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勒投奔汉赵刘渊之后,汉赵一度进入了和平时期。然而,没过多久,又有两位重要人物前来投靠刘渊,这让刘渊喜出望外。不过,这两人并未直接赶到黎亭(今山西省壶关县),而是先派遣使者表达归附之意。

其中一人是阳平郡(今河北省大名县东北)的刘灵。刘灵出身贫寒,但天生神力,连奔跑中的牛马都能被他轻松制服。他一直渴望天下大乱,以便在乱世中建功立业。刘渊听闻此事后,当即任命刘灵为平北大将军。
另一位则是东莱郡(今山东省莱州市)的王弥,他曾是刘渊早年游历京城时结交的好友。得知老友即将来投,刘渊更是欣喜若狂,立刻决定授予王弥镇东大将军之职,并让他都督青州、徐州沿海诸军事,封为东莱公。
关于王弥,还需追溯他的身世背景。王弥家族世代为官,祖上皆为两千石高官。他的祖父王颀曾在三国时期担任魏国的玄菟太守,后来在西晋时又被任命为汝南太守。王弥自幼酷爱读书,饱读诗书,学识渊博。然而,他的相貌却十分独特,甚至可以用凶恶来形容,令人见而生畏。

在少年时期,王弥曾游历京城。当时,京师有一位隐士名叫董仲道,他见到王弥时感到十分惊讶,说道:“王弥的声音如同豺狼,眼神犹如豹子,一看就是个喜欢制造祸乱之人。倘若天下大乱,他绝不会满足于做一个普通的士大夫。”就是这样一位相貌凶恶、令人畏惧的人,在二十多岁时游历京都洛阳期间,却与当时作为人质滞留在洛阳的刘渊结为朋友。
当王弥离开洛阳时,刘渊还亲自到九曲之滨为他送行。在刘渊感叹命运多舛之时,王弥也曾劝他寻找机会自立门户。
到了公元306年三月,青州东莱国惤县(今山东省龙口市东南)的县令刘柏根发动起义,自称惤公,响应者多达万余人。此时已年过四十的王弥与堂弟王桑率领自家奴仆前去投奔刘柏根。刘柏根见到王弥兄弟带领家奴前来归附,心中大喜,当即任命王弥为长史,王桑为东中郎将。
有了王弥兄弟的加入,刘柏根决定不再局限于东莱这个小地方,而是计划夺取青州治所临淄城(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镇)。

临淄隶属于齐郡,距离东莱郡约三百多里。当时驻守临淄的是青州都督高密王司马略。司马略是太傅司马越的兄弟,但他麾下的将领并不多,唯有刘暾(tūn)尚能出战。
刘暾(tūn)起初担任司隶校尉,但在公元305年十一月,他因反对杀害皇后羊献容而触怒河间王司马颙。随后,司马颙派遣建武将军吕朗对刘暾展开追杀。为求自保,刘暾逃离洛阳,前往青州投靠高密王司马略。
话说当时青州都督司马略接到消息,得知刘柏根率万余大军前来攻打,便迅速命将领刘暾带领一支队伍出城迎战。双方阵前对峙,主将亲自出马交锋。
刘暾策马持枪而出,另一边王弥早已按捺不住,手持大刀径直朝刘暾冲去。战鼓齐鸣,号角声震天响,士兵们纷纷驻足观看两位主将的对决。
然而不过十多个回合,刘暾便被王弥打得连连后退,最终狼狈败退百余步。意识到自己不是对手,刘暾干脆放弃回撤临淄城的机会,转而向南逃窜,一路奔向洛阳方向。

此时,一直在城墙上密切关注战局的司马略,看到刘暾(tūn)不敌而逃,心中满是焦虑。然而,刘柏根并未下令追击刘暾,而是直接指挥部队攻城。司马略不敢贸然出城迎战,只好带着少数亲信从西门撤离,一路退至聊城(今山东省聊城市)暂避风头。于是,刘柏根与王弥等人顺利占领临淄城,并在城中设宴庆祝胜利,觥筹交错间尽显喜悦之情。
话说刘柏根与他的长史王弥等人,成功击溃了司马略的部将刘暾,并顺势攻下了临淄城。这一胜利让朝廷陷入困境,一时间束手无策。然而,驻守蓟城(今北京市)的幽州都督王浚却派遣了一支兵马南下,目标直指刘柏根。
遗憾的是,史书中并未记载这支兵马的将领是谁。可以肯定的是,名将祈弘并不在此列,因为此时的祈弘正率军攻打长安,意图迎回晋惠帝司马衷至洛阳。而王浚所派的这支兵马,极有可能是段氏鲜卑的骑兵。无论将领是谁,这支部队战斗力非凡。
在临淄城外的一场激战中,刘柏根惨败被斩首,王弥与王桑见势不妙,急忙带领残余部队撤出临淄城。

