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常见头痛的治疗经验

恬恬说健康 2023-10-30 22:43:01

关于治疗头痛一证的方药很多,但是有一种药却是很多名老中医都爱用的,即川芎。我在临床上也爱用,但是用量不同,有用量小的,有用量大的。到底用哪个量有效呢?我的体会是大剂量,即30~50g,疗效明显。有时简直真如古人形容的“一剂知,二剂已”“效如椁鼓”。这方面治疗成功的例子很多。现再转录两篇文章,以供参考。

病案1:摘自《读书析疑与临证得失》

张某,男,20余岁,工人。患偏头痛数年,二三月辄一发,发则疼痛难忍,必以头频频用力触墙,始可稍缓。数年间遍尝中西药不效。刻下正值发作,患者不断以拳击其头,坐立不安,呻吟不已,汗下涔涔,脉沉伏,舌质正常,苔薄白,余无异常。我想头痛如此剧烈,必因气血瘀滞,发作时得撞击而暂舒者、气血暂得通行故也,通其瘀滞,其痛或可速止。乃用《辨证录》之散偏汤出入:川芎15g,柴胡10g,赤芍12g,香附6g,白芥子6g,郁李仁10g,荆芥、防风各10g,白芷6g,甘草3g。3剂,每日1剂。

原方川芎用一两(30g),嫌其过重,故减其半。数日后邂逅于途,彼欣喜见告云:“当天服一煎后,其痛更剧,几不欲生,一气之下,乃将3剂药合为一罐煎之,连服2次,不意其痛若失,目前已无任何不适。”

川芎为血中气药,气味辛温,善行血中瘀滞,疏通经隧,而一剂用至45g之多,得效又如此之捷,实阅历所未及者。我之用大剂量川芎治偏头痛,即自此案始。偏头痛多属实证,但有寒热之辨。川芎辛温善走,只可用于寒凝气滞、气滞血瘀之证,若用于热证,则不啻火上加油矣。阴虚有火,阳虚气弱,用之不当,亦有劫阴耗气之弊。

已故老中医杨福民教授的学友于宝锋大夫(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中医科)在王清任的活血通窍剂通气散基础上加味而组成颅痛宁煎剂一方,曾经做过5年临床(及实验)研究,结果总有效率达96.3%。我多年来将该方验之临床,也基本可谓屡用屡效,故现将他对该病的认识及该方的组成、用法等摘录有关部分,介绍给大家,供同道们临床参考。

血管性头痛是由于发作性血管舒缩功能不稳定,以及某些体液物质暂时性改变所引起的疼痛,其病因尚未明了,近年来研究发现,该病与内分泌失调或水盐代谢障碍以及精神紧张等国素有关。

血管性头痛属中医之头痛,其病因不外六淫、七情、劳倦所伤,而致脏腑功能失调,产生气滞、痰浊、血瘀等病理产物,阻于脉络。由于脑络痹阻、清窍不利而致头痛,故投以通窍散结、行气活血之法。使其脑络清窍通利则痛自止。

颅痛宁一方取柴胡、香附、川芎组成通气散,以其通关开窍、行气解郁之妙,再加葛根、白芷、蔓荆子、羌活疏风镇痛,荜茇散寒镇痛,䗪虫、全蝎逐瘀息风,通络镇痛,以上诸药共奏疏风通窍、行气活血、逐瘀镇痛之效。本研究临床及实验结果(本文略之)均提示,颅痛宁能调节脑血管舒缩功能,明显改善脑血流,从而起到镇痛作用。

组成:柴胡20g,香附25g,川芎50g,葛根50g,䗪虫20g,全蝎10g,蔓荆子25g,荜茇25g,白芷20g,羌活15g。

用法:每剂煎取300ml,早、晚分服。

7日为1个疗程。据病情可连续服用3~5个疗程。

临床应用此方时一定要结合具体患者情况灵活加减。

另外,我在“血管性头痛验方”中曾介绍过我的学友于宝锋所研制的颅痛宁煎剂。其实,在临床上还有一个方也为我所常用,那就是散偏汤。

该方出自清代陈士铎的《辨证录》,其组成为川芎、白芍、白芷、白芥子、柴胡、制香附、郁李仁、生甘草。我常用剂量如下,供参考。

散偏汤组成:川芎30g,白芍20g,白芷10g,白芥子5g,柴胡10g,制香附10g,郁李仁10g,生甘草5g,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

散偏汤因方中之川芎能上行头目,下行血海,为治疗头痛之要药。走而不守,性善疏通,为血中气药,不仅能化瘀通络、镇痛,且因其具辛香走窜之性,加之有白芍润养及柴胡、香附等疏肝理气,还有白芷、白芥子亦有辛散作用,故能舒通气之郁滞,而调整血行之不畅,因此非常适合于因忧思恼怒、气郁不舒、血行不畅致瘀痰内生、阻滞脑络所引发的血管性头痛。

因其方中合有芍药甘草汤,致该方缓急解痉镇痛为其所长,故临床灵活加减用之于神经性头痛,如三叉神经痛、枕神经痛等,疗效也不错。当然,临床无论治疗血管性头痛还是神经性头痛,都要注意灵活加减如:气虚,加黄芪;血虚血瘀,加丹参;痛久不愈,加虫类药以搜风解痉,如蜈蚣、全蝎等。

总之,要依据患者具体情况斟酌用药。其实临床上还有很多方剂都是可用于血管性头痛的,如龚廷贤的清上蠲痛汤和王清任的通窍活血汤等,其关键还是在于方药要对证才能有效,即无论选用哪个方剂也要结合具体情况灵活加减才行。

最后再说一下,就是现在市面上常见的正天丸、复方羊角冲剂,虽然比不上汤药来得快,其实疗效也不错。

2 阅读: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