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被否一年后,墨迹天气变好了吗?

科技四少 2020-10-30 13:56:37

移动互联网刚兴起时快速崛起、揽获了数亿量级用户的的工具型应用如今有多少还在你的手机里?或者你多久才会打开一次?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随着微信、支付宝等移动互联网超级生态入口的逐渐成型,那些曾经的流量巨头们多数已经淡出我们的视野,偶尔会出现的,在尚可观的用户及流量基础与商业化受限的矛盾中,生存也愈发的艰难,未来也更加渺茫,墨迹天气或许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将时针拨回一年前,墨迹天气迎来少有的高光时刻,其三年艰难的IPO之路只差临门一脚,整个工具应用市场目光齐聚。去年10月11日晚间,悬念揭晓,证监会否决墨迹天气的IPO申请,原因是APP存在未经其许可违规发布互联网新闻信息、通过自主收集及第三方途径获取用户数据是否合规、互联网信息服务收入占营收比过大,以及直接或间接股权关系客户贡献收入占比较大。

这也宣告了千日IPO之路终未能如愿。而关于工具型应用的软肋也再一次成为业界讨论的焦点。

时隔一年,今年10月初,有媒体报道,墨迹天气重启IPO,其与中信证券已于9月22日签署上市辅导协议,公司拟于创业板发行上市。重启后前景如何,墨迹天气变得更好了吗?也成为各界关注的重点。

工具应用之殇难解

在智能手机内容服务生态的起步阶段,叠加智能手机早期“装机”模式以及市场空白,各类工具型应用遍地开花,抢占先发优势短时间获取千万级用户也是那个时间节点移动互联网创业的常态,墨迹天气成立于2010年,是移动互联网风口诞生的拥有庞大用户群体的工具型应用典型代表。

数据显示,墨迹天气2011年下载用户400万;2012年注册用户超过1亿;2014年用户累计量4亿;2015年累计4.7亿;据最新数据,其累积用户已高达6.5亿,天气日查询次数超过6亿。

从用户数上来看墨迹天气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但商业终归不是单纯的流量,尤其是与工具型应用结合后。在乐观的用户数之外,悲观的一面是,工具型应用很难形成用户粘性,用完即走是其最典型的属性。根据墨迹天气披露的另一份数据,其APP上单个用户停留的时间仅有2分36秒。

这也的数据表现,也使得其商业扩展空间大幅受限,以至于在过去十多年里,墨迹天气的营收的核心依然为广告业务。据此前公开数据,墨迹天气2014年至2017年1-9月营收分别为4473.45万元、12670.44万元、21042.81万元、22330.49万元,净利润为192.90万元、2499.49万元、2053.89万元、4729.32万元。从收入构成来看,2014年、2015年、2016年和2017年1-9月,墨迹天气互联网广告信息服务收入占比分别为94.84%、98.12%、98.99%和98.86%。

这样的业绩表现也是去年IPO被否的关键原因,除了营收结构单一以及过度依赖广告业务,对于墨迹天气来说,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风险。当然,从长远角度来看,一方面,除了广告业务,工具型应用要实现在C端的商业边界的拓展并不容易,此前案例包括美图等拓展硬件业务也纷纷折戟,而墨迹天气早在2014年也推出了智能硬件产品空气果,但似乎至今也未成气候,数据显示,2014年至2017年1-9月,其硬件销售收入占比却仅有0.19%、0.11%、0.12%、0.23%。相反,空气果却将公司拖入专利诉讼战。

另一方面,随着智能手机市场各大品牌内容生态的逐渐成熟,工具型应用仅以一个插件的形式就能解决,如今曾经风靡一时的应用商店也在各大手机品牌自带应用商店成熟的背景下退出历史舞台,而像天气这样更加轻的应用,似乎更没有单独存在的理由,自然,在手机等硬件品牌之外,微信、支付宝等主流APP,也能快速简单的解决用户对这些轻应用的用户需求。这对于墨迹天气来说可能更为致命。

To C难有未来,To B难有壁垒

事实上,针对工具型应用不可回避的种种痛点,墨迹天气一直以来试图破局。

除了布局硬件之外,早在2012年,墨迹天气推出了时景社区服务试图通过社交属性增加用户粘性;此外,随后陆续上线雾霾预报功能,推出新闻、小说、房产、汽车、游戏、电商等多个板块,并向更加深度的本地生活等等方向切入,如今,打开墨迹天气APP,更像是一个功能复杂的门户平台。

