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村里,有这样一户人家。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土里刨食的庄稼汉。大字不识一个,且没任何手艺。纯靠种几亩薄田度日。那日子过得相当清苦。所住的房屋都够危房的级别了,土坯墙倒的倒,塌的塌,整座院子四门放炮,破烂不堪,尽显萧条与衰败。

可是,就这样的生存条件,却供养出了一位国内大医院的医学专家;一位资产数亿的大老板;一名在当地小有名气的记者。
父母一代的辛酸苦逼生活,到了孩子这一代,迎来了井喷式的爆发。咸鱼照样翻身,草鸡变凤凰的高光时刻。彻底改变了一穷二白的局面。

村里老人就说:这个家庭太符合俗语“村里最破房,家有状元郎”。怎么来理解这句俗语?有没有道理?
村里最破房,家有状元郎。
状元:封建王朝科举制度的产物。隋朝时期设立科举制度,唐朝时期继承并完善。后续王朝一直延用,直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
科举制度分为地方上的乡试,中央的省试与殿试。乡试的第一名是“解元”;省试第一名为“省元”;殿试的第一名才为“状元”。可以说“状元”是古代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最具实力者。
状元每一年,或者两年、三年通过殿试才产生一名,可谓是凤毛麟角。

所以,这句俗语的字面意思就是:在村里住着最破的房子的家庭,往往容易“寒门出贵子”,鲤鱼跃龙门,考取状元,可谓一举成名天下知。
当然,有必要说明一下。这句俗语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房屋未必是村里最破的,借指家境清贫。状元也未必是殿试第一名,泛指某个领域内的佼佼者。

那么,古人为什么会认为出身贫寒家庭的孩子常会有“寒门出贵子呢”?接下来,我们探讨一下寒门家庭的孩子在某个领域能有所成就者的决定性因素。再去讨论这句俗语是否有道理。
首先,思想的转变。
家境的贫寒的家庭的孩子懂事早,他们早早的就见识到了自己家庭与其他家庭的差距,见识到了父母辈生存的窘迫。家境已触碰到贫穷的底线,已经到了无法再进一步贫穷的地步。所以,他们懂事早,更懂得生活的不易,父母的不易,生活的艰辛。试图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
触底后要反弹。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要想彻底的摆脱贫穷的尴尬境地。首先就要从自身去改变。要比别人付出的更多,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逆风翻盘。

所以,他们比同龄人更早就制定了人生目标。更早的选择发展方向,比如知识改变命运,比如一招鲜吃遍天等等。思想的转变,才是摘掉贫穷落后的帽子的关键。
其次,比别人付出几倍甚至十几倍的努力。
常言道“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任何成功的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汗水和坚持。
很明显,富人手中握有更为优质的资源。穷人和富人都想获得成功,相比之下,富人更容易获得成功。有优质资源的加持,会少走很多弯路。穷人要想弯道超车,超越“富人”。那必将比他们付出几倍甚至十几倍的努力。
再次,父母的教育子女的方式和方法。

做父母的,肯定不想子女继续走自己的老路。他们也会总结自身的得失。到底哪些方面自身存在不足,如何弥补不足。为了摆脱困境。他们不想自己的孩子未来依然是贫穷的生存模式。
所以,他们在教育孩子方面,会更加用心。更加努力。即便自己再苦再累,也要促使孩子在某个行业,某个领域内有所成就。
有目标,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有持之以恒的毅力。父母加孩子的共同努力之下,两代人有共同的目标,有共同的理想,有共同的信念。两股绳拧到一起,其承载能力远大于一股绳。

综上所述,能否在某个领域有所斩获,关键取决于自己的目标,理想,持之以恒的信心和决心,以及坚持不懈的努力,不屈不挠的精神。家庭起到辅助性的作用,比如父母的在教育方面的培养,在做人做事方面的品德的教育。所以,俗语“村里最破房,家有状元郎”并非决定,在某个领域有所成就,关键取决于个人以及家庭和父母。和是否住不住破房没有直接的关系。有些贫寒家庭的孩子或许真的能飞上枝头变凤凰,那只是个例,并非绝对。
新规出台 这话一点不假 看看哪家老房子破破烂烂 而子孙高楼房产一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