随后,王弥与王桑兄弟返回家乡东莱郡。由于暂时没有合适的城池可供占据,他们便在东莱郡境内的长广山(今山东省莱阳市东)一带落草为寇。
王弥不仅力大无穷,骑射技艺更是高超,行动迅猛如飞,因此青州地区的百姓都称他为“飞豹”。王弥不仅勇猛过人,还颇具智谋。每次下山劫掠之前,他都会精心策划,制定周密计划。正因如此,他的行动屡试不爽,从未失手。
公元307年二月,王弥与弟弟王桑在长广山一带从事盗匪活动已近一年。这一年里,王弥不仅活跃于青州,还波及徐州境内,其劫掠行为令青州、徐州的郡县和豪强之家深感恐慌。凭借智勇双全,王弥自封为“征东大将军”,继续以东莱郡为中心,在青州地区肆意抢夺官府和富户的财产。
王弥在东莱的猖獗行径很快传到了京都洛阳,当时辅政的太傅司马越决定铲除这一祸患。他想到了当时在京都担任公车令的东莱人鞠羡,认为此人是剿灭王弥的最佳人选。
于是,司马越假借24岁的晋怀帝司马炽之名颁布诏书,任命鞠羡为东莱郡太守,并命令他立即返回故乡履新。

鞠羡接到任命后,深知此行任务艰巨,不敢有丝毫懈怠。他与儿子鞠彭率领本郡兵马迅速赶往长广山,准备围剿王弥。然而,当消息传到王弥耳中时,他立刻率军下山迎战。在长广山一役中,鞠羡因实力不敌而阵亡。
鞠羡被杀的消息传回洛阳,太傅司马越自然十分不满,但更让他恼怒的是晋怀帝司马炽开始亲理政务。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司马越向司马炽提出欲出巡地方,司马炽予以批准。
公元307年三月三十日,司马越离开洛阳,前往许昌(今河南省许昌市)驻守。同年七月一日,为了声援兖州刺史苟晞讨伐汲桑与石勒,司马越再次行动,进驻官渡(位于河南省中牟县东北)。九月,随着苟晞成功击败汲桑,司马越返回许昌继续镇守。此时,司马越也开始计划派遣苟晞前往青州,以讨伐王弥。
回顾太傅司马越与兖州刺史苟晞的关系,两人曾亲密无间,甚至到了“升堂拜母”、结为异姓兄弟的地步。然而,这种友好关系并未长久维持。

公元307年十二月,司马越的长史潘滔提出了一项重要建议。他认为兖州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当年曹操正是凭借此地奠定了霸业。而苟晞并非甘居人下之人,若长期占据兖州,恐将成为心腹大患。因此,潘滔建议将苟晞调往青州,提升其名位,使他欣然接受;同时,由司马越亲自接管兖州,以此拱卫京师,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司马越对此建议深以为然,于是在十二月二十七日自任丞相,并兼任兖州牧,都督兖、豫、司、冀、幽、并诸军事。
与此同时,他提拔苟晞为征东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侍中、假节,负责都督青州诸军事,兼任青州刺史,封东平郡公。这一系列人事变动后,苟晞与司马越之间的关系开始出现裂痕。
苟晞抵达青州后,施政手段愈发严酷。为了树立权威,他每日必行杀戮,因此被青州百姓称为“屠伯”。
不久之后,顿丘郡(今河南省清丰县)太守魏植因受流民压迫,聚集五六万众进入兖州境内进行抢掠。

