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说起走路不少人会将其当作包治百病的良方,认为身体上出现任何问题都可以靠走路来进行缓解。
而患有高血糖的李先生也是如此相信,每天早起和晚饭后都会去走路。

虽说体重有所减轻,整个人的精神面貌也更好了,但高血糖的情况依旧不稳定,这可让他有点着急。
要知道如果任由高血糖发展,迎来的可能是糖尿病,这可比简单的高血糖麻烦得多。
为此李先生还专门来到医院询问医生。

医生表示走路确实对身体有益,但对于血糖高的情况可能只会起到一时的作用,长远来看还是需要其他手段介入。
在了解到患者在为患糖尿病而担忧时,医生表示从高血糖到糖尿病中间还需要过程,只要控制好高血糖就可以尽量避免糖尿病。
所以不需要惶恐,最重要的是如何有效降低和控制血糖。
而据相关的国外研究,降血糖的最佳方式并非走路,而是另有方法。

四十岁出头的张姐在一次单位体检中,她发现自己的血糖值偏高,这可是让她心里咯噔一下。
保险起见她随后还做了尿检,但结果显示一切正常,似乎并未大问题。
但张姐心里一直不放心,害怕自己会朝着糖尿病的方向发展,糖尿病可是需要终身服药,而且基本无逆转可能性。

说到这里,也就明白张姐和上文提到的李先生为什么如此担忧。
但在这里需要纠正的一个误区是高血糖并不等于糖尿病,糖尿病的真正确诊可不仅仅在于几个数值。
它的发展过程需要经历三个阶段,这其中需要多种数值的检测。

第一阶段被称为正常糖耐量阶段,此时会出现常说的“胰岛素抵抗”现象,比如身体关节处发黑、减肥效率降低等。
但血糖值属于正常,这时候就需要注意了,因为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问题,胰岛素已经变得不敏感了。

所以为了恢复胰岛素的正常分泌,第一步就是改善生活习惯,特别是一些超重人群,减肥就成为首要任务。
大多数情况下,一旦体重回归正常值,胰岛素抵抗的现象也会慢慢消失。
第二阶段也就是血糖增高阶段,通俗说就是糖尿病前期。
空腹血糖的数值开始出现不正常情况。
说明身体分泌的胰岛素越来越少,已经影响到了血糖,在饮食和运动上需要加强注意。

如果依旧选择之前的生活方式,可能就会来到最后一个阶段,也就是糖尿病阶段,基本无逆转可能。
需要定时注射胰岛素,在饮食上需要非常注意,运动也没有办法随心所欲。
而且随着病情的发展会出现多种并发症,稍不注意可能就会危及生命。
所以血糖高不需要惊慌,最重要的是缓解血糖高的症状。

血糖一旦升高,会使人体内酯酶活性降低,久而久之就会出现高血脂。
另外随着血糖的升高,对血管的刺激也在加大,极易诱发高血压。
再比如诱发脑梗死、心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尤其是这两者近些年来还呈现年轻化趋向,更需要注意。

血糖一升高,不仅干扰了脑血流的恢复,而且会使血的粘度增加,这也是为什么会出现心梗和脑梗情况。
因此为了有效降低血糖,第一步就要从饮食上入手。
1、饮食注意,适当忌口
如果经常看相关报刊会发现,容易血糖高的人群包括肥胖人群、缺乏运动人群等,同时这也意味着他们的饮食存在不健康的情况。

要学会控制热量,特别是对于一些需要减重的、血糖高人群。
受各种营销影响,有的人已经对正常的食物“避而远之”,反而疯狂摄入所谓的欧包、荞麦等低热量食物。
这可是大错特错,所谓的控制热量,并不是对所有的食物说“不”。
而是尽量少吃煎炸类、粉条薯类等高热量食物,并不影响正常饮食,必要时可适当食用水煮蔬菜。

