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型升级助力新能源汽车出海,新能源汽车在全球化上一路狂奔

园圆说车 2023-05-12 16:26:48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环球时报》记者在2022届上海车展上发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几乎所有自主品牌都在发布自己的新能源汽车,而且几乎都是多国语言的宣传品。一些热门的新闻发布会,甚至有一半的投资商都会来听。在世界范围内,“中国制造”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据中国汽车业协会统计,在2022年上半年,全国汽车出口达到311.1万辆,较上年同期增长了54.4%,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其中,新能源汽车是全球汽车产业转型的主力军,也是中国汽车企业向海外拓展市场,推动产业链“走出去”的重要力量。

中国跻身全球前三甲

彭博社引述中国乘联会的数据说,中国的客车出口量在全球排名前三。中国汽车业已在中东及拉丁美洲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在欧洲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在被称为“亚洲底特律”的泰国,中国汽车制造商已经从生产转向生产。今年11月,中国汽车制造商长城汽车公司为泰国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提供了一款由泰国本土制造的新能源汽车。《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获悉,为帮助泰国汽车业实现转型升级,不少中国汽车制造商已在泰国布局生产新能源汽车。

不只是汽车制造业,电池产业链也在全球范围内布局。一月份,位于德国阿恩施塔特市图林根州的宁德时代电池生产工厂正式投入运营。据德国《商报》报道,该公司是该公司首次在中国境外开厂。

价值导向的“全产业链”

比亚迪相关负责人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自从比亚迪在泰国建立了第一个海外乘用车生产基地后,我们就不用再经历漫长的海运、清关等环节了,我们的交车效率将大大提高。”据中国汽车业协会分析,在海外设立工厂,也能有效降低运输成本,减少贸易壁垒,避免汇率波动。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要提高知名度,在国外‘扎根’。”一位长期任职于国营汽车制造商,负责海外市场开拓的人士对《环球时报》说。就拿埃及市场来说,据《环球时报》记者实地考察发现,中国汽车虽然受欢迎,但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方说,在开罗,夏季摄氏40度以上的高温天气,给汽车带来了很大的空调器和制冷系统,而中国汽车在一开始就无法满足这些要求。由于冷却速度较慢,一些驾驶员甚至被安全带上的金属扣烫到了皮肤。另外,汽车的造型,颜色,内部装饰等方面也需要更多的符合阿拉伯消费者的审美观。“通过在当地建厂,我们可以根据当地的需求,对当地的产品进行研发。”这位专家对记者说道。

随着新能源汽车逐渐成为汽车市场的主力军,中国汽车品牌开始和目标市场的政府合作,推动相关标准的制定,呼吁产业政策的出台,并积极进行充电网点的布局。在泰国,中国汽车品牌给泰国的电动化进程带来了不少新思维、新“玩法”,但也带来了不少问题。在2022年,长城将和泰国三家电力公司合作,在全国范围内建设超过500座充电站,覆盖超过50%的公共充电站。

中国的智能电动化大潮,也促使几家在动力电池和无人驾驶领域颇具实力的公司加快了出海的步伐。比如宁德时代,德国本土对于其出海进行的绿地投资(也就是新投资,这种投资可以直接提高东道国的产能、产量和就业机会)都给予了积极的支持。图林根州州长拉梅洛表示:“我们拥有了一座在西欧从未出现过的巨型电厂。该州经济大臣蒂芬塞称宁德时代计划是一种新的合作方式,“中国人把自己的技术带到欧洲去了。”

提升质量是一项任务,更是一项挑战

德国柏林经济学家凯塞尔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后,也正在向“本土化”迈进,这是一条由“国际化”到“本土化”的道路。但是,与收购国外公司不同的是,在海外建立工厂,需要对当地的法律,环保,员工招募,以及公司文化等方面有所了解。

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首席专家、北京大学教授何志毅也对《环球时报》的记者表示,与输出产品相比,获得目标市场的青睐与认可更为重要。“企业责任和社会责任,要考虑到两者的结合,比如带动当地的相关产业,解决就业问题,实现环保发展等等。”

“投资回报率、商业环境、关税和汇率,都只是技术上的挑战。何志毅指出,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跳出工业经济的范畴,从政策的角度,社会文化的差异,甚至中西两国的意识形态差异,以及根深蒂固的欧美文化的优越性等方面,来综合考虑。

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也影响着汽车公司向海外扩张。例如,美国《反通胀削减法案》的通过和最近出台的电动车补贴政策,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制造商的准入门槛设置了更高。“我们必须承认,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比赛。”何志毅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中国汽车制造商在出海的过程中,也需要依靠国家的整体实力与政策引导,摒弃恶性竞争,形成产业集群,这样才能在全球布局的过程中,实现真正的提质发展。

0 阅读:47

园圆说车

简介:谢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