苟晞率军前往兖州无盐县(今山东省东平县东),准备讨伐魏植。临行前,他命弟弟苟纯暂代青州刺史之职。然而,苟纯的统治比苟晞更加残暴,民众纷纷感叹“小苟甚于大苟”。
与此同时,苟纯击败了盘踞青州近两年、号称“飞豹”的王弥,使其无法继续立足青州。无奈之下,王弥派遣使者前往并州,投靠汉王刘渊。刘渊随即任命这位旧友为镇东大将军、青徐二州牧,统领沿海诸军事,并封其为东莱公。
虽然在青州败于苟纯,但王弥很快重整旗鼓,召集散亡部众,再次壮大实力。待苟晞平定魏植返回青州后,两人展开了一系列激烈的交锋,但苟晞始终未能击溃王弥。
随后,王弥以汉赵镇东大将军的身份,率领部队一路征战,从兖州到徐州,最终抵达豫州。他的军队沿途攻破泰山郡、鲁国、谯郡、梁国、陈国、汝南郡、颍川郡及襄城郡等地,所到之处,郡县城池相继失守,地方官员多遭诛杀。随着战事推进,王弥的队伍不断扩充,兵力竟达数万人之众

公元308年三月,王弥得知太傅司马越从许昌迁至兖州鄄城(今山东鄄城北),便率军再度进攻许昌。到了四月十三日,王弥成功攻陷许昌,打开府库,掠夺兵器。随后,他迅速率军北上,直逼京都洛阳。
消息传到鄄城,太傅司马越急忙派遣司马王斌率领五千精兵前往洛阳支援。同时,西晋凉州刺史张轨也派督护北宫纯领兵东进,抵达洛阳,加强防御力量。
同年五月,王弥带领数万大军抵达轘辕(今河南偃师东南府店乡一带)。在伊水北岸,王弥与王斌的部队遭遇。双方展开激战,但因实力悬殊,王斌很快不敌,被王弥击退。王弥乘胜追击,凭借兵力优势大获全胜。王斌残部退回洛阳。

得胜后的王弥随即挥师直指洛阳。洛阳城内的皇帝和大臣闻讯后惊恐万分,即使在白天,皇宫城门也紧闭不开。五月十九日,王弥的军队抵达洛阳,在南城东侧的第一座城门——津阳门外安营扎寨,准备进一步行动。
汉赵镇东大将军王弥率军进逼洛阳,而掌控朝政的太傅司马越却远在千里之外的兖州驻扎。面对此等危局,晋怀帝司马炽不禁陷入深深的恐慌之中。然而,尽管司马越不在京师,但朝中尚有司徒王衍主持大局。
年仅25岁的司马炽随即颁布诏书,任命王衍为都督征讨诸军事,赐予节钺之权,命其领军抵御王弥的进攻。
王衍,字夷甫,时年53岁,出身于徐州琅琊国临沂县(今山东省临沂市北)。他不仅是当时著名的清谈家,还以精通老庄学说闻名。每当他阐述玄理之时,手中常持一把与肤色相近的玉柄拂尘,神情悠然自若,言辞精妙绝伦,令人叹服不已。因其善于随机应变,甚至能在言论出现偏差时迅速修正,故被世人戏称为“口中雌黄”。

王衍仕途顺遂,曾历任北军中侯、中领军、尚书令、司空及司徒等要职。然而,他虽身居高位,却从不思报效国家,一心只求明哲保身,因此备受时人诟病。如今,他受命抵御王弥、保卫京都,可谓肩负重任。为此,王衍派遣前将军曹武与左卫将军王秉率军出城迎战王弥。与此同时,凉州督护北宫纯也抵达洛阳,尽管未带来凉州主力部队,但他临时招募的一百余名勇士亦加入战斗行列。
话说汉赵的镇东大将军王弥,当时身边只有左长史曹嶷和将领赵固随行,而他的弟弟王桑与将领徐邈、高梁所率领的部队还未抵达洛阳。
王弥原本以为司马越已离开京师,攻下洛阳应是易如反掌,于是他一路挺进,未等王桑等人赶到便打算先行攻打洛阳。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纵横多个州郡的飞豹竟败在了清谈大家王衍手中。

关于王衍这场守卫京城的战役,史书中的记载较为简略,并且各版本之间还存在一些差异。《晋书》中提到,王弥驻扎在城外七里涧,王衍带领百官保卫京城,派遣曹武、王秉出击,成功击退王弥并缴获其军需物资。
而《资治通鉴》则记载,王弥在津阳门外安营扎寨,北宫纯率百余精锐发动突袭,一举击败王弥。到了五月二十二日,王弥焚烧了洛阳城的建春门后撤退,王衍随后派王秉追击至七里涧,再次打败王弥。
笔者推测,北宫纯是一位极为勇猛的将领,他与王弥之间的大战想必十分精彩,只可惜相关细节未能完整地流传下来。这段历史虽因资料有限而显得扑朔迷离,但无疑为后人留下了无尽遐想的空间。
王弥投诚黎亭见刘渊,刘渊蒲子偏宠单氏汉赵自公元304年十月建立后,其控制区域仅限于并州的西河与上党二郡。在成立后的三年里,由于饱受饥荒困扰,刘渊一直未能对外用兵,导致领地始终未能扩展。

