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感的一种解读,穿过日常的琐碎,在意义的世界寻求宏大的共鸣

解毒时光 2020-01-14 11:49:49

人们常说生活需要来点仪式感,小到生日、节日、纪念日,再到人生大事,婚丧嫁娶,甚至是新皇登基加冕,国家成立庆祝,阅兵提振国威等等。那么究竟仪式感究竟有什么作用,它又是怎么样对我们起作用的呢。

我们每个人都听过很多爱情故事,以至于听到开头就能猜到结尾。即便如此,当我们参加婚礼,看着新娘一身白纱缓缓走到新郎身边,在众人的瞩目下,讲述两人的爱情经历,并郑重地彼此托付终生时,我们依然会在心底默默的祝福,并留下感动的泪水。

在阅兵仪式前,我们都会觉得看过很多次阅兵,无非就是走走过场。但真正看见各种先进的武器,看见足以给我们安全感的士兵的时候,我们依然会难以抑制住内心的澎湃,仿佛在这一刻,与参加阅兵的官兵,以及无数正在观看的人形成了一种共振。

更不用说每年都过的生日,闭眼吹蜡烛的那一瞬间,依然会有不同的感受。当红灯笼高高挂起,新桃换旧符的时候,总能唤醒心中的那个年味。

仪式,最早可能起源于原始人类死亡祭祀或幼童成人等活动。而在人类学家的观察中发现,人们去祭祀死者,并不全部都是由于对他们的怀念,更多的是通过仪式来去稳固由于某一个人死去而形成的关系缺失。仪式,从来就不仅仅是它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的东西。

历经上万年发展的人类社会,也逐渐把仪式的各种功能传递下来,形成了文化当中的景观。在这个景观中,仪式往往起到一种唤起更宏大情感的作用。

加冕、阅兵中,将人们共同的爱国主义情怀的唤起;婚礼中,将人们对纯真爱情和美好生活的唤起;葬礼中,将人们对于死亡和生存意义思考的唤起。仪式是怎么做到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关注的东西很多,也正是如此,我们的注意力也会变得异常琐碎。我们会注意到现在的天气,注意到从身边走过的路人,会注意到耳边传来孩子的哭声等等。虽然日常生活对我们早已不再陌生,但这一切新发生的东西总是占据着我们的注意力,也总是耗费着我们的心智,让我们无法深刻的思考。

而仪式,就是一种把日常的琐碎的东西固定化的表演。在仪式中,我们都心知肚明即将要发生的事情,知道音乐响起新娘会走出来,知道交换戒指后会说我愿意,也正是这种对仪式的熟知,产生了仪式真正有价值的变化,将我们观众的注意力从那些琐碎的日常中解放了出来,因为熟悉,所以我们不再去纠结那些动作,那些要发生的事。

也正是在这样一个前提下,人们得以在仪式进行中,放松自己对表象的关注,让思想进入到一个新的更深的层面。在生日吹蜡烛的背后,去思考生活的真谛;在交换戒指时,感受爱情的美好;在整齐的阅兵队伍行进过后,去感受与千万人共同激昂的美妙感觉。

所以仪式正是通过将过程中的环节与观众达成共识,让观众放下对日常琐碎以及新鲜感的关注,从而进入到一个奇妙的情感领域,寻找精神层面的共鸣。

当然这只是一种对现代仪式的理解,并不是全部。但根据这种理解,可以看到,当前的很多现象,比如网红直播带货、网络八卦大型吃瓜现场、新闻热点的集中爆发,都是一些全新形态的仪式观念,甚至有一些传销洗脑、行骗方式,也都是利用数万年来人类形成的仪式手段,试图削弱人的判断力,让人们陷入一种集体式的无意识当中。

本质上,人是一种意义的生物。当非洲草原上,羚羊被猎豹追赶的时候,它是无暇考虑天为什么那么蓝,草为什么那么绿,它的一切的意义就是判断环境的变化,然后活下去。而人可以寻找意义,但也没有脱离动物的本性。当周遭发生变化,新鲜感不断冲击的时候,人就失去了思考意义的能力,转而用一种浅层次的注意力,去判断环境的变化。

所以从某个角度来说,仪式跟冥想能够发挥同样的东西,只不过一个来自外部,一个来自内部。当某一熟悉的旋律想起,某一熟悉的情节上演,我们对新鲜感不再期待的时候,人们就会自然而然的上升到对意义的追寻,上升到寻找仪式表象背后蕴藏的情感力量的行为上。

而所谓的仪式感,不过就是我们穿过现实的表面,放弃对那些新鲜感的追逐,静静的在一个精神空间内,寻找人生更宏大的共鸣的感觉。在这种感觉中,我们不是一个人,而是与曾经经历过共同仪式的先辈,以及正在经历这些仪式的同代人连接在了一起,我们用仪式共同抵抗着生命的孤独与短暂,在意义的世界中,完成了一次对内心的洗礼。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