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在稷下学宫的成长
荀况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故土,到了燕国,他到燕国时正值燕王哙在位,因为不受尊重,变由燕国到了齐国,游学于稷下学宫,那时,荀子是一个十五岁的翩翩少年学子。
由于齐国统治者实行开放、宽松的思想,稷下各家各派尽管各有自己的思想理论体系,却能够平等共存、自由发展。
在多元并立的思想格局中,稷下各家为求得自身的存在与发展,相互间展开了激烈的学术争鸣,使稷下学宫出现了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
当时的稷下学者多为能演善辩之士,淳于髡人称“炙毂过髡”,以“滑稽多辩”著称于世。孟子是当时著名的善辩者,田骈则被人称为“天口骈”。邹衍号称“齐辩士”,曾在辩论中“一日服千人。”其他如宋钘、尹文、王斗、颜斶、荀况、鲁中连等,也都善于辩名析理。
既然稷下先生们能言善辩,在学宫里,善辩盛行,自由的争鸣时时充斥着学宫。诸如淳于髡与孟轲何为“礼”之辨,孟轲与宋钘说“义”谈“利”,儿说与稷下等人辩论“白马非马”,田巴与稷下等学子辨析“离坚白,合同异。”荀况驳斥孟轲的“性善”论,评判宋钘的“情欲寡浅”说,攻击慎到、田骈的“道法论”,揭露诸子之学的理论缺陷;邹衍批驳儒、墨的“中国即天下”思想,揭露他们的逻辑错误;鲁中连痛责田巴的辩说华而不实,远离社会现实等等。
试想在这些争鸣中,哪家没有同他家辩过,哪一家没有得到另一家、另几家来辩。人们怀念的是这种舌枪舌箭、面红耳赤,却是心里踏实、自由无束的争辩!
正是在这些争鸣中,一家之言的缺陷被逐步克服,理论被得到充实发展,一家之言的长处得到发扬光大,有的被别人吸收。
在这种争鸣中,稷下学派的思想逐步出现了大融合的局面,以至于许多稷下先生的学派归属都成了问题,如宋钘、尹文、慎到、田骈、鲁仲连乃至荀况为何家、何派,至今仍然是学者们探讨、争论的问题,
荀子的思想在这种争鸣中迅速成长起来。后因齐闵王娇暴,不听稷下先生们的意见,于是各自分散。荀子也在此时离齐至楚,这是公元前286年的事情,荀况时年43岁。他第一次居齐28年,这时他已是一个饱学之士了。
到了齐襄王时期,齐国重整稷下学宫,荀子闻讯后便从战乱频繁的楚国再度来到齐国,参加了稷下学宫的重建。这时五十岁的荀况,其学力正臻炉火纯青,三次承担学宫领袖的重任。
后来,荀况应秦王邀请离齐赴秦,与秦王交流过礼仪及怎样隆礼问题。因政见不同未被重用,便离秦适赵。在赵国,荀况曾在赵孝威王面前与临武君辩论过军事。
齐王建新立,65岁的荀况第三次来到齐国,继续在稷下学宫聚德讲学,不治而议论,从这里,我们看到,他之所以能三次来稷下学宫,这与稷下学宫的自由争鸣的环境有着密切关系。苟况所以能成为先秦最博学的思想家,其在稷下学宫里同各派的争论、融合是密不可分的。
在这里,他不仅抛弃了儒家的封闭观念,而且通过博采百家之长,批判的吸收了孔孟的合理思想,使儒学得到了重扬,以一种崭新的适应时代要求的面貌出现在先秦的学术舞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