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毛和二毛的战争,结果是美、乌、俄、欧,四败俱伤,渔翁得利

历史海大富 2025-02-19 05:23:25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两方争斗,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第三方得了便宜。

战争的真正赢家,常常不是前线拼命厮杀的双方,而是那些站在一旁,袖手旁观的“吃瓜群众”。

拿俄乌冲突来说,打了三年,依然没有分出胜负。

这场持久战消耗的是俄罗斯和乌克兰的生命、资源与经济。

双方几乎没什么能留下的了,只有不断加深的伤痕。

然而,不仅仅是俄乌两国在受损,很多其他国家也被拖入了这场全球性的漩涡。

大毛和二毛的战争,结果是美、乌、俄、欧,四败俱伤,渔翁得利

俄乌冲突的根源与僵持

俄乌冲突,乍看之下似乎只是领土争端,实则是冷战后国际秩序紊乱的集中体现。

从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开始,俄罗斯和西方围绕乌克兰的博弈就从未停歇。

可真正的火药桶是在2022年被点燃的,全面战争的爆发,彻底把这个潜伏的危机推到了不可逆的临界点。

这场冲突并非简单的“领土问题”,背后交织着错综复杂的历史恩怨与现实利益。

俄罗斯深陷对北约东扩的战略焦虑,乌克兰则捍卫着自己的民族主权,强烈要求保持独立。

与此同时,美国操控欧亚权力平衡的游戏也在加剧着局势的紧张,而欧洲在能源安全与战略自主上的彷徨,更是让火药桶的爆炸成为了注定的命运。

对于俄罗斯来说,乌克兰不仅是其传统势力范围的最后防线,更是防止北约进一步逼近的关键缓冲区。

五轮东扩的北约已经把军事部署推进到了俄罗斯的门前,失去克里米亚半岛意味着黑海舰队的生死存亡,而顿巴斯地区俄语人口的权益问题,更是俄罗斯介入的“合法性依据”。

然而,普京的“特别军事行动”并没有带来预期中的迅速胜利,反而陷入了无休止的消耗战。

虽然俄罗斯控制了乌东五州约20%的领土,但面对西方的制裁与技术封锁,俄军的作战能力受到严重影响。

2024年,俄罗斯国防预算占GDP的比重持续升高,然而在战场上的推进效率却没有预期中的迅速。

俄罗斯的“特别军事行动”看似顺利,但实质上正在以巨大的代价消耗自己的资源和战略耐力。

乌克兰的抵抗,实际上依赖的是西方国家源源不断的援助和支持。

美国单单提供的援助就超过了3500亿美元,欧洲国家也纷纷加大投入,军费开支激增。

德国更是跃升为欧洲最大防务支出国。

这些资金,确保了乌克兰军队能在战场上坚守,但换来的代价则是整个国家的经济几乎完全军事化。

如今,乌克兰的GDP中,将近一半都依赖外部援助,工业体系几近崩溃,2300万人口中,超过800万沦为难民。

泽连斯基政府将国家的未来押宝于外部承诺,然而在加入北约的关键问题上,却屡屡碰壁。

而美国的角色,更是复杂难解。

特朗普政府虽然推动了俄乌谈判,但其核心目的并非解决问题,而是把冲突“冻结”住。

美国通过将停火与乌克兰的资源开发挂钩,试图将这场地缘政治博弈转化为经济利益的掠夺。

这本质上是对一个主权国家的系统性剥削。

这种策略在短期内似乎减少了美国的直接投入,但却在国际上大大损害了其信誉。

欧洲盟友的离心力不断加大,法国和德国对“美国优先”原则和北约集体防御的可靠性表示了强烈质疑,西方阵营的裂痕,正在被逐渐放大。

为什么是四败俱伤

美国在俄乌冲突中的战略表现,正是“高投入、低回报”的典型体现。

表面上看,美国似乎通过军火销售和能源出口赚得盆满钵满,但如果从更深层次来看,其全球领导力却在不断下降。

换句话说,美国看似从冲突中“获得”了财富,却也在失去本应牢牢把握的国际话语权。

首先,乌克兰作为美国的战略工具,被彻底“商品化”。

虽然美国不断为乌克兰提供军事援助,但这种外部支持也在无形中拉大了南方国家与美国的距离,后者对美国的政治操控感到越来越敏感。

再来看欧洲,美国强迫其承担更大的防务压力,结果使得跨大西洋关系日益紧张。

至于对俄罗斯的施压,非但未能遏制其行动,反而加速了中俄两国的战略合作。

