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你这样的人,什么都做不成。”
“你怎么这么笨,什么都做不好!”
“你长得真胖,好丑啊。”
“你就是个失败的人。”
……
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都曾因这样三言两语的批判而悲伤,因似是而非的话语而痛苦,甚至因此患上心理疾病。
因而,自尊心受伤,成为挂在嘴边的话,这似乎是痛苦的根源,而伤害我们的人是罪魁祸首。
辗转反侧,怨天尤人,世间所有的不幸都仿佛来源于此。
为了呵护所谓的“自尊”,我们责怪他人口无遮拦,抨击其人品低劣,好似为不幸找到了替罪的羔羊。
纵然如此,痛苦依然与日俱增。或许我们一开始就错了,我们保护是并不是自尊,而是虚荣,故而,越是想要保护,就越会被伤害。
虚荣是对自卑的过度保护
痛苦,往往不是因为别人说错了,而恰恰是因为说对了。
细究下来,因别人的话语而产生的痛苦,更像是愤怒,而这种愤怒更接近于气急败坏。
不管现实如何,我们都希望自己看起来足够优秀,能得到别人认可。这样的行为似乎就是虚荣,应该受到谴责。
但我认为有所偏颇,“虚荣”的出发点往往出于趋利避害的本能。
少年之时,我们还没有学会自尊,就被迫学到了自卑。自己开始觉得自己弱小、不堪、愚蠢甚至丑陋。在需要被保护的年纪,承受了太多恶意,让自尊的花朵还未绽放,就已经凋谢。
本能让我们开始寻找庇护所,需要一种自我足够强大的“幻象”来麻痹自己,远离苦楚,所以,虚荣诞生了。
这无关对错,或许只是一种生存手段。
但幻象终究只是幻象,太过脆弱。我们容易对别人的三言两语过度解读,一个字,一个表情似乎就能戳破了“幻象”,不经意的一个眼神也能看穿自己的千疮百孔。
为了转移注意力,让自己减少痛苦,不用面对现实。我们本能地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指责别人伤了我们的自尊,可以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抨击其人品低劣,谴责其口无遮拦。
很多时候,这并不是出于恶意,甚至不是出于主观,一切的逻辑都藏在潜意识中。本能让我们抓住幻象拒绝真实。
当然,如果一生都能在精心塑造的虚荣中度过,能沉浸在快乐中,也未尝不可。
然而,我们总会在一定的年纪时,不得不面对真实,接受痛苦。我们总觉得哪里不对,但又说不清楚,看不明白。
或许只有从虚荣营造的幻象中走出来,面对真实的自己,真实的世界,才会真正明白。
真正的自尊是面对真实
虚荣源于虚妄,自尊建于真实。
自尊需要看清自己,进而能尊重自己。
拨开云雾,面对真实。我们需要直面自己的善良,宽容、自私、愤怒等等。清风明月是自己,阴郁晦暗也是自己。知道自己的邪恶,但也知道克制。知道自己的美好,也允许世间的不美好。
知道真实的自己,才不会被他人定义,更不会被三言两语刺痛。忠实于自己,故而能自爱、自重、自信。
别人诅咒我们一事无成,但我们知道自己的能力所在,我们只是在努力攀登的路上,且从未放弃过。胜利的果实或许不在手中,但却在心之所向处。
我们的人格不因他人的肯定而存在,自然也不必因他人的侮辱而受损。不断成长,即不向他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许别人歧视侮辱。
真正的自尊应该是立于天地之间不卑不亢,宠辱不惊,尊重每一个个体的独特性,尊重一切事物的客观性,知进退,懂荣辱。
这样的自尊不必像玻璃一样捧在手心,妄想全世界帮着一起呵护。自尊是种子,应该踩进泥土里,汲取养分,向着阳光的方向伸展。
虚荣是源于虚妄之上的荣耀,是现实基础上的过度放大,是自卑感的过度补偿。也就是所谓的“面子”,不管“里子”如何,都希望“面子”能够光鲜。故而,我们往往为了维护所谓的面子,参加不必要的社交,浪费太多精力在这些没有意义的事情上,从而忽略了自我提升,让真实的自己越来越糟糕,这并不科学。
人很多痛苦都源于看不清自尊和虚荣,不愿意面对真实的自己。真正的自尊是需要自己脚踏实地去建立的。当我们不断提高自己之时,一切自然明朗。
人们痛苦的根源在于分不清自尊和虚荣,而只有真正的自尊,才能让自我成长,才能真正扎根于世界,不被狂风暴雨撼动。
下班吃个早餐回家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