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谈论健康,可能会和我拥有相同的观点——健康是面色红润有光泽,唇红齿白,精气神饱满......
但健康比这些显化的东西更简单,李辛老师说:健康是“平常”。
天地万物,就像一个巨大的交响乐。
人在其间,也是与其同频共振的。
我们每个人不过是天地的一个演奏者,跟不上,就出局了,也就是“失常”,生病了。
要是演奏得太快,或是演奏得太慢,前者“太过”,后者“不及”,也是失常。所以,平时也不要过于压抑自己,该哭的时候就哭,不反常,身心就不容易生病。
我给你一个桃,你给我一个李子,这种物物交换,是一种交感。
如果本来安心,但某人靠近就心神不安;或者本来生气郁闷,但和某个朋友通话后,心胸就打开了,也是一种交感。
人与人的无线联通是无时无刻的。如果我们不能留意,不去体会,就溜走了。
人不是机器,人有跟着天地万物交感的本能。健康、疾病更多在于交感出了问题。
犹豫不决,其实是没有与自己的心意相通。在古人眼里,这叫“临事不决”。
张仲景在《伤寒论》里描述这种状态——反复颠倒,心中懊恼。后悔、烦恼别人可能看不出,但里面的精神、气血、气机已经起变化了。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练习:转念。
心念一转,天地开阔,神气随时有机会复正。
学中医,不要太迷信书,要多感受自己。这个在《黄帝内经》中叫“以我知彼”。
1. 吃什么舒服/不舒服;
2. 跟谁在一起舒服/不舒服;
3. 想什么、说什么、做什么会比较安心,或者睡不着/纠结/难过。
对自己有了感受,就更能感受别人和周围的变化了。也就能体会到,背后更为细微的东西。
如果感知力精微,对于一般的风寒暑湿气,用手就能感觉到。
感知力,是可以训练的。李辛老师分享的内在训练方法是:看古书、静坐、站桩。
书要看中医的经典书,比如《黄帝内经》、《伤寒论》、《温病条辨》、《千金方》,以及金元四大家、郑钦安、李东垣的书。最好看原文,重要的是我们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静坐的方法,参考南怀瑾老师推荐的“安般法门”,或者马哈希尊者的四念住内观禅修法门。
经过这些训练,我们的感知力会越来越精微。
当我们把自己调整到更好的状态,有了更广阔而安宁的感知。是可以链接到传统文化的 “虚藏空”,这是一个类似于现在的“云端”储存地。一旦调频接通,就能开启智慧。
所以古人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这其实是高能量感受力,对智慧的一种承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