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的眼光与决断:布衣之身统御一众人杰,最终走向帝王之路

今叙往昔 2023-12-07 23:22:47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有许多英雄人物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改变了历史的进程。其中就有刘邦,虽然并非出身名门,只比后世“开局一个碗”的朱姓皇帝强一点,但是他的对手们却绝非后者可比。

刘邦只比始皇帝小三岁,在秦始皇完成大一统时,才出任泗水亭长,成为当地著名的混混头子。起义后也是百战百败,四处逃窜,抛妻弃女是常有之事,可就这样的一个人,却总能败而不溃,越败越强。

他知人善任,从不吝惜赏赐。凡是对自己有利的意见和建议,即使是啪啪打脸也能虚心接纳。楚汉焦灼之际,韩信平定齐地来信邀封代齐王,前脚暴跳如雷,泼皮骂街,反手回信韩信:“男儿大丈夫,当封真王”,羞耻二字从不挂怀。你可以不喜欢这样的一个人,却不得不佩服。

但仅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和独特的人格魅力是不够的,秦末的格局不亚于春秋战国,打仗是会死人的。所幸刘邦的身边汇聚了一大批的人杰英豪如:陈平、曹参、周勃、灌婴、樊哙、夏侯婴等人,还有被誉为初汉三杰的张良、萧何、韩信。

刘邦能够准确地认识到每个人的特长,并把这些人放在最合适他们才能发挥的位置上。他曾说过:“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于三个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看到这些英才良将的名字,是否有种我来我也行的错觉?只能说,别想多了。要真成了刘邦,只怕活不过三天,那么刘邦又是何德何能,能驾驭这些人杰的呢?这些人杰对刘邦又起到哪些作用呢?

张良,字子房,后世誉为“谋圣”,出身于韩国贵族,一直在寻找能够帮助他复兴韩国的力量。张良原本打算投奔景驹,但在路途中遇到了刘邦。他用《太公兵法》去考验刘邦,发现刘邦虽然不通兵法,但是领导能力非常出色,让其当众出丑,刘邦不以为耻,反而认可张良的才能。

刘邦对张良谋略言听计从,且贯彻执行,不介意成为张良的提线木偶,真正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在兵取关中途中,张良主张不需每城必取,但要占宛城,以避免进退无据的困境。此外,他还助刘邦攻占武关。张良不仅在军事上为刘邦出谋划策,更在政治上给予刘邦深远的影响。他曾劝谏刘邦在取得关中后,需约法三章、封存府库钱粮,以此赢得关中民心。同时,他避免刘邦被项羽歼灭,一手促成鸿门宴。

“兵仙”韩信平定三秦,纵横诸国。楚汉争霸时,个人声望一度超过了刘邦,手下谋士更是提出“天下三分”之策,韩信都拒绝了。真是替他惋惜,真是佩服刘邦之坚忍,对待韩信,刘邦是将“放权”二字发挥到淋漓尽致。真可谓是只要你不反,我能喊你大哥。

在楚汉战争中,刘邦先后三次抽调韩信的大军,这体现出他对韩信的高度信任和对军队的有效管理。此外,刘邦还给予韩信足够的自由度,让他有独自发挥才能的平台。事实上没有刘邦,韩信也不会有兵仙之名。在遇到刘邦之前,韩信可谓四处碰壁,郁郁不得志,认识到韩信军事才能之后,更是越级提拔,坝下之战面对项羽,整个汉军的军事调动之权都交在韩信手上,“君以国士待我,必以国士待君”。还有韩信手上大部份的将领都是刘邦指派,如果韩信倒戈,会有几成胜算?

陈平最初是投奔项羽并跟随破秦,由于受到他人诬陷,被指责存在两项问题,一是生活作风问题,被指控“盗其嫂”,二是贪腐问题,指他接受诸将的贿赂。这些指控极大地影响了他的声誉和地位,因此害怕项羽会惩罚他,为了自身安全,选择离开项羽。

陈平投奔刘邦麾下后,曾因自己早年“盗嫂受金”的历程而被周勃、灌婴等人质疑,刘邦具备独到的用人眼光和胆识。他看中了陈平的才能,尤其是他在谋略方面的优秀表现。此外,刘邦也明白陈平的“野路子”出身让他更加珍惜机会,会全力以赴为他效力。

刘邦大胆使用陈平,给予他充分的信任和空间,这源于他对人才的深刻理解和独特的用人观。而陈平也没有辜负刘邦的期望,他所献的大小奇谋不计其数,多次帮助刘邦转危为安,转败为胜。例如,他提出的离间项羽、范增,乔装诱敌,封韩信王爵等策略,都极大地推动了刘邦战胜项羽的过程。因此,刘邦对陈平的使用并非没有理由和依据,而是基于对陈平才能的认识和对他的高度信任。

刘邦的用人之道主要体现在他善于用人,能够深入了解并发挥每个人的长处。他曾经在宴会上与群臣讨论成功经验,刘邦认为他之所以能取得天下,主要得益于他能够恰当地使用各种人才。张良、萧何、韩信等都是当世人杰,他能将他们的力量凝聚起来,服务于自己的大业。而项羽虽然身边也有一范增这样的人才,却不知道善用,最终失败。

能真的去尊重他人,重视他人的主观感受和意愿。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他经常把“你自己很重要”这个观点传达给他人,让他们感到被尊重和重要。同时,刘邦还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变通,例如在平定燕王臧荼叛乱后,他并没有将燕国转为中央直辖的郡县,而是策立卢绾为新燕王。

刘邦善于用人、尊重他人、灵活变通,并且他深知“得人者得天下,失人者失天下”的道理。一旦决定使用某人,刘邦就会给予其充分的信任和权力,不会频繁地干涉其工作。他敢让比自己更优秀的人才发挥自己的长处,这种用人不疑的态度使得他的部下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

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刘邦能驾驭这些人杰,并把他们聚拢在自己身边,在楚汉之争中取得最终胜利的重要原因。

0 阅读: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