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外长赵兑烈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的一番表态,让整个东亚感到震动。赵兑烈直言“韩美同盟与韩中关系无法对等”,并强调“美国是韩国不可替代的同盟”,安全问题上接受中国的要求存在“局限性”。
人们看到,赵兑烈已经就中美韩之间的关系直接摊牌。韩国即便可能疏远中国,也要优先履行美韩同盟义务。
韩国最大在野党领袖李在明也持有相似的观点,他一边表示韩国“无法承受疏远中国的代价”,一边又强调“美国至关重要”。这种矛盾的表态背后,体现出韩国在安全与经济之间的撕裂。
一
赵兑烈的“慕尼黑宣言”
赵兑烈在慕尼黑表示,若中美爆发冲突,韩国将依据1953年《韩美相互防卫条约》支持美国,这是“基于共同安全利益和价值观的深度绑定”。
这一表态并非空谈,美国在韩国的驻军规模达2.85万人,且韩国的军事指挥权由美韩联合司令部掌握。韩国的国家安全,几乎完全依赖美国提供的保护,这决定了其只能紧紧抱住美国的大腿。
赵兑烈特别提到,韩国需要让中美双方“清楚韩国的立场”,避免中国对韩国的决策产生“过高期待”。这种“预防性外交”,实则是向美国递上投名状。
韩国深知,特朗普若可能重演2018年要求韩国分摊更多军费的戏码,甚至以撤军为筹码施压。提前划清对华界限,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换取特朗普政府的信任。
人们知道,自尹锡悦上台以来,韩国加速向美国靠拢。2024年,美韩日三国首脑会议重启,三方军事合作深化,甚至讨论联合部署中程导弹。
赵兑烈的发言延续了这一政策基调,即通过强化美韩同盟,对冲朝鲜威胁与中国崛起带来的“不确定性”。
但这一选择代价高昂。2024年,韩国对华贸易顺差骤降30%,半导体出口受挫,而美国却未兑现扩大对韩投资的承诺。
二
中韩关系依旧存在变数
中韩建交之后,中国连续18年成为韩国最大贸易伙伴,2024年双边贸易额突破3600亿美元,占韩国GDP的18%。
除此以外,中国市场贡献了韩国半导体出口的60%。即便在尹锡悦政府强化对美关系期间,韩国仍不得不寻求与中国维持“政冷经热”的关系。
赵兑烈在2024年5月访华时曾称,“中韩关系重要性不亚于美韩同盟”,并试图推动两国高层对话。然而,赵兑烈在慕尼黑会议上的转向表明,韩国在安全议题上的选择,已让经济合作沦为“次级选项”。
当前,我国尚未对赵兑烈的表态做出直接回应,但当前的现实情况已让韩国企业紧张。2024年,中国占韩国新能源汽车电池材料进口的75%。若我国限制石墨出口,韩国电池产业极大概率将陷入瘫痪。
李在明警告政府“勿低估中国的反制能力”,但韩国执政党似乎认为,只要美韩同盟稳固,经济损失可通过美国市场弥补。随着时间的推移,韩国或许会发现,如果韩国无法在中美之间走好钢丝,韩国将会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