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原子弹试爆前,“核司令”张蕴钰叮嘱:一定取走毛主席像

小宠宠 2022-12-01 17:57:03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8年5月22日,在周总理的主持下,中央军委召开了一次关于研制核弹问题的扩大会议。

此次会议,正式确定了建造国产原子弹的工作目标,并启动饿了成立研制机构、建立核试验场等工作方案。

而在经过中央的一番讨论之下,建造原子弹靶场的任务交到了曾因为上甘岭战役中而闻名于世的张蕴钰手中。

当时张蕴钰虽然在战场上立下过不小的功绩,但是在部队中的资历并不高,1955年的授衔仪式,他也只是获得了大校军衔。

为何这个如此重要的任务,会交到他的手里呢?

这其中离不开一个人的帮助,那便是张蕴钰的老上级——陈赓。

张蕴钰

陈赓大将的推荐

1958年5月初,正在部队主持工作的第三兵团参谋长张蕴钰,突然接到了自己老上级陈赓大将的电话。

“赶快到北京来,有重要的任务交给你!”

听到陈赓这话,张蕴钰不由得心头一惊。

两人相识多年,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张蕴钰就在陈赓的手底下做革命工作了。

后来奔赴朝鲜战场,张蕴钰之所以能够同秦基伟一起带着15军在上甘岭打出一场震惊世界的大胜仗,其中也离不开陈赓这些年来在战术方面对他的指导。

所以,基于两人如此深厚的关系,张蕴钰对陈赓自然是十分了解的。

陈赓

往常性格幽默爽朗的老上级,在电话中的语气竟然如此严肃,张蕴钰知道此次任务一定是不同寻常。

于是他当即向军区交接了工作,随后快马加鞭地赶赴北京。

到了北京之后,张蕴钰在陈赓的住所见到了自己的老上级。

两人多年未见,张蕴钰本想与老首长寒暄一番,可陈赓却单刀直入地说到:“中央准备搞原子弹,我准备推荐你去负责造靶场,你有什么看法?”

听到陈赓的话语,张蕴钰先是心头一喜,想到:“国家终于准备搞原子弹了,这一天等的时间可太长了!”

可随后他又开始担忧了起来。

张蕴钰

作为一个出身贫苦,从小没有读过多少书的人,对于原子弹张蕴钰是一窍不通,所以张蕴钰担心自己是否能够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如果到时候因为自己的失误而耽误了国家的大事,那么这个罪过可就太大了。

于是,他向陈赓说出了自己的顾虑:“这个...让我去打仗到是没问题,搞原子弹我不会啊,万一...”

还没等张蕴钰说完,陈赓就打断了他的话。

“你不会难道我就会了吗?要是都能懂的话,那还要科学家来干什么?不会可以学,可以请教专家,现在距离项目进行还有几个月,你正好可以抓紧时间去了解一下。”

听到陈赓的话语,张蕴钰也明白老上级的良苦用心,之所以会放着那么多将军不用而找到自己身上,也正是陈赓看重了自己踏实稳重的性格以及不怕任何困难挑战的意志。

张蕴钰

于是,张蕴钰也不再多说什么,而是站起身来冲着陈赓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向其保证到:“请组织放心,保证完成任务!”

三天之后,陈赓正式将张蕴钰的名字,作为自己的推荐人选,汇报给了中央。

当时陈赓出任军事工程学院的院长,对于原子弹的研究在新中国的诸多高级将领当中,他最有发言权。

所以中央对他的看法十分看重。

在经过一番讨论之后,张蕴钰成为了共和国的第一任“核司令”,全面负责我国核试验基地的建设工作。

张蕴钰

不甘心吃“别人嚼过的馒头”

