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分工分社员的命根,就算当年你挣过工分,也未必真了解它的实质

笨刨三农 2024-03-29 13:04:54

“工分工分,是社员的命根儿”,这句顺口溜,在当年,是流传很广,并且是深入人心的。

工分登记表

因为,在生产队时期,工分就是社员参加生产队劳动并直接关系到劳动报酬的一个计量单位。

一个社员,你挣得工分越多,你的报酬就会越高,反过来说,你工分挣少了,那么你的报酬就低。

曾经读到一篇大Ⅴ的文章说,干得多,挣得多,干得少,挣得少,这是充分体现了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一种最公正公平,和充分体现劳动价值和保障劳动者权益的一种规矩。

很简单,多干活,多挣工分,你就可以获得多的劳动成果。

这样看的话,上述说法,还真没错。

但现实的时候情况真是这样吗?

或者说,这工分真的是完全、真实、充分的体现出了社员参加的生产队劳动的价值了吗?

我们详细地来分析一下。

那时候,工分千真万确是社员的命根子。

生产队时期,在农村,一个家庭少则三四口人,多则六七口人、七八口人,甚至有十多口人,农民朋友就是靠在生产队里参加生产劳动,挣得这点工分,来养家糊口。

孩子上学,吃喝拉撒,衣食住行,及日常生活所需要的油盐酱醋……等等一切开支,均包括在内。

日常生活用品

但是,那时候的农村的大部家庭,人口多,并且是老小人口多,单靠生产队里按人口分配的那点“口粮”,是不足以保证家里人吃饭问题的。

那么,多挣点工分,就可以在应得的“口粮”之外,多分点“工分粮”。

不用说,工分就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命根子了。

社员们天天上工,并且是起早贪黑、累死累活地去干活,目的也只有一个,就是为了多挣点工分。

工分这么重要,那么,所有的到年底,都要用这工分去参与生产队分红的人,这工分的来源,到底有没区别呢?

再说深入一点,这工分的获得,都是通过辛苦劳动获取的吗?

经历过那个年代的农民朋友,可能都知道,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

至少,有一部分人,是没有为生产队的劳动成果作出任何贡献,但到年底却“拿着手里工分”,参与了劳动成果的分配的。

举个例子:

公社组织一帮人马,进行一些试验田项目,这些组织起来的人员,都是从各个村里抽调而来的一些“先进分子”,也叫“技术人员”。

他们在公社里干活,但是,他们的工分,是要记在他们各自所在村里的生产队里的。

他们的到手的这些工分,其实并不是参与生产劳动获得的,但到年底,却用这些工分参与了生产队劳动果实的分配。

这无疑是分了那些一直在生产队里辛苦劳动的社员的一部分劳动成果的。

再比如:

上头组织修建水利设施,比如建水库,水库建在很远的外地,与本村、本生产队没有一点点利害关系,完全是在帮人家干活,但他们这些人员的工分,也是记在本村的生产队里的。

看看这干劲儿

上述种种,还多少有点“情有可原”,因为,这些“外派”人员,虽没有参加各自的生产队里的劳动,但至少他们是干了活的。

并且这都是当时各个村,各个生产队必须要出工干的活,甲不去,乙也得去,反正得有人去干。

这属于生产队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去的人其实是代表了他们各自的自己生产队的,然后回来参与生产队劳动成果的分配,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最不能理解的还是这样一些人,他们并不参加生产队里的劳动,却也可以参生产队劳动果实的分配。

这些人员包括大队里的脱产人员(大队领导班子,训练的民兵,小队队长、会计、保管员),红五员,工属(在外的工人家属),当然还有那些五保户……等等。

他们很少或者说基本上不参与生产队劳动,但却都能参与分配生产队的劳动果实。

所以,这也是当时工分值很低的原因之一,都低到几毛、几分了。

道理其实很简单,本来一个工分值是一块钱,六个人干了活,产生了六块钱的劳动成果,末了,却来了十个人一块来分配这六块钱,人们自然就分不到一块钱了。

有些算法是很复杂的……

0 阅读:0

笨刨三农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