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出局,谁能安抚日产脆弱的内心?

禾颜阅车 2025-02-10 09:55:05

【导语:日产和本田整合的消息曾经沸沸扬扬,但近日又传出谈崩的消息。是什么原因导致两家车企在奔向全球第三大车企的路上而忽然半途而废?】

撰文|张大川、编辑|禾 子

曾经引发全球关注的日产和本田汽车的整合似乎并没有按预期的方向发展。近日,包括日本共同社、《日本产经新闻》在内的多家日本媒体报道,日产汽车社长内田诚已经于本月6日正式告知本田汽车公司社长三部敏宏,日产汽车决定终止和本田汽车的合并。

谈不拢的背后是利益作祟

就在去年12月23日,本田和日产共同宣布,本田、日产和三菱汽车三方签署谅解备忘录。其中,本田和日产将以共同出资成立一家控股公司的形式开始进行合并谈判,三菱汽车将就参与合并的事宜进行谈判。

如今,虽然终止合并的消息还未得到双方最终正式宣布,但大概率来看,日产汽车难以和本田汽车在最终的合并上达成一致。从日本政府层面来看,一个包括本田、日产和三菱的年产销规模超过800万台的世界第三大汽车公司的宏伟计划就将泡汤。根据日本媒体的报道,导致日产和本田终止合并谈判的主要原因,还是双方在持股比例细节上难以达成一致。

对于日产来说,在戈恩事件之后,其好不容易通过谈判从雷诺手中重新拿回了企业的主导权,终结了日产和雷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之前,戈恩主导的雷诺出手拯救了同样曾经濒临困境的日产,但随后日产不得不听命于戈恩的指挥,日产汽车高层中有不少戈恩带来的 亲信,甚至把不少的利益都让渡给了戈恩和雷诺。所以,它是断然无法容忍类似当年雷诺日产事件再度发生,即使易主本田也难以接受。

车企整合从来都不易

跨国车企集团之间的整合成功案例并不多。之前,戴姆勒克莱斯勒的整合最终以失败告终,而大众和福特的合作最终也无疾而终。在国内车企中,上汽对韩国双龙收购失败的案例,使得国有车企到目前为止在海外收购的案例都寥寥无几。最成功的吉利对沃尔沃的收购,背后是吉利对沃尔沃的全面放手,完全不参与日常运营换来的。而吉利之前的福特汽车,对于沃尔沃汽车和捷豹路虎的整合都只能说是失败。

从日产的角度来说,本田有两个选择:要么对等地和自己组建一家合资公司,日产能够稍微牺牲一部分股权上的利益来换取本田的资金支持,但肯定需要保证自己对未来自身的控制权;要么本田投入更多的现金,来对日产进行全面收购。这样日产管理层也能更好地对自己的股东进行交代。但从目前的局面来看,本田是希望在不投入更多现金的情况下,来取得对于日产未来资源分配的掌控权。

本田的这个想法其实也很好理解。

一方面,车企之间的整合虽然可以发挥协同效应,通过联合采购、后台支持部门共享以及共同研发投入来大幅摊薄成本,但是两家企业之间从产品互补性、市场互补性甚至上升到企业文化之间的差异,都会决定最终整合能否走到一起。本田和日产之间的车型和市场本来重叠性就比较高,而且两家车企之间的文化风格也迥然不同:本田强调造精品车,不多的产品线上的每台车都是细分市场的佼佼者;而日产则更加注重国际化运营,产品矩阵更全面。所以要将两家车企有机融合在一起,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另一方面,当下的日产并不是什么香饽饽,一旦花费大量资金把日产全部收入麾下,那在当前的局势下,本田也无力在短时间内扭转日产汽车当前的经营危机。这样来说,本田无疑是给自己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包袱,甚至还会影响到本田自身对于新能源以及智能网联等核心技术的投入力度。所以,本田是希望尽可能少地出资,然后再获得日产的控股权。这样在最大程度达成协同效应的同时,也不至于让自己的现金流承压。

鸿海会否成为日产的救星?

对于日产来说,其不可能在放弃和本田的合作之后完全无所作为。接下来,为自己寻找新的“金主爸爸”成为了日产管理层的当务之急和头等大事。

导致日产之前寻求和本田合作的主要原因在于日产业绩大幅下滑。根据日产汽车披露的数据显示,2024年4月至2024年9月,虽然其营业收入为5.98万亿日元,同比仅仅下滑1.3%。但其营业利润为329.08亿日元,同比大幅下滑 90.2%;净利润只有区区192.23亿日元,同比下滑高达 93.5%。为此,日产汽车将在全球削减20%的产能,削减3000亿日元的固定成本,在全球范围内裁员9000人,并且寻求出售部分旗下三菱汽车的股份。但这些措施只能是节流,延缓日产现金储备衰竭的速度,但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日产面临的问题。

而当前,日产的经营压力依然存在。在日产主要经营的日本、美国和中国市场上,日产都面临竞争对手的持续冲击。在日本和美国,日产需要给出更大的折扣,才能打动消费者;而在中国,日产和其他跨国车企巨头一样,面临一众本土品牌的围剿。考虑到国内市场的 价格战和本土车企在技术上的领先,日产哪怕大幅降价也很难重现昔日辉煌。

之前就有传闻称志在转型的台湾鸿海集团想插足日产和本田之间的整合。如果和财大气粗的鸿海谈判,那么日产汽车无疑可以拿到更加优厚的条件。毕竟鸿海造车的决心是非常大的。之前鸿海和吉利签署过协议,希望通过成立合资公司来涉足汽车代工业务;之后鸿海还联合过台湾本土的裕隆汽车,发布了多款电动车车型,也是名噪一时。而和吉利以及裕隆汽车相比,那么日产汽车在全球化布局和品牌号召力上对于鸿海来说更有优势。

不过,如果最终鸿海出资来拯救日产,也肯定是希望能够获得企业的主导权,而不仅仅是作为一个财务投资者。而如果无法获得企业主导权,那么至少日产需要大力支持鸿海的造车业务。就像当年沃尔沃支持吉利,帮助吉利顺利坐上如今国内燃油车市场老大的位置。所以,鸿海是否能够成为白衣骑士,也取决于日产能够帮助鸿海达成什么样的目标。

点评

鸿海之外,目前未知日产是否还在和其他资本接洽。如果是鸿海已经给了日产比较好的承诺,那么日产抛弃本田也就情有可原;但如果鸿海并没有给出一定的承诺,而日产也没有找到比较适合的投资人,那么其下一步在鸿海面前讨价还价的筹码又少了不少。还有,作为三大日系车企之一的日产,能否接受鸿海作为其大股东甚至插手日常运营,此外,日本政府会否批准相关的交易,这些都需要打上问号。

(本文系《禾颜阅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0 阅读:32

禾颜阅车

简介:资深汽车专家及媒体人颜光明老师打造的内容传播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