到了公元307年底,随着石勒的投诚,汉赵开始谋划对外扩张,意图与晋朝争夺天下。这一战略构想最初由刘渊的侍中刘殷和王育提出。
史书记载了他们的建议内容:
自殿下起兵以来,已将近一年,但至今仍谨慎驻守于偏远之地,未能充分彰显王威。若能命令诸将四面出击,把握时机奋力一搏,必能击败刘琨,平定河东(今山西省夏县),进而建立帝号。随后可挥师南下,攻占长安作为都城,借助关中百姓的力量,席卷洛阳,易如反掌。这正是仿效高祖开创基业、消灭楚军的壮举。
然而,刘殷和王育所言“起兵已近一年”似乎与事实不符。实际上,刘渊起兵至公元305年十月左右才满一年,而那时刘琨尚未到达并州。
刘渊听闻此建议后十分高兴,并表示:“这也是孤的心愿。”不过,他的野心不仅限于向南、向西拓展,还计划向东进军。向南、向西的目的在于夺取晋朝的洛阳与长安,而向东则是为了占据土地肥沃、良田千顷的冀州。

经过与群臣商议,刘渊最终作出了以下部署:派遣抚军将军刘聪等十员大将南下据守太行山,辅汉将军石勒等十员大将东进赵魏地区。这一系列行动标志着汉赵正式开启了对外扩张的战略进程。
公元308年五月,刘聪正率军攻打河东地区,而石勒的部队则在常山(今河北省正定县)被幽州的王浚击败,正向南撤退。就在这个时候,刘渊的老友王弥来到了汉赵的都城黎亭(今山西省壶关县)。
故事回到汉赵镇东大将军王弥身上。他之前攻打洛阳失败,决定北上并州,正式投奔汉王刘渊。不过,关于王弥投奔刘渊的具体细节,史书中的记载存在一些差异。
根据《晋书》的记载,王弥在攻打洛阳失败后,曾与部将刘灵商议:“晋军实力还很强,我们无处可去。当年刘渊在洛阳做人质时,我和他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如今他已经称汉王,我打算前往投奔,你觉得如何?”
刘灵表示赞同,于是王弥便率领部下前往黎亭投奔刘渊。

然而,《晋书》认为刘灵是王弥的部将,这一点与《资治通鉴》有所不同。
《资治通鉴》则提到,王弥在青州被苟纯击败时,就已经派人前往黎亭向刘渊投降。刘渊随即任命他为镇东大将军。同时,在冀州境内的刘灵也被王赞击败,并派使者向刘渊归降。由此可见,《资治通鉴》中明确指出王弥与刘灵并无直接关系。此外,从该书记载来看,王弥是在攻打洛阳失败之后,才亲自来到黎亭拜见刘渊的。
不多赘述。王弥带着曹嶷、赵固、王桑、徐邈、高梁等人率领所部兵马,沿着太行八陉之一的轵关陉(今河南省济源市东轵城镇)穿越太行山脉,进入并州境内,随后继续向北前往汉赵的都城黎亭。
话说汉王刘渊听闻老友王弥率众前来,心中大喜,立刻派遣御史大夫前往黎亭郊外迎接。同时,刘渊还让御史大夫携带着自己亲笔书写的信件。

当王弥一行抵达黎亭近郊时,刘渊派来的御史大夫早已等候多时。见到王弥后,御史大夫宣读了刘渊写给王弥的欢迎信:
“鉴于将军您立下了非凡的功勋,拥有卓越的德行,因此特意派人前来迎接。我早已期盼您的到来,并为您准备好了馆舍。如今我正在馆舍之中,为您设下宴席,清洗好酒杯,恭候您的光临。”
听完这番话,王弥心中十分欢喜。
在御史大夫的带领下,王弥等人进入黎亭城,来到刘渊为他们安排的馆舍。刘渊早已在此摆下盛宴等待着王弥一行人。
席间,刘渊与王弥互相诉说着自洛阳分别之后的经历。
饮酒正酣之际,王弥劝说道:“大王为何不称帝呢?如此一来,既能名正言顺地与晋朝抗衡,又能吸引四方豪杰前来投奔。到时候,攻下洛阳还不是易如反掌?”
刘渊听后非常高兴,称赞道:“将军您就是我的诸葛孔明啊!有您在我身边,真是如鱼得水。”