还要控制好脂肪摄入量,有的人听说肉类管饱,而且热量低,就会疯狂摄入肉类食物,以为可以达到饱腹感强、热量摄入低的效果。
事实恰恰相反,特别是血糖高的人群在肉类的选择上,要尽可能选择鱼肉、牛肉等肉类食物。

另外在烹调方式上,要尽可能避免煎炸,选择简单的蒸、煮、炒即可,油量无需过度。
在补充足够的脂肪和蛋白质后,也不要忘记无机盐和维生素的摄入。
考虑到血糖高的情况,要尽可能避开高糖量的水果和蔬菜,比如红薯、土豆、柿子、荔枝等,可选择生菜、西蓝花、柚子、草莓等低糖食物。

如果对水果、蔬菜类并不“感冒”,可选择服用维生素片。
特别是B族维生素的摄入,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神经症状。
所以出现血糖高的情况,不需要给自己制造莫名的恐慌,但也不能放任不管。
因为这是身体发出的提醒,最重要的是如何改善,饮食是其中的重要一步。

2、合适、合理的运动
文章一开头也提到了,出现血糖高情况的李先生非常相信走路可以降低血糖。
但坚持了几个月,血糖高的情况只是短暂得到了改善,后续血糖高的情况并没有消失。
与他一样后续经过详细检查的张姐已经到了糖尿病前期阶段,必须开始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她也是从网上了解到走路可以降低血糖,每天都要走个三公里。
先不说血糖有没有降,人是瘦了不少。
后续再到医院检查时,血糖数值依旧偏高,这让其也很是不解,明明自己已经迈开腿了,怎么不见效果呢?
而根据国外的相关研究,专家表示,如果出现血糖高的情况,不要直接剧烈运动,也不要盲目选择运动的方式。

如果没有选择正确的运动方式和强度,不但会没有效果,而且会适得其反。
为什么运动会控制血糖高的情况呢?
一方面运动可以有效抑制餐后血糖的升高,另一方面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胰岛素的消耗量。
至于如何运动,这其中也有不少“门道”。

在运动方式上,如果是较为年轻、身体比较健康的人群,可以选择游泳、羽毛球等消耗量比较大的运动。
而对于一些老年人或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慢跑和太极拳或许是更好选择。
因为不同的体质体内血糖波动情况也不同,如果盲目选择,非常容易出现晕厥、心悸等情况。

同时也要注意运动频率,有的人一听到自己血糖高就开始猛猛运动,结果没几天就陷入“倦怠期”,开始“两天打渔三天晒网”。
一般建议一周的运动频率是三次,可根据自身体质来决定,最重要的是长期坚持。
如果选择偶尔运动,特别是一些剧烈运动,反而会引发一些低血压症状,比如头晕、眼前发黑等情况。
为什么多数医生会建议高血糖患者一周至少进行三次运动呢?而不是间歇性运动。

因为胰岛素对于运动的敏感性只能维持二到三天,如果一星期只运动一次,可以说达不到改善血糖的情况。
最后在运动时间上至少是一次半个小时,包括前期的准备热身运动和后期的拉伸运动。
尤其是拉伸运动,千万不能“犯懒”,它可以帮助人体内脏器官恢复正常状态。
这样不但起到降血糖的效果,而且能有效增强体质。
所以运动也不是盲目运动,而是有选择的、适度的。

结语
受当代生活方式影响,出现血糖高情况的年轻人也是越来越多,年轻人患上糖尿病的概率也在增加。
所以如果出现血糖高的情况,第一反应不应该是自己吓自己,而是及时到医院接受详细检查,询问医生意见。
如果只是单纯的血糖高,这说明需要做出改变。
血糖高不可怕,可怕的是明知道会恶化,还任由自己放纵。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参考资料:
2022 冯凯编——《糖尿病24小时高效管理》节选
2011李宁主编——《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怎么吃怎么养》节选
2021 张文高作——《严控血糖,远离并发症》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