在接到这份任务之后,张蕴钰立即开始查找各种相关资料,去仔细研究关于核试验以及原子弹原理的知识。

当时我国对于核领域的研究相当匮乏,最为重要的资料,基本都是来源于苏联方面,所以,在核靶场的建造工作上,苏联方面给出的建议也是较为重要的。

在经过四个多月的探讨之后,我国有关技术专家在苏联顾问的建议下选定了敦煌地区做为核试验场区,并开始进行了初步的相应地质测绘和通讯建设。

1958年10月2日,在没日没夜地钻研了几个月的核物理和人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以后,张蕴钰决定进行实地勘测,于是与勘察大队队长常勇一起,乘坐火车来到了正在初步建设核靶场的敦煌地区。

当了目的地之后,张蕴钰先是考察了当时正在建造的大型试验区。

然而,在外围视察了一圈之后,张蕴钰觉得,这片实验区看上去并不大,甚至与周围的戈壁滩相比,显得还有些渺小。

张蕴钰与工作人员研究地形

难道核试验的地方都是这么大一点儿?

在研究了那么多资料之后,张蕴钰觉得,这看上去有些不同寻常。

于是,张蕴钰立刻调来了苏联专家给出的设计方案。

结果这套方案让他十分震惊。

苏联专家所提出的整套编制,仅仅只有靶场主任、学术秘书等,还有力学测量室和光测量室,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

如此以来,一旦最终计算数据发生偏差,想要通过辅助设备进行修正那是十分困难的。

除此之外,更让张蕴钰惊讶的是,这个试验场可试爆的TNT当量仅仅只有2万吨!

要知道,不久之前,美国在太平洋的比基尼岛已经试验了1500万吨TNT当量的氢弹了!而且苏联自己也已经掌握了1000万当量以上的核爆技术。

带着心中的困惑,张蕴钰又让试验场的随行人员带着自己绕着敦煌地区进行全方位考察。

朝鲜战场的张蕴钰

在没日没夜地奔驰了3天之后,张蕴钰又发现了一个可怕的事实。

试验场距离敦煌文物区仅仅只有120多公里,如果在这里进行核试验的话,那么核爆所带来的冲击波,很有可能会摧毁当地大量的文物古迹。

千佛洞,烽火台,鸣沙山,汉长城,站在滩头望着不远处聚起的历史凝重,民族文化的辉煌和自强不息的战鼓在张蕴钰的胸中激起无限豪情,却也让他变得无比愤怒。

他忍着心中的怒气向身旁的工作人员问道:“为什么要选择这里当试验场?”

可能感受到了张蕴钰的愤怒,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说到:“苏联专家说这里能搞2万吨的核弹。”

听到工作人员的回答,张蕴钰更是怒不可遏,他愤怒地咆哮到:“两万吨怎么够!?这点当量不可能支撑的起一个6万万人的国家!2万比1000万也是永远都不可能平衡的!”

这趟行程,让张蕴钰深刻意识到,研究原子弹,决不能甘心吃别人嚼过的馒头,最终还是要靠自己去脚踏实地一点点的攻破阻碍。

于是,张蕴钰当即将负责此次任务的工作人员全部叫到了一起,召开了一场紧急会议。

最终,会议上否定了原先所拟定的试爆场所,并将这份会议报告上报到了中央。

张蕴钰召开研究会议

飞沙走石,深入大漠

在否定了敦煌试验场所之后,张蕴钰立刻带着大家寻找新的场地。

基于原先所探查出来的问题,新的试验场需要找一处远离市区、周围没有文物古迹并且范围极大的荒漠地带。

而能够满足这个条件的,只有新疆的罗布泊了。

12月18日,张蕴钰和他的助手张志善、史国华等人飞抵乌鲁木齐,准备穿越戈壁在新疆罗布泊附近另寻新的场区。

第二天一大早,天刚蒙蒙亮,一行20余人迫不及待地分乘4辆吉普车和两辆“63”运输车,组成了一支精干的勘察小分队,直奔罗布泊。

几千年来,罗布泊一直都是被风沙所淹没的荒凉之地,方圆上千公里看不到任何人类的踪迹。

以当时的技术手段,想要在合理建造试验场所十分困难。

工人们建造实验基地

不过,张蕴钰等人,并没有被面前的艰难困苦所击倒。他仍然记得当时在陈赓大将面前保证的话语,带着大家迎着飞沙走石,艰难跋涉在大西北的荒漠之中。在茫茫戈壁扎根,在大漠沙中创业。