刘渊对这位老朋友的到来自然是欣喜万分,随即颁布诏书任命王弥为司隶校尉,加封侍中、特进等职。然而,王弥坚决推辞了这些官职。
王弥抵达黎亭后不久,刘渊决定再次派遣他率领部队前往司州北部的魏郡(今河北临漳县)。刘渊命令王弥与此前在王浚手下受挫后南撤的辅汉将军石勒会师,共同谋划攻打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香菜营乡邺镇村)。
王弥率军离开黎亭后,刘渊则留在黎亭静候刘聪攻打河东的消息。毕竟,在刘渊看来,若能成功攻下河东,正如刘殷和王育所言,便可先称帝再图谋长安。
另一边,刘聪率军不久便抵达了河东郡。河东太守路述得知汉赵刘渊派兵来犯,深知敌众我寡,难以抵挡,于是早早派人向京都洛阳求援,并下令紧闭城门,坚守待援。刘聪派遣部队到城下挑战,但路述始终紧闭城门,拒绝出战。

刘聪心中清楚,路述之所以选择坚守不出,显然是在等待援军的到来。而能够提供支援的,唯有三百里外的京都洛阳派遣的兵马。然而,刘聪也明白,此时朝廷内外交困,恐怕已无余力调派精锐部队。即便派出援军,也多半是些不堪一击的杂牌军。因此,刘聪一边继续派兵在河东城下挑战,一边做好准备迎击可能到来的朝廷援军。
没过多久,朝廷的援军果然赶到了。刘聪听到远处传来急促的马蹄声,看见尘土漫天飞扬,一支百余人的队伍,在一位将领的带领下正朝河东方向疾驰而来。
刘聪定睛一看,发现对方仅有百余人马,心中暗自窃喜:“朝廷果然无兵可派了。”他并未感到丝毫慌乱,随即下令让将士们列阵迎战。

两军相遇后,那支援军并未停下脚步,而是直接朝着刘聪的阵营横冲直撞。刘聪的士兵措手不及,瞬间有将近一半的人落马。
这一幕让刘聪顿时意识到,这百余人的援军绝非等闲之辈。他急忙勒住马缰,对着对方为首的将领喊道:“来将何人?请报上名姓!”
那员将领闻言,猛地拉住缰绳转身,手持大刀,高声答道:“我乃凉州北宫纯,奉朝廷之命,特来斩杀你们这些匈奴异族!”
刘聪听罢,不甘示弱地回应道:“我们虽为匈奴,但世代与汉家联姻,早已融为一体,怎能称作异族?”
北宫纯冷笑道:“少说废话,大战一百回合再论是非!”话音未落,他便策马挺刀直取刘聪。

刘聪无奈之下,只得提枪迎战。两人你来我往,激战数十回合后,刘聪渐渐体力不支,招架愈发吃力。就在此时,河东太守路述看到朝廷援军已到,立刻打开城门率领部队杀出。刘聪的军队见主帅处于下风,又腹背受敌,顿时士气低落,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眼看自己无法战胜北宫纯,刘聪只好下令撤退。然而,北宫纯和路述怎会放过这个机会,他们率军紧随其后,展开猛烈追击。最终,刘聪的部队损失惨重,死伤无数,几乎溃不成军。
公元308年六月末,汉王刘渊正驻扎在黎亭静候河东战事的消息。此时正值盛夏,黎亭酷热难耐,而刘渊的心情也如这天气般焦灼不安。
然而,当刘聪在河东失利的噩耗传来时,刘渊心中满是痛惜与失望。他原本精心谋划的先占长安、再图洛阳的战略就此化为泡影,仿效刘邦的成功之路似乎也无法实现。

