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的最后落脚点在陕北,当时陕北已经有了一支红军队伍,并且已经建立了陕北苏区,红军就在这里落下了脚,之后又对外扩张,建立了陕甘苏区。
红军原本不知道陕北有苏区,毛泽东有看报纸的习惯,是在这上边,他看到了国军在陕北围剿红军的消息,于是这才找到落脚点,之后便带领大部队去了那里。

因为这件事,毛主席十分高兴,直到建国后授衔时还记着这份贡献,当他看到授衔上将名单里居然没有陕北代表时,立即指示,将一位曾在陕北苏区长期工作的将领授予上将衔。
这个人就是阎红彦。
参与缔造陕北红军阎红彦是陕西瓦窑堡人,幼年生活贫困,长大后只好去当兵,当时控制陕北地区的是军阀井岳秀,阎红彦就在他部队里当勤务兵,连长是李象九,同时他还有个战友叫谢子长。

李谢两人先后加入了共产党,并教育阎红彦帮助他进步,于是不久阎红彦也加入了党。当时国共合作北伐,冯玉祥在西北地区也进行了响应并占领了陕北。
井岳秀的部队被冯玉祥整编,李象九升任营长,一段时间后,国共决裂,冯玉祥自然也跟着大搞“清党”,共产党作出决议武装斗争,作为共产党员的三人当然也准备起义。
于是,清涧起义爆发了,起义军迅速发展到了千余人,但随着敌人的围剿,最终被打散,阎红彦不肯放弃,辗转陕西陕西之间打游击。

后来党组织对游击队进行了整编,建立了晋西游击队,阎红彦任副队长,不久又被打败,转战陕西,最终在南梁地区见到了刘志丹,两部合编。
1932年,随着形势发展,游击队奉命再度整编,拥有了正式编制叫陕甘游击队,谢子长为总指挥,阎红彦是一支队长。游击队连战连捷,势力迅速发展。

后来,受到“左”倾错误影响,阎红彦被认定为反革命,被迫离开岗位,而此时游击队势头正盛,在九月已经解放了照金县,当时一度流传着“南有瑞金,北有照金”的说法,游击队也开始走向正规化。
当年年底,游击队整编为红二十六军,而谢子长也步了阎红彦的后尘,两人都被留党察看,后来被迫离开陕西去上海中央局学习改造。

经过九死一生穿越国统区,两人成功到达上海,但没学习多久,中央就发现这两人根本就没有任何问题,完全可以胜任任何工作,于是送两人去河北组织士兵运动。
两人在河北十分努力,成功促成了包头兵暴,有一个团愿意服从党的领导,阎红彦主张带这个团去陕北会师红二十六军,结果遭到错误批评,认为他不从全国考虑而只想着陕北,于是他又被解职。

中央这时仍然认为阎红彦没有问题,于是派遣他去苏联进修,而这个时候,红军已经在进行长征,还失去了与共产国际的联系了。
苏共对此心急如焚,因此决定派遣阎红彦和其他中共党员去中国寻找,并重新建立与共产国际的电台通讯,因此,阎红彦带上密码本就出发了。
阎红彦是从新疆地区入境中国的,他化装成贩卖货物的骆驼商人,徒步从河西走廊一直走过来,沿途十分惊险,但他最终走到了北平。

在北平,他尝试打听中央的消息,在报纸上得知红军在陕甘一带,而那个地方恰好就是他的老家,他十分熟悉。
他经过河北山西西渡黄河到达陕西,由于他对这里十分熟悉,所以很顺利的就穿过了交火战线,潜入了苏区,还回到了自己的老家瓦窑堡。
在瓦窑堡,他见到了毛主席,经过颠沛流离,他终于回到了党组织的怀抱,而毛主席的眼光很准,他从此也没有被错误批评的时候,而是可以放心工作了。

密码本没有派上用处,苏联没有单派他一路传递情报,另一路林育英经蒙古地区南下,早就已经和中央取得了联系。
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毛主席还是赞扬了阎红彦的壮举,并留他在军中任职,因他熟悉山陕地区,被指派向东,中央正在筹备东征,希望可以从山西打出去,然后折向北方到蒙古去。

1936年2月,阎红彦出任游击师司令,参与东征,由于中央军的赶到,红军又没能取得突破到蒙古去,因此东征被决定结束,大军折返陕西。
阎红彦不久升任三十军军长,再后来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他出任129师留守处主任,主要工作是保卫延安。
整风时,他被高岗诬陷,经过调查,中央还了他清白。

说起诬陷这件事,原本是红军改编初期的事,当时红军要改编为三个师,高岗找到阎红彦,跟他提议,一起向中央要求,在三个师之外另建一个师,用陕北红军组建陕北师。
阎红彦说中央既然已经决定编制,不好再更改,高岗说,如果建成了,阎红彦任司令,自己当政委。
阎红彦立即警惕起来了,他发现高岗在尝试拉拢自己,于是他表示,中央决定好了的,也没有人反对,现在再提影响不好。

这件事最后没有办成,高岗心存芥蒂,而阎红彦出于团结高岗的意愿,没有指出他的错误,反而是高岗害怕被指认,于是在整风运动时先发制人指责阎红彦。
后来高饶集团被破获,人们这才知道为何当年高岗要诬陷阎红彦,周总理称赞他,眼光毒辣,对高岗的认识一直很正确。

解放战争时期,他到刘邓所部任纵队副政委,参与邯郸、定陶等战役,部队整编为野战军后,他又参加了淮海战役。新中国建立后,他在四川云南等地任职。
55年罗帅主持评衔时,因为他已经转入了地方行政工作了,所以没有给他评定职衔。当时毛主席号召参与到地方工作的不要授衔,自己也不要大元帅衔。

看到授衔名单后,毛主席决定破例,他认为,上将里应该有一名陕北将领,经过研究,最终让阎红彦来当这个上将,以示对他的肯定。
但为了不让别人抱怨,毛主席还是决定,调任他去成都军区任第一副政委,用这种方式回到部队,参与授衔。
能让向来有原则的毛主席破例,可见阎红彦的含金量。

阎红彦向来十分讲求实事求是,在云南搞公社时,他曾经对公社认真展开了研究,提出了六项改进意见。毛主席看了之后十分赞成。
上将军衔代表着对他贡献的肯定,也是对陕北红军部队坚持革命的肯定。
信源:
阎红彦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