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历史都是连贯发展的,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也是不断发展的。历史不能任意选择,更不能人为割裂。
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的关系,决定了能否正确评价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在这个大是大非问题上,我们要有十分清醒而坚定的认识,进而从总体到局部?从宏观到微观,在历史发展总趋势中把握历史变迁的基本走向和全局思维。

我们首先回顾一下,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前三十年"与"改革开放"始终是充满辩证张力的历史课题。当我们以历史唯物主义视角深入观察,会发现这两个阶段构成了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前者如深埋地下的根系,后者像枝繁叶茂的树冠,共同构筑了当代中国的发展奇迹。这种历史连续性的认知,既是对客观发展规律的尊重,也是理解中国道路独特性的关键密钥。
首先小编来说说前三十年打下的坚实基础。
奠基时代:重构现代国家的基本框架。
1949年新中国建立时,面对的是百年战乱留下的破碎山河。当时可以说是一穷二白。全国工业总产值仅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7%,人均钢产量低得可怜,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少之又少,大字不识一个,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的文盲遍地都是。

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起点上,我国第一代建设者们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以惊人的魄力开启了国家重构工程。第一批苏联援助的156项重点工业项目的布局,不仅填补了我国现代工业的空白,更是创造了完整的产业配套体系。第一汽车制造厂、洛阳拖拉机厂?沈阳机床厂、武汉钢铁厂等标志性企业的建立,使中国在短短十年间形成了从采矿、冶炼到机械制造的完整产业链。
从质量看,新兴工业部门迅速成长,新产品、新品种不断涌现,特别是电子、石化、原子能、导弹等新兴工业部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配套制造,从仿制到自行设计,逐步发展起来。许多从来没有工业的地方,办起不同规模的现代工业,建成一批新的工业基地。

其次就是农村的土地改革运动,彻底终结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几亿多无地农民都获得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这种生产关系的革命性变革,配合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使粮食产量从1949年的1000多万吨增至1978年的40000万吨左右。黄河、淮河的大力治理,长江、荆江分洪等一系列水利工程,将"十年九灾"的江淮流域变为我国稳产高产的"天下粮仓"。1952-1978年间,中国在人口增长4亿的情况下,人均粮食占有量仍从200公斤左右增至300多公斤。
再者就是社会改造工程同样深刻。
新中国成立后开展的扫盲运动使1亿多人脱盲,基础教育普及率普遍提升,“人人有学上,人人有书读”。国家推行的赤脚医生下乡制度覆盖了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人均预期寿命从35岁增加到68岁。

这些社会基础工程不仅提升了人力资本质量,更重塑了国民精神面貌,为现代化进程培育了大量的新型劳动者。
最后还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奠基。
在前三十年战胜经济困难的过程中,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提出的“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人民学解放军”的号召,对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也激励了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一代的革命热情,树立了社会主义新风。

在这种良好社会风气影响下,大批先进英雄人物成长起来,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以及对其他先进英雄人物如焦裕禄、王进喜、欧阳海、王杰等人的事迹和南京路上好八连先进典型的宣传、学习,在群众中产生强烈反响。
为人民服务、公而忘私、乐于助人、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美德深入人心,成为全民崇尚的行为准则。这些思想政治工作对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密切联系群众,起了很好的作用。

特别是“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打破了美、苏核垄断,提高了国防能力,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是中国大国地位的重要标志,是中国人民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重要保证。
再来看看改革开放的成果:
破是为立服务的手段,立是破的目的。“不破不立,破而后立,大破大立,晓喻新生。”有破无立,对旧事物的破只能沦为盲目破坏;只立不破,新事物也无法获得足够的生产空间。

制度创新:改革红利的生成机制。
改革开放绝对不是对前三十年的否定,而是发展逻辑的自然延伸。
当基础工业体系日臻完善,计划经济体制的局限性逐渐显现。1978年工业总产值中,重工业占比仍高达一半以上,消费品严重短缺。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本质上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自觉调整。
当时的经济特区作为制度创新的实验室,充分发挥了"干中学"的实践智慧深圳特区从"三来一补"起步,逐步构建起"前点后厂"的产业链分工,这种渐进式改革避免了前苏联剧变式的震荡。价格双轨制的巧妙设计,既维护了经济稳定,又培育了市场机制。到1992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非公有制经济已贡献了一部分的工业产值。

开放战略的实施具有鲜明的主体性特征。
1978-2001年引进技术几万项,但始终坚持"引进——消化——创新"的技术路线。汽车产业从全散件组装到自主研发新能源汽车,通信产业从"七国八制"到5G领先,这种螺旋式上升验证了"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相统一"的战略智慧。 前30年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也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其中包括提出许多具有重大意义的经济战略思想,不但对当时经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有些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最后来说说前三十年打下的坚实基础和改革开放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

文明跃迁:发展连续性的当代印证。
当今中国的发展成就,处处可见历史积淀的基因密码。
我国现在的"嫦娥"探月工程依赖的航天科技,源头可追溯至1956年国家成立的国防部五原;目前无处不在的高铁网络的成功铺设,离不开那时候国家三线建设时期形成的装备制造能力;而今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建立在普及初等教育培育的数以亿计技术工人基础之上。这种"隐形知识"的积累,往往需要几代相互传递才能显现出它的价值的呢。
另外发展模式的独特性,也在于历史经验的创造性转化。
我国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既离不开村办企业的制度遗产,又得力市场机制焕发新活力;新型的举国体制突破"计划——市场"二元对立,在芯片、大飞机芯片、大飞机✈️等领域再现"两弹一星"式的攻关能力;脱贫攻坚战中的对口支援机制,本质上是三线建设时期区域协作传统的升级版。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我国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对于这些成就,是不能否定的吧!量子计算机、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的突破,验证了我国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彰显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战略定力;共同富裕目标的提出,延续着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历史逻辑。
这些成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的,是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结果,这同样也是没有人能否定得了的。但是没有前三十年打下的坚实基础,就不可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他们是相辅相成的,是不可割裂的。

前30年为后30年探索积累了条件,是推动后30年出发的原点和大踏步前进的支点。前30年和后30年追求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是相同的、一贯的。
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就好比是长江之水,前三十年的建设如同金沙江劈山开路的激越,改革开放如同荆江九曲回肠的探索,新时代发展则如扬子江浩荡入海的壮阔。这种历史连续性不是简单的线性延伸,而是包含着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升华。
当我们惊叹于当今的经济奇迹时,不应忘记那些在艰苦岁月里流血流汗的奠基者;当我们享受现代文明成果时,更要读懂历史深处传来的精神密码。这种对历史连续性的认知与尊重,正是中国道路越走越宽广的深层逻辑。

新中国成立60多年的历史是一个整体,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既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
虽然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执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
绝不走回头路
采矿,冶炼,机械制造完整产业链,晚清洋务运动时就有了,民国进一步发扬光大,要不中国当时的平汉,津浦,粤汉,铁路,和大城市的近代化如何运行?还有离了民国培养出来的科技人才,和大批熟练技工,解放后的工业建设也不会那么快,不信就去百度查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