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的武侠小说千千万,为何是金庸的那十五部经典之作被捧上了“武林之巅”?究其原因无非在于金庸的故事中不止有爱恨情仇、刀光剑影,还有家国大义,他塑造的那些大侠不仅仅是江湖侠客,他们甚至可以被视为百姓心中的英雄,比如郭靖和萧峰就当属其中形象最伟岸的两位大侠。
而他们的形象之所以格外深入人心,不只是因为他们有不少英雄壮举,同时也是因为他们身为主角,最终都被金庸给写死了。
(萧峰之死剧照)
其实郭靖之死是情理之中的事,而萧峰之死则相对突兀,他自戕之时,给人一种“金庸要强行结束这个角色的故事”的感觉,所以金庸为何要赐萧峰一死?
一、大侠之死
为何说郭靖之死并不让人意外?那是因为金庸在《射雕英雄传》与《神雕侠侣》中都已经铺垫了郭靖未来可能经历的悲剧。
比如《射雕》末尾那句:“兵火有余烬,贫村才数家。无人争晓渡,残月下寒沙!”
又如《神雕》中郭靖对杨过说的那句:“我与你郭伯母谈论襄阳守得住、守不住,谈到后来,也总只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八个字。”
同时襄阳城被蒙古人攻破也是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纵然郭靖有一身神功,也奈何不得千军万马与历史的洪流。
而萧峰则不同,他的死,是略显突兀的。
(萧峰、辽帝剧照)
《天龙八部》的故事原本是可以迎来一个相对圆满的结局的,主角三兄弟在宋辽大战中大显神威,他们擒下辽帝,逼迫辽帝退兵,甚至就连辽国士兵也难掩喜悦之情,毕竟除了辽帝和辽国极个别好大喜功的将军之外,没人想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人拼个你死我活,萧峰三兄弟的举动,可以说是挽救了天下苍生。
所以在一切看似恰到好处的时候,萧峰的自强之举就显得格外突兀了,就连站在他身旁的段誉、虚竹也未察觉到大哥的异样,足见他对自己下手有多狠,有多快。
所以他有什么理由赴死吗?
二、赴死的理由
其实顺着原著剧情读下来,萧峰确实有好几个赴死的理由。
其一是他的身世之谜,萧峰自幼是被汪剑通抚养长大,后来又随玄苦和汪帮主传授武功,他从小接受的都是汉人的文化,也坚定的认为自己是个汉人,而契丹人则是邪恶的化身,是应该被诛灭的敌人。
可杏子林一战之后,他却成了中原群雄心中的罪人,这样的身份转变足以让任何一个人是三观崩塌,然而那时候的萧峰并未寻死,他想到的只是查明真相。
其二是阿朱之死,在世人都唾弃萧峰之时,只有阿朱对他不离不弃,他们二人也因此立下誓约,要在查明真相之后就退隐江湖,前往雁门关外过普通人的日子。
哪料萧峰却因误信康敏的谗言,错将那段正淳视为“带头大哥”,继而亲手打死了假扮成段正淳的阿朱,那一刻,萧峰确实有想过寻短见,却被萧远山拦了下来,也就断了念想。
(萧峰、阿朱剧照)
其三则是藏经阁大战,此时萧峰终于与父亲相认,也知道了自己一直苦苦追寻的“大恶人”就是自己的父亲,他的三观再次被颠覆,但此时还好,毕竟父亲还在身边,他要做的,就是与父亲一同为母亲报仇。
可扫地僧出手点化了萧远山,那大恶人就此落发为僧,余生只与青灯古佛相伴,而萧峰则瞬间失去了人生目标,他此时也有理由自戕,却没这么做。
最后便是生擒辽帝的举动了,对于段誉、虚竹而言,此时倒是无妨,他们与辽帝没有半点交情,能做到不杀辽帝,已是大发慈悲了,而萧峰不同,他与辽帝是结义兄弟,同时辽帝也是他们大辽的皇帝,萧峰此举无疑是以下犯上。
可问题在于萧峰生擒辽帝并不是冲着冒犯龙颜去的,他是为了宋辽两国的未来而战,是出于大义,他何罪之有?
(萧峰剧照)
偏偏他却在此时选择自戕,着实有些让人猝不及防,也难以信服。
金庸之所以如此安排,只会让人觉得他是刻意为了让萧峰的形象更为悲壮才这么做。
不过你若是读过新修版《天龙八部》,或许就会知道另一个理由,那就是“萧峰这个角色已经完全可以被取代了”,就因为他收了一个比他还强的传人。
三、青出于蓝的徒儿
若你只读过连载版和三联版的《天龙八部》,那自然不知道萧峰还有个传人。
而在新修版原著最后一回中,萧峰就收了一个徒儿,那人不是别人,正是他的义弟虚竹。
萧峰收徒的目的很简单,同时也可以说金庸是站在上帝视角为了不让剧情出现漏洞,才加上这段设定。
因为在旧版中,萧峰直至死去都不曾将自己的武功传给某位弟子,如此一来,故事背景设定在《天龙八部》之后的“射雕三部曲”中,那些丐帮帮主本该无处继承降龙十八掌和打狗棒法才是。
所以虚竹就成了这个承上启下的纽带。
(萧峰、虚竹剧照)
书中只道:“过得多年,丐帮中出了一位少年英雄,为人稳重能干,人缘甚佳,群丐公议,推之为主。各人尊重萧峰原意,送此人去灵鹫宫,先由虚竹考核认可,再传他‘打狗棒法’及‘降龙十八掌’。这少年帮主不负所托,学得神功,又将丐帮整顿得蒸蒸日上,竟尔中兴,丐帮自此便视灵鹫宫为恩人。”
而虚竹在原本就有逍遥三老的内力以及逍遥派各路神功的前提下,又得萧峰传授降龙十八掌与打狗棒法,那他的武功超越萧峰也只是时间的问题。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武林已经不需要萧峰了,金庸让他在完成自己的使命后以悲壮的形象退场,也算是最合理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