这一切无不反映出特朗普提出的“美国优先”战略的深刻问题。

它削弱了全球规则的约束力,变得越来越依赖单边主义。

美国的这种策略,表面上是为了强化自我利益,实则让其在国际舞台上的信誉日益透支。

当美国要求乌克兰以主权交换援助时,曾经口口声声宣扬的“自由国际秩序”已经完全失去了立足之地。

换句话说,所有的外交词句都在不断崩塌,剩下的只是越来越突出的双重标准与政治算计。

而与此同时,欧洲则在这场冲突中扮演了最大输家的角色。

能源转型的失败,让欧洲在对俄制裁上陷入了自食其果的局面。

以德国为例,2024年其工业用电价格同暴涨,法国不得不重启三座退役的核电站,而东欧多国更是陷入了频繁的电力短缺。

与此同时,源源不断的难民潮也给各国社会福利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极右翼势力在12国的议会选举中席位激增,欧盟的内部凝聚力日益动摇。

更为严重的是,欧洲的战略自主早已破灭。

法德推动的“欧洲军”计划因资金问题而搁浅,而在北约框架下,欧洲的军事依赖却愈发加重。

当特朗普要求欧洲承担乌克兰重建的费用时,布鲁塞尔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它既无力拒绝,也没有资源履行。

这一切让人不得不质疑,欧洲到底在这场地缘政治博弈中,究竟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

再看乌克兰的国家崩溃,这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地缘政治话题,而是直接关乎民族生死存亡的严峻现实。

曾几何时,乌克兰自诩为“欧洲粮仓”,是一个肥沃的土地和资源的宝库。

然而今天却成了这场地缘博弈中的牺牲品。

战火席卷之下,乌克兰的交通基础设施遭受了极其严重的毁坏,工业产能也损失了近一半。

战争导致的适龄男性人口损失,这意味着整个国家的人口结构和劳动力市场将难以恢复。

社会的代际断层也已经形成,下一代的生存与发展将变得更加困难。

泽连斯基政府的权威,原本建立在全民动员和战时政府的支持上。

可是,一旦战火停息,乌克兰的政治现实将变得极其脆弱。

停火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可能会面临来自国内外的巨大压力。

反对派会指责政府出卖领土,而愤怒的民众将要求追究战争责任。

而西方盟友的支持,也并非铁板一块。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国家的援助承诺可能会随时撤回,尤其是在乌克兰在战争中做出的战略让步变得更加明显的情况下。

而更为残酷的现实是,乌克兰的主权早已被“空心化”。

美国通过矿产资源开发协议,掌控了乌克兰的部分资源。

欧盟主导的重建计划,则让乌克兰在未来的重建过程中几乎完全依赖外部资金与支持。

而俄罗斯实际控制的东部领土,也在不断地削弱乌克兰的独立决策空间。

如此一来,乌克兰的未来将更加黯淡,其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自主性几乎被剥夺殆尽。

而与此同时,俄罗斯的情况也并非如外界所想的那样得心应手。

尽管它控制了乌东地区,俄罗斯的战略局势却变得更加复杂。

西方的制裁,已经开始显现出巨大的效果。

俄罗斯的GDP增速显著放缓,能源收入大幅下降,尤其是由于管道改道,能源出口量下降。

与此同时,俄罗斯核心技术产品的进口受限,尤其是芯片禁运。

这些经济上的窘境,与战场上的有限胜利形成了鲜明对比。

俄罗斯的战略目标似乎并未完全达成,反而陷入了新的困境。

北约的步伐不断逼近,芬兰和瑞典的加入使得波罗的海区域变成了“北约内海”。

这一点,无疑对俄罗斯的战略空间构成了威胁。

中亚的“去俄罗斯化”进程加速,俄罗斯的影响力在原本的势力范围内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普京试图通过核威慑来维持大国地位,但这种以恐惧为基础的“平衡”策略,反而加剧了俄罗斯在国际上的孤立。

