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群雄并起,战争频繁,有大大小小几十个军阀,国家四分五裂,人民生活困难,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人口大量减少,以至于三国时期的战争规模远不如战国时期的规模大,双方就投入几万兵力,至于那种几十万上百万军队的大战基本上都是杜撰。而曹操奋斗了多年终于统一北方,南方也就剩孙权和刘备两个集团,国家从原来的几十个集团变成三个,这是在逐渐统一,是好事。
而曹操去世的时候,北方百姓陷入了恐慌,之前曹操和汉献帝的合作致使北方较为团结、稳定,现在这个组合被打破了,力压群雄的曹操不在了,谁还能力挽狂澜?虽然曹丕被曹操指定为接班人,可是曹彰也对大位虎视眈眈,并且手下还有军队,曹丕连弟弟都镇不住,还能稳住局面吗?此时的曹丕在邺城,而汉献帝在许都,曹丕如果要即王位需要得到汉献帝的批准,然而事态紧急,曹丕未经汉献帝批准就登上王位,这里也能看出曹丕与曹操有很大不同,曹操对汉献帝是较为恭敬的,该走的流程都会走,办大事事先都会请示汉献帝,事后也会汇报,而曹丕却不经请示就直接做决定,不合规矩。这也能看出曹丕遇事不够淡定,水平远不如曹操。
曹丕虽然成功当上魏王,但是还是无法令所有人臣服,毕竟连曹操也不能对北方的每个地区都做到强力控制,例如雍凉地区就是曹操集团控制的薄弱区。那威望远不如曹操的曹丕怎么能掌控全局呢?方法就是提高自己地位,也就是当皇帝,而汉献帝当然也不敢不同意,就爽快的让给了曹丕。汉献帝为什么不抵制呢?因为汉朝早已名存实亡,汉献帝自己也是命运多舛,遇到曹操前颠沛流离,没有一个稳定的住所,遇到曹操后才稳定下来,曹操对汉献帝执礼甚恭,献给汉献帝吃用不尽的锦衣玉食,汉献帝这才过了几十年稳定日子,大汉才又延续了几十年,相比别的军阀,曹家是对汉献帝最好的了。
汉献帝把皇位给曹丕叫禅让,皇帝一般都是父子相传以及武力抢夺,禅让在中国历史上很少见,谁会把皇位给一个异姓人呢?汉献帝就这么做了,并且还让了四次,曹丕拒绝了三次,这可不是曹丕虚伪,而是表明自己的皇位是汉献帝禅让的,不是武力抢的。汉献帝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曹丕,而上古时期的尧也把两个女儿嫁给了舜,这也表明汉献帝是在效仿尧舜而把自己的皇位禅让给曹丕。
汉献帝失去皇位被封为山阳公,终于不用被锁在宫里了,荣华富贵还是继续享受,这在末代君王里面还是非常少见的了,然而汉献帝不光生前受人敬重,死后也是风风光光,魏明帝曹叡带领群臣哭祭,并追谥他为“孝献皇帝”,汉献帝的叫法就是这么来的,这个献不是献出皇位的意思,在谥法中,“献”字有聪明睿智、博闻多能等意思,属于美谥。
汉献帝禅让曹丕有利于国家安定,有利于建设一个中央集权政府,避免国家又陷入四分五裂的状态,汉献帝也因此得到了善终,可谓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