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音响是否玩不过Hi-Fi音响?
文 / 西电标
我们七零后这代人,见证了中国从贫穷奔向小康的飞跃,八十年代中国开始改革开放,我们还是无忧无虑的小孩子,每天学校里教你的是学懂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学校旁边有一条国道,两车道的沥青路,一到夏天能把沥青晒熔,能粘住单车轮胎让你踩不动那么夸张。我们一放学跑到马路边,等一辆解放牌大货车路过,于是张大口尽情呼吸那货车排出的废气味,直接吸饱废气毒,才开始去玩其它游戏,现在想起,那真是傻得可爱,不过没办法,那个年代,汽车是稀罕物,象熊猫那么少见,连排出的废气都变得那么可贵。到九十年代去学车,父辈就建议去学开货车,就算以后读不了书,就靠做货车司机,也能过上好日子,在九十年代的货车司机属于高收入群体,如果说开货车,是个高劳动强度的工作,那开九十年代手动挡的货车,天天都像打架,那时学开的解放牌大货车,不但方向盘只有机械助力,还要两脚离合,就是无论你进退档,都要先踩一脚离合才由1档进入空档,再踩一脚离合,才由空档入2档,退档也是如此,结果开半天货车下来,全身都酸痛得要死,那时候的纯国产车实在是差强人意,一月一小修,一季一大修,我那台长安就是这样,以至修到后来,我都会修车了,后来换了辆哈飞汽车就好点,全三菱发动机与波箱,整体质量就好多了。开到18万公里才进厂修活塞环,九十年代的日本三菱,最赚钱的生意就是卖发动机给中国汽车厂了。
燃油车虽然是德国人发明,但做大做强又是美国人的强项,但美国车油耗巨高,内饰实在是不敢恭维,就是辆能跑的机器。这让讲究外观设计与内饰品味的德国车有了高品味市场,中美朝战后让日本车异军突起,日本车没有美国车的彪悍,但省油,没有欧系车的高品味设计,但耐用。省油又耐用的日本车迅速占领全球家用小车市场,绝大部分消费者,看在省油的份上,只能忍受日本人那节省到九袋长老级别的内饰,有没有一辆车?能象日本车这么省油耐用,美国车那么彪悍,德国车那么高品味豪华的内饰?直到疫情之后的中国电动车异军突起,你终于看到这三合一的完美之车出现,一辆40万的电动车,随便就可达到200万燃油车那种500匹以上的马力,0到100公里加速,进入4秒俱乐部,极其彪悍。晚上充电白天开,100公里费用30元左右,远低于以省油为标杆的日本车。最后,其豪华的小牛皮内饰,配上环回立体声音响,大屏幕车载影院,全智能声控AI系统。其内饰豪华与智能远超欧系百万豪车。一个真正享受汽车生活的时代终于开始。
不得不说,电动车的车载AI音响功能非常强大,你想听什么音乐,只需要对车载AI说,它就会马上从网络上下载下来,播放给你听,无论你坐在那个位置上,AI系统都能把你的座位调成皇帝位,让你听音乐会如身临其境。但实际上40万的中高档电动车的车载音响与我们发烧友玩的HIFi音响对比,又如何呢?首先,一辆40万的电动车,除去纯利润5万,减去杂七杂八的税5万,就剩下30万是制造成本了,再减去人工,设备损耗,开发成本分摊又去掉了10万,那40万的电动车纯机电机械部分成本约20万,减去最贵的电池,电机部分约10万,再减去车壳,座椅,玻璃,内饰,轮胎等约6万,剩下AI音响系统成本就压缩在3万以内了。再减去AI系统的成本,留给车载音响的网络播放器,功放,喇叭的成本打死撑不过15000元了。在家庭发烧音响之中,一万五的投资是连入门门槛都不到的。但实际上我在理想L9,蔚来,奥迪电动版Q5上对车载音响的听感都觉得相当不错,基本上能和五六万的家庭发烧石机系统比美,为什么下这样的定论,因为像我们这种听惯老胆机的老烧,对音乐是否温暖特别敏感,特别是人声,必须丰润有厚度,而这些都是石机很难做到的,即使是甲类石机也是差强人意。
