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泽楷刚从北京参加完2025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年会,回到香港不久,外媒就曝出一个重磅消息——李嘉诚家族旗下的长和集团将坚定不移地推进与美国贝莱德集团的港口交易。
这笔高达228亿美元的交易,涉及巴拿马运河附近的两个重要港口。尽管官方和舆论多次对这笔交易发出警告,但李嘉诚似乎并不打算妥协。

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商业买卖。在中美关系敏感、海上贸易安全成为焦点的背景下,这场交易被赋予了更多的政治和战略意义。对于中国来说,这不仅仅是李嘉诚个人的选择,更是一场关于国家利益的较量。
交易背后:李嘉诚为何执意推进?据彭博社报道,李嘉诚方面已经明确表示,不会因为外界的压力而改变计划。知情人士透露,长和集团与贝莱德集团之间的谈判正在按原定节奏进行,尽职调查、税务安排等细节工作也在稳步推进中。这一态度表明,李嘉诚家族对这笔交易的决心已不可动摇。

为什么李嘉诚如此坚持?从商业角度看,这笔交易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收割。近年来,李嘉诚一直在收缩海外资产布局,把重心逐步转移到中国内地。卖掉巴拿马运河附近的港口,不仅能够套现巨额资金,还能进一步巩固其在中国市场的地位。
这种操作看似精明,但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现实:巴拿马运河的战略价值远远超出了单纯的经济收益。
巴拿马运河:一条关乎全球航运安全的“咽喉”
巴拿马运河是全球最重要的航运通道之一,每年有超过1.4万艘船只通过这条狭窄的水道。其中,美国船只占据了75%的通行量,而中国的通行量则占21%。虽然从比例上看,中国船只的通行量并不算特别高,但如果换算成实际费用,中国每年需要支付约100亿元人民币的通行费。这还不包括货物运输时间节省所带来的间接经济效益。
更重要的是,巴拿马运河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它还涉及到国家安全。目前,中美之间的海上贸易高度依赖这条运河。一旦美国通过政策调整或直接控制相关港口,对中国船只实施限制甚至制裁,后果将不堪设想。

美国总统特朗普此前曾扬言,要对所有进入美国港口的中国船只征收高额费用,每艘船的收费可能高达30万至150万美元。虽然这些言论暂时针对的是美国本土港口,但考虑到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类似的政策很可能会延伸到其控制下的海外港口。届时,中国船只在海外航行时面临的不确定性将大幅增加。
《大公报》的警告:劝说还是施压?面对这样的潜在风险,《大公报》连续发表多篇文章,公开呼吁李嘉诚重新审视这笔交易。文章措辞严厉,直指李嘉诚的行为可能损害国家利益,并敦促他“勿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然而,从李嘉诚的实际行动来看,这些警告并未起到任何作用。长和集团的谈判团队依然在加班加点,与贝莱德集团敲定交易细节。显然,李嘉诚有自己的盘算。
有人猜测,李泽楷此次北上参会或许并非单纯为了广交朋友,而是带有试探性沟通的任务。毕竟,在官方和舆论双重压力下,李嘉诚不可能完全无视来自各方的声音。不过,如果只是为了缓和矛盾、制造一种“两头讨好”的假象,那么这种策略显然失败了。

对于李嘉诚来说,出售巴拿马运河附近的港口是一项合乎商业逻辑的决策。一方面,这些港口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们容易受到国际局势的影响;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在其他地区港口投资的增加,巴拿马运河的重要性相对下降。因此,从纯粹的经济角度出发,退出这一领域似乎是明智之举。
但从国家利益的角度看,事情却没那么简单。近年来,美国对中国采取了一系列遏制措施,尤其是在高科技和供应链领域。

在这种背景下,海上贸易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其安全性变得尤为重要。如果巴拿马运河的关键港口落入美国公司手中,中国企业在该地区的运营成本和风险都将显著上升。
事实上,这并不是第一次出现类似的情况。过去几年里,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港口时,也曾遭遇过各种阻力。例如,希腊比雷埃夫斯港的成功运营为中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同时也证明了港口资源对于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性。

随着事件的发展,公众对此事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一部分人支持李嘉诚的决定,认为这是企业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本能反应;另一部分人则批评他缺乏大局意识,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影响。
这种分歧反映了当前社会的一个深层次矛盾:在全球化时代,如何平衡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当企业行为触碰到国家利益的边界时,应该如何取舍?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最终结果如何,这场争论本身都具有重要意义。它让人们开始思考,在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中国企业应该如何更好地保护自身权益,同时为国家整体利益服务。
结语
目前,李嘉诚的长和集团仍在积极推进与贝莱德集团的交易。与此同时,《大公报》的警告声依旧回荡在耳边。未来几个月内,这笔交易能否顺利完成,仍充满变数。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结果如何,这场风波都不会轻易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