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广告,自2015年上线以来,就被无数用户诟病已久。据IT之家调查,60.69%的微信用户无法接受朋友圈广告。
相信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刚在微信跟朋友聊到关于某项产品,接着就在朋友圈刷到了类似的广告。
总感觉自己的隐私被微信偷窥了,今年3月份南方都市报《隐私护卫队》栏目曾做过测试,用两部手机,使用新号码注册微信,几乎没有好友,然后在聊天中提到“旅游”、“热门景点”等关键词,结果就在精选文章以及公众号文章底部刷到了相关的旅游广告。
最后,《隐私护卫队》得出结论:App平台能够通过机器智能识别文字聊天中的关键词来给你“贴标签”,如“这个人想去旅游”;“这个人想去日本旅游”等,当有类似的旅游广告需求出现,你这个需求方就和广告主攻击方精准匹配。
虽然微信极力否认不存在利用用户聊天数据推送广告的行为,称“聊天内容属于用户的通信秘密和个人隐私,微信不会监测用户的聊天记录,腾讯更不会通过监测用户聊天记录来推送广告。”
但微信隐私协议里也清楚地写着“我们可能将通过某些功能所收集的信息用于我们的其它服务”。
那么如如何才能减少这种精准推送带来的恐惧感呢?
其实,在微信的隐私政策里就可以关闭相关的个性化推荐,只不过腾讯很心机很深地将这个开关做的很隐蔽,需要我们从隐私政策里,一层又一层地找到开关。
首先,在设置里里点击关于微信,然后点击那行小字——《隐私保护指引》。
在《微信隐私保护指引》,直接快速拉到第四条——我们如何使用信息,然后点击蓝字「关于广告」,然后就会跳转到腾讯隐私保护平台界面。
向下滑动,会看到一系列的广告展示开关,而且都是默认开启的,我们可以选择关闭它,但是腾讯也专门做了说明“关闭该功能之后,您仍然会看到广告,只是这些广告不再基于个性化推荐技术向您推荐。”
也就是说,广告还是会有,只是推荐地没那么精准了。
而且腾讯更鸡贼的是,关闭以后,会提示你只能关闭六个月。
整套流程下来,一共13个步骤,需要点击16次,而且最终也不能完全关闭广告,但好处是广告不再和你的行为记录有关,也就少了被监视的担忧。
事实上,除了微信以外的很多软件,也都有着一套非常完备的广告推送算法,它们当然不会真的“监听”或上传我们“聊天记录”,虽然技术上不难实现,但相比回报付出的成本太大。
而我们一系列的行为数据,能更轻松地向他们展示用户喜好。包括输入法、剪贴板、消费记录,包括你所关注的公众号、开放的通讯录权限,都在潜移默化的为它们描绘了详细的用户画像。
虽然看起来,这些平台看起来侵犯了我们的隐私,但实际上他们也并没有违法。因为根据《个人隐私安全规范》,商业平台的所有广告标签,都应该避免精确定位到个人,平台只是采集数据,投放到同类用户当中。
但是,我们也不能没有警惕,日常使用手机时,还是尽可能不要开放太多权限给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