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正以异军突起之姿,搅动整个汽车智驾。
目前,广汽、小鹏汽车、比亚迪纷纷宣布,与AI大模型DeepSeek完成深度融合,推动汽车行业在AI赛道上火速转型。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过20家车企或品牌接入DeepSeek。
DeepSeek到底有何魅力,让各大车企纷纷响应?它的技术真的能让智能化更进一步,还是只为赚噱头?
全面拥抱人工智能,已成为各行各业的共识,而对汽车行业则显得格外迫切。
“汽车圈首家!”,2月6日,有媒体称吉利成功“打响第一枪”,自研的星睿大模型与DeepSeek-R1深度融合,将利用后者对星睿车控FunctionCall大模型、汽车主动交互端侧大模型等进行蒸馏训练。
截至目前,已有吉利、东风汽车、智己、上汽宝骏、比亚迪、广汽、零跑等数十家主流车企已宣布全面接入DeepSeek大模型,覆盖智能座舱、语音交互、车控系统优化、AI运营等领域。
不仅如此,包括斑马智行、亿咖通等车机服务商也纷纷加入合作生态圈。
有意思的是,在这场慌乱中,居然有好几家合资车企和品牌,或主动或被动,也都争取到了“第一”。
“上汽通用汽车搭载DeepSeek-R1,成首家接入合资车企”
“国内首家合资车企,一汽-大众接入DeepSeek”
“东风日产N7与DeepSeek完成深度融合,首个合资车企实车接入”
……
小艾琢磨,到底谁才是首家合资车企?奥妙在于,有些用了“搭载”,有些采用“接入”,还有些自认为是实现“深度融合”。这到底在玩文字游戏还是背后另有蹊跷?我们不得而知,只能揣测原因是大家为了争当第一,出现扎堆发布的盛况。
总之,即使争不了行业第一,但只要限定词足够多,谁都能成为局部“第一”。
“下一个十年,AI将驱动汽车行业乃至全球硬件和软件的变革。”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在春节开工信中,就谈到对DeepSeek的看法。
当然,车企官宣接入DeepSeek,自然也快速收获了资本市场的认可。比如,在宣布接入后,吉利汽车港股当日涨幅超5%,零跑汽车股价三日累计上涨12%,长城汽车A股一度冲击涨停。DeepSeek果然像一剂灵丹妙药,让汽车资本市场再次活跃起来。
真的管用吗?新能源汽车的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是智能化,前几年,新能源汽车比拼的是电池技术与续航里程;现如今,智能座舱的交互体验与智驾系统的进化速度,正成为新的定价核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比亚迪开年丢出一个“重磅炸弹”,全系车型都将搭载高阶智驾,包括10万元以下车型,海鸥智驾版本甚至仅需6.98万元。智驾版新车型主打一个“加配不加价”。长安汽车也宣布,高阶智驾也将瞄准10万元级别车型。
DeepSeek的出现,刚好踩准了智能化的节奏。一方面,智能座舱领域,DeepSeek强大的语言理解和生成能力,能够实现更自然流畅的多轮对话和上下文理解交互,对用户来说,超越了传统车机的“一问一答”模式,有不少小惊喜。比如,部分车企就尝试将大模型技术扩展到车辆控制、信息查询甚至娱乐功能,等等。
岚图知音搭载DeepSeek后,座舱可主动分析用户需求,比如检测到雨天会自动关闭天窗、调高空调温度,并推送附近停车场。“无感服务”正冲击传统车企“功能堆砌”的卖点逻辑。
而吉利用户发出“我有点累了,一会儿叫我”,车机自动根据目前车辆的状况、用户日常的喜好,执行关闭车窗、调整座椅角度、开启空调智能模式、氛围灯颜色和叫醒服务,应用场景更智能。
另一方面,也为众车企能够以更低成本推进智驾。华福证券在研报中指出,“DeepSeek的本质是‘算力平权’,它让中小车企也能以低成本接入顶尖AI能力,打破技术垄断壁垒。”
具体来说,DeepSeek可以显著降低大模型训练所需的算力、时间和数据量,使得车端推理芯片算力需求下降。
零跑汽车将DeepSeek-R1部署至内部IT系统,辅助代码生成与流程优化,开发效率提升了40%,帮助车企降本增效。
面对内卷式竞争,各大车企在不断研发更为智能和人性化的“具身智能体”产品,力争在智能座舱和智慧出行服务上实现新突破,DeepSeek成为车企卷价格到卷价值的一大抓手。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尽管各大车企纷纷声称“上车DeepSeek”,但DeepSeek真的能帮助车企发挥预期作用吗?
不得不承认,从车企目前的应用来看,多还主要应用在语音助手优化上,作为一种“炫技”而存在,不少车主还是不愿意和一台冷冰冰的机器进行交互。
DeepSeek热度不减,但语音助手的优化,让车企的竞争又很快陷入了同质化竞争,差异化优势并不明显。
这就有点类似“剧场效应”,指的是观看电影或戏剧时,前排观众站起来后,后排观众为了不被挡住视线也纷纷站起来。这种现象反映了人们在社会和竞争中的从众行为和心理压力。
其实车企也明白,靠DeepSeek并不能建立领先优势。别看比亚迪在2月10日的发布会上宣布,“璇玑架构”将全面接入DeepSeek,但实际上,比亚迪更强调“全栈自研”。
市场预计,比亚迪发布其自研的“天神之眼”智能驾驶方案会逐步替代供应商方案。全栈自研可能才是比亚迪智能驾驶的最终目标。
智驾的研发上,比亚迪沿用了趁手的“人海战术”。去年年初的梦想日上,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就提到,比亚迪整个智驾团队超过4000人。
在比亚迪发布会前一天“抢跑”的长安汽车也在发布会上喊出“全民智驾”的口号。长安汽车深知,要推动智驾普及,仅仅依靠第三方的力量远远不够,长安目前已经建立起了千人智驾团队,自研方案计划从低阶向高阶智驾过渡,率先将在长安启源上实现应用。
首款搭载DeepSeek车型长安启源Q07,不过是长安汽车“智驾元年”的小试牛刀,关键还是要靠自己的技术,才能建立差异化竞争。
爱点评不是装一款软件就能一夜之间宣布建立了领先优势,竞赛的终局,也绝不会止于一场“官宣”的狂欢。他人力量纵然可以借力打力,但“你有我有”的技术,并不能成为壁垒,关键还是要“人无我有”,才能是自己的立命之本。智能化道路终究道阻且长,未来比拼的方向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