不要和高档胆机对比,高档车载音响已经属好听的音响系统,而且基本不需要怎么调整,音质的清晰度,细腻度,细节与速度感都不错,那刚才我说成本一万多的车载音响和五六万的家庭发烧音响差不多,那岂不是很超值?实际上,家庭五六万的名牌发烧音响,生产成本也是一万多而已。如果是三四线的杂牌音响,成本还会更低,反而是土炮类的手工音响,成本相对会更高一点,一套卖6万的土炮,成本过3万是很正常的事情,只是土炮类音响缺少品牌价值支撑,转手时会比较难点。说回车载音响,显然,40万车价的车载音响,成本与五六万的家庭发烧音响基本差不多。但音质却更有优势,原因就是汽车音响的聆听方式更象是大耳机的近场聆听玩法,车内乘客耳朵到喇叭距离就1米到1.5米。非常近,就象带个大型耳机在头部一样,这样近的听感,细节更丰富。由于车内空间窄小,要制造低频就必须依靠类似耳机那种低频共鸣管,所以车载音响除非经过特别改装,不然的话,低频都是那种管道共鸣低频,有下潜没力感,更没层次感,低频特别混。但不重要,绝大部分听车载音响的司机,听的都是人声,所以对中高频段的调整,就变得是重中之重。由于车载音响的功放功率有限,现代车载喇叭就多用钕磁铁,灵敏度较高,几瓦就能推得很响,钕磁喇叭的音质非常清晰,有点冷艳,对于在行驶中轰隆轰隆响的车内环境,这反而是个优点,而家庭环境一般都比较安静,过于冷艳的声音就显得很不耐听了。
而且家庭发烧音响也能用大耳机的玩法,你也可以把一对音箱放到离你两米之类的距离来聆听,的确会大大提高音质与清晰度,这个我做过很多次试验,只要不高于1.5米的箱子都能玩得比较好。但这种玩法有个缺点,只有一个皇帝位,只有你一个人能享受音乐。其它朋友远距离听就会没有音场感,而且大耳机玩法,有个缺点叫脑部集中效应,乐器与人声都过渡集中于脑顶中,定位分离度难以细调。另外家庭发烧音响的可玩性远高于汽车音响,比如可以用开盘带,黑胶机,卡带机,CD机,DAT机等等等等。再有,家庭发烧音响的保值性也远高于车载音响。一套10万元的家庭发烧音响玩5年后残值还有50%左右,而一套10万元的车载改装音响,玩5年后拆出残值只剩下10%,如果是卖车,基本都是送的了。
记得几年前有位烧友,专门用二手进口汽车功放装个铝合金外壳,加个220伏变12伏电源在里面,改装成发烧功放,到处找名机打擂台,听说还赢了不少名机,虽然我自己没作过这方面的尝试,但也觉玩一下也无防,实际我多年前也买过不少进口发烧二手汽车功放回来改装自己的小车,当时这些二手车用功放多是麦景图,哈曼卡顿,Bose,燕飞利士,还有麦理云逊等,当然,还是麦理云逊与柏林之声的最贵,声音也非常干净有条理,但我还是买了麦景图的水蓝湖表头的汽车音响,因为实在太好看了,但当时这类二手进口发烧车载功放,大部分价格都非常便宜,但却绝对猛料用足,功率管都是如假包换的进口货,电路板工艺绝非后来山寨厂可比。买台这样的车载功放,配上个12伏电源再配个铝合金外壳,成本也就一千多点,应该会有不俗的表现,如非追求古墓派的老胆味,这样的玩法,也是属于另辟捷径发烧方式,反正支出不大,又能玩到进口名牌货,比如,两三千能搞到台麦理云逊车载后级,还是非常合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