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爱哭的小奶猫。在此提前恭祝阅读本文的朋友,家庭和睦,万事顺利,财源滚滚,心想事成!
湖北大学女生张钰臻自杀这事儿,还在吸引着大家的眼球。在女生遗体被打捞出来,警方证明不是他杀案件之后,女生的母亲成为了全网的焦点,她每天上蹿下跳,在学校到处闹事,歇斯底里,让很多网友气愤。大家都觉得她是故意演戏闹事,在携尸要钱,在找学校的麻烦,想让学校多赔钱。

说实话,我也反感这个母亲,我也厌恶她的行为,就是一个闹事的泼妇。
但是,仅仅用一个泼妇来形容,就解决问题了吗?在讨论这些事件时,应当秉持理性与共情并重的态度,避免陷入非黑即白的简单判断。
对于这位母亲的行为,我们必须摘掉有色眼镜,全面客观分析,才能得到真相。
一、丧亲之痛下的非理性表达。失去子女是人类最深刻的痛苦之一,尤其当死亡原因存疑时,家属往往陷入对真相的执着追寻。母亲“上蹿下跳”的表现,本质上可能是创伤后应激反应的具象化——要么是通过激烈行动转移无法承受的悲痛,要么是以极端方式引起外界关注。
极端悲伤的状态,我们大多数人没有经历过,那么我们凭什么认定她的行为是表演,而不是真实的呢?

公众质疑她闹事是为了钱财,也有人爆料说孩子有过自杀行为,让她带回她不管,是她的责任,这些结论太过草率。我们看看她的诉求,哪一点是过分的呢?
1. 追问真相:即便警方排除他杀,确认是自杀,那么自杀诱因是什么?是抑郁症发作,还是校园霸凌、亦或是情感压力?这些难道不该追问吗?
2. 程序质疑:网上说女生有自杀行为,有抑郁症,那么学校已经知晓的情况下,是否有及时启动心理干预机制?是否有重点关注女生?这些难道不该被质疑吗?
这个母亲目前没有谈钱,都是聚焦于上述问题,她的行为只是方法不当而已。

作为底层老百姓,很多人在遇到突发事件的时候,没有什么处置能力,她们能做的就是闹大舆论,把广大人民群众拉进来,利用社会监督的作用,来为自己撑腰。
现在的网络舆论容易情绪化,对于这些弱势群体,大家骨子里都多少有些不信任,看到她们闹事,就觉得是为了讹诈,这就是一种成见。
这位母亲的行为或许不够克制,但其背后是破碎的家庭与未尽的追问。社会不应以“完美受害者家属”的标准苛求悲痛中的人,更需透过个体事件审视结构性矛盾。与其关注一个歇斯底里的母亲,不如多思考一下是什么让一个花季少女走向绝路。与其争论闹事是否合理,不如共同构建一个能让悲剧不必重演、让伤痛得以安放的制度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