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中远诗选》序

孔孟之乡 2020-10-17 01:37:29

民间藏龙卧虎,民间也埋龙葬虎,多少异秉,在尘埃里挣扎着自生自灭,难有脱颖而出的机缘。那年在稷下学宫的门前徘徊,遥想两千三百多年前齐国热气腾腾的当尔,血脉为之偾张。后来断续地走览齐长城,还是热切地觉得,脚下所踩的荆棘间的小道,也许早已重叠地踏过当年稷下先生们的足迹。等到大清的龚自珍“我劝天公重抖擞”,积病积弱的中华已是哀痛的“万马齐喑”了。“五四”的雷雨、革命的风暴之后,我们来了。深入在二十一世纪的民间里,我有幸遇到一个又一个文化或文学的坚贞的垦荒者,他们用生命默默地耕种不已,不顾丰歉,愈挫愈奋、屡蹶屡振,为自己也为这片流淌着黄河长江的大地。陈中远就是其中的一位。

与他并不相识,只在网上遇过几面。有一天他突然从微信发来一部诗稿,问我能不能写个序。我只是从对民间敬畏的惯性思维答应下来,心里却想着不过是当下流行的诗罢了,也就迟迟没有打开。延宕中又不想被此事牵连过多,也就打开来,谁知一读竟眼睛一亮心生喜欢,还给夫人谝:遇到了好诗。收藏,细读,愈是喜爱上诗中的那颗情深而又忧伤的诗魂。

这本诗集,书名是《乡愁的睡眠》,我却读出了一条乡愁的河流,时急时缓,潺潺的又滔滔的。这浓得化不开的乡愁,是古典的,又是现代的,有着古典的纯净深挚,又富寓着时代的印痕与信息,而这一切又都从那颗翻腾着爱的心上自然地流出。多少乡村已经失去,多少乡村已成空巢,只有心上的乡愁呜咽不已,因为那里有母亲的音容——“娘 坐在脆弱的时光里 守护老家”,“孱弱的娘手搭凉棚/像一株白头的芦花/翘首期盼游子的归路”,虽然“城镇化开着赞美的推土机,拆散了村庄”,但是“我对相隔千里母亲的思念/如炭火,正逐渐捂热一首小诗”。“鹅黄的花瓣 宛如冬日里的暖阳/一个佝偻的背影 缓慢地缓缓地转过身来/我怯怯地喊出:娘……”——没有“现代”“后现代”的玄虚,却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为什么会如此?因其平实而透明,有着加缪的“白色风格”,也就令这些朴素的诗章有了“最高、最具解放性的价值”(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冬日的阳光照在残雪上/我的心与草木的心一样温暖……故乡啊/我的余光是你,我的余生也是你”——这是一个长年在外的游子,在将自己的心拧成一支思乡的唢呐。

48岁的陈中远是济宁汶上人,还是初中生时就已开始写诗,至今已经积累了一千余首,这本诗集也是这千首之中的精华吧?大学毕业后,入企,打工,单干,光是在上海的打工就熬走了他十多年的岁月。底层奋斗的艰困,打拼的酸甜苦辣,当然还有外人无法知晓的坎坷与委屈,都不能最终泯灭掉这颗诗心。哪怕诗歌的写作中断了18年,那颗诗心犹如一颗良种不死,重又发芽长成一棵思乡的大树。在他的诗中,故乡是情感的,更是具象的,是那里的一草一木,是那里的各种式样的小人物。就连上海天上的云彩,也会化作诗人眼中家乡母亲的形象,“风呀,请轻些,再柔些/千万不要把我羸弱的母亲/吹/散”。

这个憨朴的鲁西南汉子,还是一个读书的种子,即使在生活艰窘的打工日子里,每年也会将一二百本好书买进家来相伴。那年从上海移家烟台,只是物流托运书籍,就花了三千多元。48岁,正是创作的黄金时光,如果说提醒的话,我只想告诉中远:还是要借助中外的精神食粮与脚下的现实,建立起自己清醒、清楚的思想与精神境界,让笔触更深更透、更高更阔。

“父母是你膜拜的永恒佛塔/故乡,永远是/你心灵的/教堂”,连脚步都要为家乡田地里的蝼蚁躲闪的中远,一定会让写作如他烟台的葡萄园一样,有着一季一季的扎实的收获。

庚子深秋于济宁方圆垦荒斋

作者简介:

李木生,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高级编辑。1952年生于山东济宁农村,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从事文学创作,曾出版诗集《翠谷》、传记《布衣孔子》、散文集《乔木森森》等。散文集《午夜的阳光》获山东省首届泰山文艺奖,散文《微山湖上静悄悄》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郭沫若散文随笔奖,散文《唐朝,那朵自由之花》获中国散文协会冰心散文奖,作品入选全国各种选刊、选本、大中小学读本及初、高中试卷。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