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不想练琴!我想休息!”
“考完九级你爱休息多久就休息多久,你不弹我都不管了!”
继英、美、日家庭钢琴保有量增长放缓,中国家庭对拥有钢琴的热度也在逐年降低,在后疫情时代已经降至到冰点。
北京某琴行作为主力型号销售的进口高端钢琴,标价5-8万,通常一年到头乏人问津,与琴行老板联系最为密切的却是有意出售二手钢琴的昔日买家。中国琴童逐年减少,钢琴教师最引以称道的高收入、高自由度工作状态也逐渐走入低谷。
不但课时费再无增长,热衷考级的琴童流失也十分严重。
这一切缘于2008年底,教育部出台的规定:一切艺术考级成绩不作为中、高考加分项目。 随之而来,被逼迫练琴的琴童封印解除,高呼着解放真好啊!无数希望复制朗朗从艺之路的家长们放弃独木舟执念,改投语数英辅导班。
犹如大浪淘沙般留下一批真正热爱钢琴演奏、希望子女拥有一项伴随终身爱好的家长依然屹立不倒。
琴童为啥爱不上钢琴? 2001年,北京东城的吴佳刚上小学。
工薪阶层的父母,花费家庭年收入购入一台价值1万元的国产钢琴,把不足10平米的儿童房塞得满满当当。 为了培养吴佳的音乐才华,即使钢琴老师时薪达到每小时300元,父母也眼都不眨的照付,只为吴佳上初中前通过钢琴9级的评测。
每天4小时雷打不动的练习是来自父母方自觉的监管,还有来自老师方面的要求,一般老师课后留下的作业要求下一节课能够流畅演奏。不能完成不但会受到老师责罚,长久的练习也会抹平最初的新鲜感。
为完成家长的嘱托,老师所设置的课程皆为完成考级服务。吴佳有一段心仪的练习曲,曾经希望老师教导练习,但被老师以达到7级水准才能练习为由拒绝。吴佳通常的习的拜厄练习曲更强调指法与手指流畅度,她自己对于旋律实在谈不上喜欢,只是机械的完成每日训练,有时甚至采用录音企图蒙混过关。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德国的钢琴教育,教师通常坐矮凳仰视学员,倾听学员的练习,从心理上避免学员拥有畏难情绪。 德国教师还会带领学员分析作曲家写作的时局、当时的心情、乐曲所表达的情感。对背景文化的学习加深学员的理解与思考,应该用什么情绪弹奏这支曲子,同时也加入了学员自己的理解。
与国内最为不同的是,德国教师还会根据学生自己选择的曲目来制定教学方案。在兴趣为王的当下这点实在可取。给予国内钢琴教育人员与琴童家长深深的思考。 学习一项乐器犹如干事创业,需要时间的沉淀,一步一个脚印的实践。古人有云:性燥粗心者一事无成,心平气和者百福自集。
仅以此句,送给望子成龙的所有琴童家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