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市场曾是新势力与自主品牌的狂欢场。特斯拉的市值神话、比亚迪的销量狂飙、“蔚小理”的科技标签,小米汽车的跨界搅局等,一度让合资品牌显得沉默而保守。然而,2025年的上海车展,一汽-大众将以一场“技术风暴”宣告:合资车企的沉默,不是退让,而是蓄力。当合资阵营的“大象”不再沉默,这场智能电动化的战争,是否能彻底改写市场格局?

在即将到来的4月23日上海车展,一汽-大众将携全球首发的CMP平台新能源概念车、全自研智慧座舱,以及多款“油电双修”的主力车型,强势登陆。这场发布会不仅是技术的秀场,更是合资品牌向市场掷出的战书——“智能化与电动化的未来,我们才是规则制定者。”
过去,合资车企常被诟病为“技术搬运工”,但一汽-大众的转型,彻底撕掉了这一标签。
此次车展最重磅的明星,当属大众全球首款专为中国研发的CMP平台新能源概念车。这一平台搭载800V高压快充、L4级自动驾驶预留接口,以及支持超长续航的电池系统,直击中国用户对“续航焦虑”和“充电效率”的痛点。
更重要的是,CMP平台由一汽-大众深度参与研发,从电子电气架构到智能网联功能,均以中国年轻消费者的使用场景为核心。“全球技术+本土需求”的融合,让合资品牌首次掌握了技术定义权。

与CMP平台同步亮相的,还有一汽-大众全自研的智慧座舱。其本土化功能堪称“激进”:方言级语音交互、车路协同无缝接入城市交通系统、多屏联动支持手游投屏……这些功能背后,是一汽-大众34年积累的研发团队和本土数据沉淀。“过去我们引进技术,现在我们要输出标准。” 一位内部工程师的这句话,道出了合资品牌转型的深层逻辑。
当行业陷入“All in电动化”的狂热时,一汽-大众选择了一条更务实的道路——“油电混共进,全赛道称王”。
全新揽境和速腾的亮相,展现了合资品牌对燃油车市场的野心。搭载第五代EA888发动机的全新揽境,以“地表最强2.0T”的性能标签,延续德系机械素质的传统优势;而通过“燃油车三步走”智驾路线图,这些车型将实现高速NOA全覆盖、城市领航功能,甚至端到端大模型智驾。“谁说燃油车不能智能?我们要做的是‘油电同智’。” 一汽-大众技术负责人的这句话,直接叫板新势力的技术霸权。
至2030年,一汽-大众计划推出超过20款新车,涵盖纯电、插混、增程式多元动力形式。2025年将首发的A级纯电概念车,基于CMP平台打造,以低风阻设计、智慧能量管理系统和个性化外观,瞄准Z世代对“科技感”与“颜值”的双重追求。“我们不只要追赶特斯拉,更要定义下一个十年的电动审美。” 设计团队的表态,展现了合资品牌的反超决心。

当价格战席卷行业,一汽-大众选择了一条更艰难却可持续的道路——“用品质对抗内卷,用服务赢得人心”。2025年推出的全系燃油SUV“双终身”质保政策(整车+核心部件终身质保),在汽车行业投下一枚震撼弹。这一政策的底气,源于一汽-大众近乎“变态”的测试标准:45周烂路强化试验、30万公里模拟驾驶、10万次车门开关测试……“我们的车,在交付前已经替用户‘蹂躏’过无数遍。” 这种对可靠性的执着,让“德系品质”从营销话术变成了用户可感知的承诺。
服务品牌升级为“匠·心服务”后,一汽-大众推出15项客户权益,覆盖从购车到置换的全生命周期。例如,“心喜之旅2.0”计划中,用户可享受专属充电桩安装补贴、24小时极速救援,甚至代客远程OTA升级。“新势力用直营模式颠覆服务,我们就用更密集的渠道和更专业的标准反击。” 全国900家经销商网络和德国原厂认证的维修体系,成为合资品牌对抗新势力的关键筹码。
一汽-大众的转型,不仅是一次自我革新,更为整个合资阵营提供了破局蓝图:技术本土化≠妥协,而是主导权争夺:从CMP平台到智慧座舱,合资品牌正在将“中国需求”转化为全球标准;燃油车≠过去式,而是智能化新载体:通过智驾平权,传统燃油车也能成为科技先锋;长期主义≠缓慢,而是厚积薄发:拒绝价格战,专注品质与服务,才能构筑不可复制的护城河。
2025年上海车展,或许将成为中国汽车市场的分水岭。当一汽-大众以“技术+品质+服务”的三叉戟打破行业固有格局,这场合资反击战的意义已超越销量之争——它正在重新定义,什么才是智能电动时代的核心竞争力。
写在最后:
新势力的故事或许更性感,但合资品牌的底蕴与体系力,永远是不可忽视的力量。一汽-大众的转型证明:在智能电动浪潮中,没有永远的领跑者,只有不断进化的长期主义者。这场反击,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