但除了界面的改变之外,似乎也未能给墨迹天气打开任何破局的方向。一来,其广泛布局的各个领域本身已经是红海,无论是小说、游戏,亦或是资讯,上游供给端格局已经稳定,下游流量红利早已消弭,墨迹天气很难再分得一杯羹;二来,其所涉足这些领域,与天气场景并无强关联,反而影响了用户体验。

业内分析人士表示,墨迹天气想要在C端市场实现破局绝非易事,或许墨迹天气所取得的成绩也是当下工具应用在C端市场拓展的极值,虽然用户基数庞大,但用户活跃度、粘性持续降低也将是不可避免的。

招股书显示,2017年1月至9月期间,墨迹天气新装机用户7780万,但日活跃用户增量仅为53万。根据易观《2020年7月移动App TOP1000榜单》数据显示,墨迹天气的月活跃用户为1.3亿人,这与之前墨迹天气披露的月活跃用户1.4亿人相比有所下降。

换句话来说,在当下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工具型应用是没有想象空间的,墨迹天气自然也不例外。

也因此,墨迹天气将未来的发展目标锁定向了B端市场,今年3月份,墨迹天气CEO金犁也曾表示,墨迹天气未来的战略是从功能类APP运营商升级为互联网综合气象服务提供商,希望来自B端业务的收入要占到总收入50%以上。

而这个B端市场也即一方面是为一些场景性消费服务平台提供定制化的天气服务,如出行平台、外卖平台等;另一方面是深入受天气影响的农渔业、物流等行业。但回到本质来看,墨迹天气要啃下B端市场也并非易事,也难有壁垒。

这背后的逻辑在于,墨迹天气的天气相关数据均来自气象局,说白了就是数据搬运工,而对于气象局的数据来说本身具有公开性,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很难看到墨迹天气的竞争壁垒。

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墨迹天气虽然打着深度布局B端市场的旗号,但对技术的投入并不高,远不及推广营销费用,数据显示,2014 年至2017 年 1-9 月,墨迹天气的推广费用分别为 678.37万元、3079.46万元、6716.03万元和 5556.42 万元。而公开数据显示,2015年其研发费用为2530.4万元。去年四月,据金犁透露,墨迹天气每年用于技术研发的费用占到总营收的15%。

相反,美国气象公司TWC在全球拥有超过4000万个气象站,10万个天气传感器,在美国各地建有13个气象资料中心,除了为用户提供提供定制化的天气服务外,在To B端,在航空、能源、保险和零售、物流领域有超过5000家客户。显然,墨迹天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难以企及这些国际气象公司。

墨迹天气还需要更多新故事

回到去年IPO被否证监会指出的关于墨迹天气的问题,如今都解决了吗?显然并没有。

从营收结构来看,目前墨迹天气依然核心依赖于C端广告业务,虽然此前官方表示,2019年墨迹天气B端业务的收入已经超过千万元,但在整体营收面前依然占比极小。且结合现状来看,未来要实现B端营收的规模化增长并非易事。

从营收增速来看,目前墨迹天气用户活跃度在下降,叠加互联网广告市场的整体疲软、以及直播带货等新型广告模式的崛起,传统互联网广告将会进一步被压缩,这无疑对于墨迹天气来说也会是巨大的压力。

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墨迹天气收入来源直接或间接股权关系客户贡献收入占比较大。招股书中也提及,2014 年、2015 年、2016 年和 2017 年 1-9 月,墨迹天气的来自前五大客户的营业收入分别为 3741.52 万元、9509.73 万元、1.515亿元和 1.023亿元,分别占同期营业收入的比例为 83.64%、75.05%、72.01%和 45.84%。这样的收入结构,在广告市场疲软的背景下,墨迹天气又如何在头部客户之外拓展更多新的客户也是未知数。

关于违规等问题,虽然去年IPO被否后,官方回应称称公司接受证监会提出的询问并已做相应解答。对于已经整改部分,公司将加强自我监察,未完善部分已建立专项组,纳入调整措施。但2019年12月31日,墨迹天气曾因广告标题不正当而遭到北京海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处罚,共计罚款9万元。

其次,后被媒体质疑其整改打擦边球,媒体报道称,墨迹天气为北京地区的用户制订了专门的广告策略,避免直接与监管起冲突,包括在医药类、金融类等领域广告的投放,即投放该类广告内容时“剔除”北京。

媒体同时也表示,目前在墨迹天气首页的贴片、卡片式广告中,不乏借贷类广告,“我要借款”字样。

综合来看,时隔一年,墨迹天气不仅旧疾未结,新问题也依然不少,这家被巨头资本环绕的昔日独角兽也难躲开工具型应用的集体宿命,要通过B端破局,墨迹天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0 阅读:11

科技四少

简介:带你看不一样的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