1959年5月,在张蕴钰等人先行探查完毕之后,5万解放军战士开赴到了这片大西北的荒凉地区,正式开启了建造工作。

他们因地制宜地搭帐篷、挖地窑、盖简易营房,并在营房周围垒起了一排排的麻黄草,扎成了一棵棵人造树。

这种因陋就简的建筑方式,不仅节约了大量经费,解决了人畜的防暑防寒和设备器材的储放问题,而且还给荒凉的罗布泊带来了一个人造春天。

在经过了四年多的漫长拼搏之后,大家终于将实验区彻底建造成功了。

这个时候,原子弹的试爆也近在眼前。

罗布泊实验基地办公区

惊天霹雳一声巨响

1963年12月底,在新年到来前夕,罗布泊核试验场终于在众人的努力下建造完毕。

放眼望去,原本只有漫天风沙的荒漠地带,如今修建起了一条长长的公路,远处还有军用机场和宽广的地下设施。

在试验厂区内,指挥、通信、监控、检测、观察等一座座设施均已成功建成,并且完成了三次以上的测试。

一座102.438米高的吊塔也庄严地矗立于戈壁滩的尽头,与漫长的天际线所拥抱着,只等着那神圣一刻的到来。

原本,实验区所拟定的核爆试验时间是9月20日,想要将其当做新中国成立15周年的献礼。

可为了稳妥起见,周总理还是决定将起爆的时间往后延长到10月16日。

挂载原子弹的吊塔

于是,在紧张和期待当中,张蕴钰等人又熬过了对他们来说务必漫长的20多天。

1964年10月16日上午10点钟,张蕴钰面色凝重地在操作规程表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面对着这一刻的来到,即便是这位身经百战的老将军,此刻也难以按捺住心中的激动和紧张,双手不住地颤抖着。

在离开核实验区之前,张蕴钰还专门提醒让人将竖立在不远处山坡上的毛主席画像取走,避免在关键时刻犯一些没有必要的政治错误。

下午15时,在“三、二、一”的倒计时结束以后,主控室指挥张震寰按下了红色的起爆按钮。

刹那间,一条火红色的东方巨龙,在大西北的沙漠中跳身而出,一跃冲上了九天云霄。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望着这颗硕大的蘑菇云,几十公里外的数万名工作人员们再也按耐不住内心的激动,纷纷跑上面前的滩头,甩起自己的帽子,放声欢呼起来。

眼泪、呐喊、掌声,在这一刻震动了罗布泊的整片天地。

而张蕴钰也激动地当场作下了一首诗:

光巨明,声巨隆,无垠戈壁腾巨龙,飞笑融山崩。

呼成功,欢成功,一剂量知数年功,敲响五更钟!

张蕴钰回忆起当年自己在陈赓面前所立下的保证,不禁想到:“老首长,我们今天终于做到了!”

张蕴钰

周总理的考虑

消息传回中央,周总理并没有像张蕴钰等人那样激动,而是沉着冷静地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怎么证明那是核爆?”

周总理的考虑不是没有根据的,当时全世界都不看好中国可以自主造出来原子弹,如果爆炸的统计方式出现问题,那么这一切很有可能会功亏一篑,甚至国家尊严也会受到影响。

于是张蕴钰马上带人收集现场数据。

结果显示:爆炸中心的光球持续三秒以上,爆炸高度超过了8公里,冲击波的影响范围更是在数十公里以外。

这样的标准远远超过了一般原子弹爆炸,可以算得上威力较大的核爆了。

图片来自网络

于是,在确定结果之后,周总理在当天晚上于人民大会堂内郑重地宣布:我国在西部爆炸了一颗原子弹,成功地进行了一次核试验!”

此消息传出之后,全国人民陷入到了一片欢庆当中,而国际上则对新中国的创造能力十分震惊。

从此以后,我国再也不会受到帝国主义的“核威慑”了,真正在国际上确立了自己的大国地位。

0 阅读: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