联合国大会上一项针对俄罗斯的谴责决议创下历史纪录,越来越多的国家公开与俄罗斯保持距离。

曾经在中立阵营中的国家,如今也纷纷倒向西方阵营。

俄罗斯的未来,似乎将步入更加孤独且艰难的道路。

俄乌冲突,渔翁得利

在俄乌冲突的漩涡中,最大的赢家竟然并非直接参战的双方,而是那些巧妙避开阵营对抗、灵活利用权力真空来重塑国际规则的非西方国家。

这一局面说明全球力量中心不再单纯由西方国家主导,而是逐步出现了多极化的趋势。

中国在这个过程中,展现出了极为独特的战略眼光和定力。

中国拒绝在西方与俄罗斯之间选边站队,而是通过精妙的外交手腕,深化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同时加强与欧洲的经贸联系,并通过金砖机制等平台吸纳新成员,推动全球治理向非西方国家倾斜。

中国的能源合作,尤其是与俄罗斯的天然气合作,为中国提供了独特的战略机遇。

通过远东天然气管道等项目,中国的能源供应保障得到增强,且俄罗斯也因西方制裁不得不以折扣价格出售能源。

对于中国而言,这是一次机会,不仅完成了战略储备的扩容,同时能源对外依存度也降低。

而在产业链方面,欧洲制造业因能源成本上升而逐步外迁,这使得中国在电动汽车、光伏设备等新兴领域的市场份额大幅提升。

预计2025年,这些行业的市场份额还会有较大的提升。

这意味着,中国不仅在资源上获得了有利地位,也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更为关键的是,在全球治理的舞台上,中国通过金砖国家和上合组织等平台,提升了话语权。

当西方主导的G7因内部分歧、执行力下降而失去原有的影响力时,这些由非西方国家主导的机制,逐渐成为全球南方国家最为重要的议政平台。

联合国安理会的瘫痪,加速了这一趋势的形成。

面对西方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双重标准,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质疑所谓“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的有效性和公正性。

美国主导的“自由主义秩序”,因为其在道德权威上的缺失,逐渐丧失了吸引力。

当美俄欧陷入零和博弈的僵局时,新兴力量通过务实合作,不断开辟出新的战略空间,展示了另一种全球治理的可能性。

这种变化,意味着未来世界不再是某一国或某一阵营独占话语权的时代,而是进入了一个更加复杂和多元的竞争与合作共存的新时代。

守成大国与崛起力量之间的对抗,最终导致的往往是集体衰败。

这说的就是俄乌冲突。

美俄欧三方在这场消耗战中的相互交锋,不仅耗尽了彼此的资源,更加剧了全球权力格局的剧烈变动。

当昔日的强者陷入相互消耗、疲于应对时,权力重心悄然发生了转移,非西方世界逐渐成为新的焦点。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转变并没有依赖传统的军事征服,反而更多体现在经济网络的日益紧密、制度创新的加速扩散、以及不同文明之间对话的不断复兴之中。

全球力量不再是简单的“超强加多强”的迭代,而是向着更加复杂和多元的方向发展。

随着西方传统主导地位的逐步动摇,全球力量的多极化趋势愈发明显。

各国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在寻求通过新的经济合作、创新的制度框架以及更为广泛的国际对话来重塑国际规则。

甚至可以说,俄乌战火虽摧毁了许多旧有的秩序,但也为新世界的崛起提供了契机。

参考资料:

俄乌冲突将进入新阶段国际战略研究所报告:欧洲军费因俄乌冲突激增参考消息“又一次出卖”长安街知事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