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任副连长与小村庄的日常
1984年,王仁先在老山战场服役一段时间后,被提升为某部的副连长。这一新职位带领他和手下的一个排进驻到老山山脚下的一个小村庄。王仁先的部队安营扎寨在村庄一角,而他本人则住进了村中一户人家。
他的房东阿岩是村里出了名的年轻美丽的女性,她与一个尚在襁褓中的孩子住在一起。阿岩为人直率,面对生活的困难从不退缩,这让她在村里有着不错的声望。
当阿岩第一次见到王仁先时,她对这位新来的帅气副连长产生了好感。在随后的日子里,每当王仁先回到住处,阿岩总是找机会与他交流,时不时地向他投去赞赏的眼神。尽管王仁先对这种暗示没有任何回应,阿岩并没有因此止步。反而,她的行为变得更加主动,经常在王仁先回来时,故意在他面前做些家务,或是在他的房间额外打扫。
起初,王仁先尽量保持距离。他很少在阿岩家多停留,总是处理完事务便匆匆离开,但阿岩的主动让这种距离感逐渐模糊。她时常找理由与他接触,比如在他训练归来时主动为他准备食物,或是送来一些自家做的小点心,让他在紧张的备战生活中多一分舒适感。每次他稍显疲惫的时候,阿岩总是以她的方式表达关心,无论是递上一条擦汗的毛巾,还是默默为他添上一杯热水。
在这些日复一日的互动中,王仁先开始感到无言以对。他明白阿岩是有家庭的,她的丈夫虽然性格沉默,而自己也早已有了一个相识多年的女友。这些事实让王仁先试图控制自己的行为,但阿岩的主动却让他渐渐失去了原本的克制。两人的关系渐渐变得模糊,彼此的互动中多了一些超越普通军民关系的亲近感。
阿岩的坦白与冲突的爆发
阿岩的丈夫原本对这些举动并不在意,但频繁听到村里人的闲言碎语后,开始有所察觉。他并未立即采取行动,而是默默观察了一段时间。
一天,阿岩的丈夫特意在家中留意到灶台旁地面上散落着一些烟头。他仔细查看后发现,这些烟头的过滤嘴颜色和质地明显与村里常见的烟不同,看上去是种较为昂贵的高级香烟。结合他对王仁先日常习惯的了解,他认定这些烟头可能属于王仁先。
带着疑问和怒气,他没有直接与阿岩争论,而是选择将这件事情上报到部队,希望通过正式的调查给出一个答案。营长接到报告后,决定采取正式手段解决问题,命令阿岩和她的丈夫前往部队进行指认。当天清晨,部队全员集结在操场,气氛沉重而紧张。阿岩和她的丈夫被带到场地中央,所有士兵列队而立,眼神冷静地注视着这一幕。阿岩的丈夫神情僵硬,站在她身旁,始终低头不语,而阿岩的目光则始终在人群中游移,像是在寻找着什么。
在调查员的示意下,阿岩迈步向前,走过士兵整齐的队列,一路直至站在王仁先所在的位置前停下。她微微抬起下巴,眼神坚定,随后抬起手,直指着王仁先,声音清晰而毫不犹豫地说:“就是他。”阿岩站在原地,目光没有移开,她的脸上甚至带着一丝自豪的神情,仿佛这是一场表白,而非指认。
调查结束后,阿岩被迅速带离部队。几天后,处分结果下达,全员再次集合宣读决定。王仁先被降为排长,并受到严重警告。处分宣布后,全连静默片刻,没人议论或提出异议,士兵们只是在心里为这位曾经的副连长感到惋惜。
几天后,部队接到新的进攻命令,推迟的计划被重新提上日程。战士们忙着整装待发,清点弹药和装备,空气中弥漫着战前的紧张感。王仁先站在士兵中,和所有人一样检查自己的武器和物资。
连队出发的这天,整个村子静悄悄的,村民们站在路边默默目送士兵列队行进。队伍经过村口时,阿岩站在一棵大树下,双手交握在胸前,目光紧盯着每一位经过的士兵。她的视线在队伍中来回搜寻,直到看到王仁先的身影。
王仁先背着步枪,脚步沉稳地走在队伍中间。他经过大树时,视线始终保持着前方,没有看向站在树下的阿岩,甚至没有一丝停顿。阿岩站在那里,目送他的身影逐渐远去,直到他完全消失在队伍的尽头。
英雄的牺牲与永恒的记忆
王仁先所在的连队接到命令,要在进攻中负责一个关键位置的作战任务。王仁先被派往“李海欣高地”,这是整个战场上最危险的区域之一,那里地形复杂,火力覆盖范围极广,越军的防御尤为坚固。