尽管如此,刘渊并未因此气馁。他迅速调整战略,决定先攻取河东北部的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在他看来,拿下平阳不仅能够稳固后方,还可能为后续进攻河东创造更有利的条件。更重要的是,平阳曾是南匈奴的旧都,对于刘渊而言,具有特殊的意义。长期困守于偏远小城黎亭的他,早已对这座故都有了深深的向往。
彼时,刘渊已近六旬,但雄心壮志丝毫不减当年。为了确保此役成功,他决定亲自率军出征,誓要将平阳收入囊中。于是,他开始整顿兵马,从黎亭出发,一路向西挺进,目标直指三百余里外的平阳郡。这场征战不仅是军事上的挑战,更是刘渊重振雄风的一次重要机遇。
平阳郡太守宋抽听闻刘渊亲自领军进犯,心中甚是忧虑。他的郡兵实力悬殊,根本无法与汉赵的匈奴精锐抗衡,因此宋抽只能寄希望于外部援军的到来。
平阳虽隶属于司州,但地处河东以北三百里处,距离京都洛阳颇为遥远。朝廷鞭长莫及,难以顾及此处。宋抽左思右想,打算派遣使者前往河东,向太守路述请求支援,同时下令将士固守城池。

然而,即便做了这些安排,宋抽依然缺乏守城的信心。他还暗中嘱咐家人整理行装,以便形势危急时能够迅速撤离平阳。
公元308年七月,汉王刘渊率领部队抵达平阳城下,然而河东太守路述的援军迟迟未到。此时,平阳城内的宋抽感到极度恐慌,他判断路述根本无法赶来救援。于是,宋抽果断决定弃城而逃,结果刘渊兵不血刃便轻松占据了平阳。
然而就在刘渊接管平阳不久,河东太守路述却率部前来增援。得知消息后,刘渊并未表现出丝毫慌乱,反而认为路述此举无异于自投罗网。随即,刘渊下令迎战,最终因敌众我寡,路述不幸战败身亡。笔者推测,随着河东太守路述的阵亡,刘渊顺势将河东纳入了自己的版图。
至此,刘渊已成功控制了并州和司州的部分区域,其领地包括西河、上党、平阳以及河东四个郡。在这一基础上,刘渊开始考虑迁都的问题。

显然,黎亭这座位于并州东部太行山脚下的小城,并不适合长期作为都城——它不仅地理位置偏僻,还难以支持刘渊向南进攻洛阳或向西进军关中的战略目标。
按照常理推断,刘渊应当选择迁都至平阳,毕竟平阳曾是南匈奴的旧都,具有重要的政治与历史意义。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刘渊离开黎亭后,却将都城迁到了西河郡的蒲子(今山西省隰县),一个距离黄河百余里的小城。
至于刘渊为何会选择蒲子作为新都,史书对此并无明确记载。或许在他看来,尽管已经占领了河东和平阳两郡,但西晋朝廷绝不会轻易放弃这片土地,因此直接迁都平阳可能面临较大的防守压力。相比之下,蒲子不仅靠近平阳,且距离旧都左国城也不远,既能灵活应对局势变化,又便于进退自如。

因为刘渊迁都的缘故,黄河对岸的两支部落主动前来归附。当时,在黄河西岸雍州上郡(今陕西省韩城市)境内有两支部落:一支是鲜卑族,首领名为陆逐延;另一支是氐族,首领为单徵。这两支部落得知刘渊攻下平阳,并将都城迁至蒲子,逐渐逼近黄河后,决定向刘渊称臣。
刘渊听到陆逐延和单徵归附的消息,心中大喜。为了与刘渊的匈奴部族永结盟好,氐族首领单徵还将自己年仅十六岁的女儿单氏送给了刘渊为妃。刘渊对这桩联姻非常满意,毕竟不费一兵一卒就能让两族结盟,同时还将领地扩展到了黄河对岸。
年轻貌美的单氏在哥哥单冲的护送下来到了汉赵的新都城蒲子。年近六旬的汉王刘渊见到单氏那绝世容颜,又听到她动人的声音,顿时心花怒放。不仅如此,刘渊还决定让单冲留在蒲子担任官职。

刘渊的第四子刘聪看到单氏身姿婀娜、举止优雅,不禁心生遐想,痴痴地看着单氏被父亲拉着进了宫。他的堂兄弟刘曜注意到刘聪神情恍惚,便笑着问道:“玄明兄(刘聪字玄明),你为何如此烦恼?”
刘聪回过神来,叹息道:“父王已经快六十岁了,这样的佳人他能消受得起吗?”
刘曜听后笑道:“汉王虽然年近六旬,但匈奴人本就体格剽悍,玄明兄不必担心。”
刘聪再次叹息道:“只是怕辜负了这位佳人的青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