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提醒:脑梗发生时,牢记这5点关键时刻能救命!

松尘谈科普生活 2025-04-19 11:38:45

文 | 精灵天使健康科普

编辑 | 精灵天使健康科普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脑子一热,命就没了。”脑梗的来临不是预告片,而是正片直接开播。

我在门诊看过太多因为“没当回事”而错过黄金抢救时间的患者,有的倒在上班路上,有的吃饭时突然说不出话,有的只是觉得胳膊抬不起来,家人却以为是累了。

等送到医院,一侧已经瘫了,嘴歪眼斜,甚至意识不清。

据《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3》公布的数据,中国每年新发脑卒中(包括脑梗和脑出血)病例超过300万例,其中脑梗死占比高达70%以上。

而脑梗的死亡率、致残率、复发率都非常高,每5秒就有一人发生脑卒中,每21秒就有一人因此死亡。

所以,今天我不说废话,只讲关键——脑梗发生时必须记住的5件事,每一件都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一、发病信号:别指望它“疼”,脑梗从不吭声

很多人以为脑梗会像心梗一样“疼”,但错了。脑梗几乎不疼,它悄无声息地夺人性命。

有个58岁的男性患者,来我门诊时是家属推着轮椅进来的。他右侧身体完全不能动,说话模糊。

我问起发病过程,家属说他早上刷牙的时候手抬不起来,以为是落枕,结果一个小时后整个人摔倒在地,才慌忙送来医院。MRI一查,典型的左侧大面积脑梗。

脑梗的“前兆”其实很明确,只是你有没有警觉而已:

一侧肢体突然无力或麻木;说话困难、听不懂人说话;单眼或双眼视力模糊;走路不稳、头晕;面部表情不对称,比如嘴角歪斜

牢记一个口诀:“脸、胳膊、语言、时间”——FAST原则。只要出现这三大症状之一,马上看时间,别犹豫。

二、抢时间:黄金4.5小时,命悬一线

脑梗最凶险的地方,不在发病,而在错过抢救的时间窗口。

从发病起4.5小时内,是静脉溶栓治疗的黄金期。超过这个时间,溶栓效果急剧下降,风险大增,甚至可能引发脑出血。

我接诊过一位65岁的阿姨,早上7点发病,嘴歪、语言不清,家人觉得“等会看看,兴许睡会就好了”。

结果9点才开始慌,11点送到医院,已经错过最佳溶栓时机,只能保守治疗。一个本来有机会完全恢复的病人,从此拄上了拐杖,走路一瘸一拐。

脑梗不是等出来的,是拖死的。只要怀疑脑梗,别去社区医院,更别等第二天,立即送三甲医院急诊神经内科。

三、别乱吃药:阿司匹林不是“万能解药”

很多人一听说是脑梗,第一反应是拿出家里的阿司匹林,就往嘴里塞。错!不是所有脑梗都能吃阿司匹林,更不是所有“中风”都是脑梗。

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梗)和出血性(脑出血),而你在家根本无法判断。如果是脑出血,你给他吃了阿司匹林,相当于火上浇油,加速出血,直接致命。

即使是脑梗,是否能吃阿司匹林、何时吃、吃多少,都要医生根据CT结果判断。未经影像学确诊,擅自吃药等于赌博。

四、救护车优先:别自己开车送医院

脑梗发作时,有人会想着“赶紧开车送医院”,结果在路上堵车、耽误时间。最正确的方式,是第一时间拨打120,叫救护车。

为什么?因为救护车不仅能走绿色通道,更重要的是,车上配有急救设备和专业人员,可以在送医途中进行生命体征监测,甚至提前通知医院准备溶栓。

我亲历过一次抢救,病人是60岁的男性,家属拨打120后,我们急诊团队提前接收到病人信息,CT室、急诊神经内科全部就位,病人到院后仅用27分钟就完成了影像检查、评估并启动溶栓,最后完全康复出院。

救护车不是慢,它是通向生的直通车。

五、抢救成功不等于结束:脑梗之后是马拉松

很多人以为“抢过来了”就没事了,实则刚刚开始。

脑梗之后,60%以上的人在5年内会复发,而且复发后的致残率更高。病人往往因为一次恢复不错,掉以轻心,不按时吃药、不控制血压、不复查,结果几年后复发,直接卧床不起。

我有个病人,第一次脑梗后恢复得很好,但他觉得自己“好了”,擅自停了他汀类药物(降脂药),三年后复发,第二次比第一次严重得多,半边身体瘫痪,语言功能几乎完全丧失。

脑梗是个“慢性毒瘤”,不是治一次就完事。要长期服药、定期复查、调整生活方式,特别是控压、控糖、控脂、戒烟限酒,这些都不能放松。

写在最后:要命的不是脑梗,是你那一刻的迟疑

脑梗来临时,没有人能替你做决定。能救命的,是你当机立断的判断,是你对健康知识的掌握,是你是否能在关键时刻,想起今天这篇文章。

记住这五点:

症状识别快,别等它“疼”;黄金4.5小时,时间就是生命;别乱吃药,影像结果决定治疗方式;叫120,不要开车送医院;抢救后坚持治疗,不给复发留机会

脑梗不是老年病,而是全民威胁。别等倒下的那一刻,才想起你该早点知道这些。

参考文献:①.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3》[R]. 国家心脑血管病中心, 2023. DOI:10.12074/202301.00001.②. 中国卒中学会. 2022卒中防治科普知识更新[J]. 中国卒中杂志, 2022,17(5):553-559.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