央文库”到底保存了哪些东西呢?

事实上,当时中央文库保管的,是从1921年我党成立一直到1933年党中央撤离上海这一期间的重要文书档案。

其中包括党的历届代表大会决议、通告和会议记录、我党与共产国际的往来文电、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手稿以及一些知名烈士的遗书、照片等等,共计两万多份。

这些文件资料不仅是我党发展史的重要见证,同时也是我党最为弥足珍贵的珍宝,它在我党历史上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而在当时那个血雨腥风的革命斗争年代,一旦这些文件资料落入敌手,其后果也是不言而喻的,正因如此,中央文库又被称为我党的“一号机密”。

既然中央文库如此重要,那么其保管人员的挑选也必须遵循严格的要求。按照规定,中央文库的保管人员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必须是久经考验的党内同志;

二、必须持重、谨慎,严守党的机密;

三、必须离群索居,少与外界交往,不参加任何公开活动,不轻易与人结交;

四、必须具有很高的警惕性。

符合这几条要求的人并不多,再加上他们又经常搬家,因此就连党内的许多高层领导都不知道他们的确切地址和任务。

最初兼管中央文库的是时任中央秘书处文书科科长——张唯一。

此人办事沉稳、警惕性高,可谓老成持重,以至于当时才30多岁的他就被人称作“张老太爷”。

1931年顾顺章叛变投敌后,中央文库变得岌岌可危,但所幸张唯一在党内职位不高,且身份又比较隐蔽,因此顺利躲过了一劫,中央文库也暂时得以安全。

1932年底,曾担任过中共满洲省委书记的陈为人接替张唯一,专管中央文库。

陈为人早在1921年冬就入了党,是我党的元老级人物,其先后在湖南、北京、天津等地开展过革命活动,后来曾两次被捕入狱,期间受到了严刑拷打,但陈为人始终咬紧牙关、一言不发,其党性、原则性可谓非常强。

而张唯一也正是看中了陈为人的这一品质,才放心将中央文库交给他保管。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更好地保管中央文库,组织上还特地资助他开了一家湘绣店以掩人耳目。

然而,仅过了不到4年的时间,陈为人就因身体状况不得不将此任务交接出去。

那是在1936年秋,陈为人与著名红色女特工‘李云’的丈夫徐强取得了联系,后经由组织决定,让徐强夫妇接替陈为人保管中央文库的任务。

工作交接完不久,陈为人就因病去世了。之后,中央文库的保管任务又交到了周天宝手中,后来又交到了老党员缪谷稔手中。

缪谷稔早在1927年就入了党,是一位可靠的老同志,但其患有严重的肺病,加上保管中央文库责任重大,因此他的生活过得十分清苦,且病情日益严重,1942年时又不得不将此重任转交出去。

接替缪谷稔的是年仅23岁的陈来生。别看他年龄不大,却是一位意志坚定、久经考验的可靠同志。

为了保护中央文库,避免其被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获得,陈来生发动全家力量,多次抢在敌人面前转移中央文库。

从抗日战争时期一直到1949年5月上海解放,陈来生带着中央文库不停地转移,他不仅要时刻注意中央文库的安全,还要自行解决经费问题,其艰难程度非一般人所能想象。

1949年9月初,由陈来生亲自押车,将中央文库的各种文件资料,共计104包,毫发无伤地运送到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然后由市委转交到华东局办公厅。

令人颇为惊讶的是,这些没有纸边的历史文件资料,在炮火连天的革命战争环境中,竟然没有受到霉烂、虫蛀、鼠咬等半点损伤,完完整整地保存了30年之久,这简直就是奇迹!

之后,毛主席等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均批阅签发嘉奖令,隆重表彰所有中央文库的守护者,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守护了这一“比黄金还要珍贵的国宝”,他们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最后,这段珍贵无比的我党早期记忆原貌,完好无缺地收藏于中央档案馆,并成了该馆的镇馆之宝。

0 阅读: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