进攻开始的当天,炮火和枪声在山间回荡。越军的阵地布满了密集的火力点,从高地延伸到周围的山坡,构成了一个难以攻破的防线。王仁先带领士兵们在密集的炮火下逐步推进,利用每一块掩体和地形的遮蔽,带领队伍一步步靠近敌方阵地。他观察着前方的战况,不断用报话机向后方提供准确的坐标,标注出越军的火力点位置。
在一次接近敌阵的过程中,越军的一辆坦克从高地的侧翼向前推进,企图封锁我方的进攻路线。王仁先当即指挥士兵分散开,以规避坦克火力。他随即抓住机会,带领一组士兵快速绕到坦克的侧后方,利用反坦克武器成功击毁了这辆坦克。
他并没有停下来,而是继续指挥战斗。他手中的报话机几乎没有片刻安静,源源不断地将越军的部署信息和火力点位置报告给后方的炮兵部队。他的精准情报极大提高了炮击的效率,越军的几个防御火力点相继被摧毁,为连队的推进扫清了障碍。战斗的推进中,他始终冲在最前线,带领士兵不断突破越军的防线。
随着战斗的持续,子弹和补给逐渐减少,阵地上的越军也开始展开更猛烈的反击。王仁先所在的位置承受着多方的攻击,局势变得异常艰难。他的士兵们一边还击,一边寻找掩护,他则不断鼓舞着身边的战士,将有限的弹药用在最关键的时刻。越军的进攻没有间断,而我方的增援部队迟迟未到,现场的局势愈发紧迫。
最终,王仁先的子弹全部打光,他拿起报话机,用尽力气将最后一条情报传递给后方,随后对着话筒高声喊了一句“我走了!”。这一声呼喊成为了他的最后一句话,随即一发炮弹在他所在的位置爆炸,他的身影消失在烟尘与火光中。战斗结束后,连队成功拿下了高地,而王仁先却永远留在了那里。
战后荣誉与争议
老山战役结束后,王仁先所在的7连因战斗中的出色表现被授予“老山防御英雄连”称号。在营长上报战功名单时,他特地将王仁先的名字放在了其中。作为一名在战斗中英勇献身的战士,王仁先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的忠诚和能力。然而,当这份名单递交到上级部门时,却遭到了质疑和反对。
上级部门在看到王仁先的名字后,立刻表示强烈不满。他们认为,王仁先因为此前的“个人作风问题”已经算是受到了从轻处理,再将他的名字提报立功,会引起不必要的争议,甚至可能对部队风纪造成负面影响。面对上级的严厉批评,营长虽然心有不甘,却无力辩驳。
王仁先的遗体被安葬在麻栗坡烈士陵园。安葬当天,7连的全体官兵都前往陵园为他送别。他们列队走向墓碑前,怀着沉重的心情向这位英勇的战友表达最后的敬意。然而,当他们来到墓前时,却被眼前的情景震惊了:王仁先的坟前摆满了一排排过滤嘴香烟,每一根都整齐地插在泥土里,有些还点燃着,袅袅的烟雾飘散开来。
这些香烟是王仁先生前最爱的那种,价格并不便宜。官兵们都不明白,这些香烟是从何而来,又是谁这样用心摆放的。直到后来,他们才从村民口中得知,这些香烟全是阿岩一根根插上的。为了准备这些香烟,阿岩卖掉了家里唯一的一头老牛。有人说,这是她用自己能做到的一切,为王仁先送上的最后一份心意。
数年后,王仁先的故事广为流传。听闻这段往事的刘亚洲深受触动,他决定亲自寻找阿岩,了解她更多的经历和背后的故事。刘亚洲特地赶到阿岩曾经居住的村庄,但没有找到她。村长告诉他,阿岩早在数年前就已经带着孩子离开了村子,没有留下具体去向。有人说她是去了大城市打工,也有人说她搬到了另一个乡村,具体情况却无人知晓。
虽然未能见到阿岩,但刘亚洲并未停止对老山战役和参战人员的关注。2006年,他得知麻栗坡的一所乡村小学需要搬迁重建时,捐款30万元助力工程完成。在校方的邀请下,刘亚洲为新建的学校命名为“麻栗坡仁先小学”,以此纪念在战役中牺牲的英雄王仁先。他还亲自题写了校名,铭刻在学校的门楣之上。
参考资料:[1]岳喜军.不朽的丰碑[J].农业发展与金融,2019,0(3):13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