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有着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很久很久以前,中国人的“姓”和“氏”是分开的,氏,属于姓的分支,而且还被贵族垄断,“贵有氏,贱无氏”,这么说吧,谁谁谁生了几个儿子,儿子们可能同姓,但不同氏,甚至和父亲不同氏。
现在我们经常用“家族”这个词形容同姓的一大家子,这概念就源于上古时期,因为一大家子也有分支,就按不同的氏分,“别而称之谓之氏,合而言之则为族”。夏商周三代贵族宗法制度是非常严格的,氏作为宗族的称号存在,如果把某家族比作一棵树,姓是主干,氏就是枝干。
但这个历史呢,总是在不断变化着,因为中国人非常重视姓氏,姓和氏就成了历史绝佳见证者。公元前259年,一个嬴姓、赵氏、名政的男娃出生了,他改变了中国历史走向,建立起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也改变了中国人姓、氏分开,以及很多平民无姓又无氏的状况。
“秦灭六国,子孙该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兹姓与氏浑为一者也。”
从此,中国人的姓氏迈入了一个新阶段,我们充满了创造力的祖先,在原有姓氏的基础上不断增加新姓氏,比如被仇家追杀,好,改个姓;比如皇帝心血来潮赐姓,好,接受;比如我想纪念先人,好,就以他生前的字为姓;比如我获得了某某官职,好,就以这个官职为姓。
类似的情况太多了,三天三夜也数说不完,但我们祖先的创造力还远不止于此。他们根本不满足于单姓,使劲儿堆字数,最夸张的居然堆出了17个字:鲁纳娄于古母遮熟多吐母苦啊德补啊喜。这是彝族姓氏,也是中国最长的复姓,因为没资料查,我们现在已经猜不出这个姓当年怎么冒出来的了。
相比之下,一些读起来让人感觉非常有言情气息、贵族气质,频频在小说影视剧中亮相的二字复姓,大伙就熟悉多了。什么南宫、轩辕、慕容、东方、上官、拓跋、端木、皇甫,简直熟得不能再熟,这些看多了也就没什么稀奇了,真正稀奇罕见的复姓你可能完全没听说过。
比如“屠门”这个复姓。屠姓大家都知道,毕竟当代就有著名歌唱家屠洪刚、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屠呦呦教授等名人,但“屠门”就少有人知了,这个姓氏乍一听很霸气,当然也有点吓人,从字面也能猜出,这个姓氏和屠户有关,在3000年前甚至更久以前就出现了以屠宰为职业的人群。
而且在先秦时代,古书记载还喜欢把人的职业加在名字前,“庖丁解牛”这个故事里,宰牛的人根本不是姓庖名丁,“庖”的意思是厨工,“丁”是这位厨工的名字。既然职业能和人名混一起,那顺手拿职业当姓也不奇怪了,屠门这个姓的来源一就是职业,二是源于居住地。
像巫、卜、陶、匠这些姓氏,情况也一样。屠户们创造出“屠门”这个姓本身逻辑是没问题的,家门世代以屠宰为职业的意思嘛!但如果你去检查下宋、元、明、清甚至现代版的《百家姓》就能发现,“屠门”根本就查无此姓,它已经在历史长河中灭绝了,唯一能查到的资料只有《汉书》记载:
“秦时人屠门高,(汉)杜陵郡人屠门少。”
也就是说,秦汉时期屠门这个姓氏还存在着呢,可后来,也许是考虑到字义不美好,又或者什么别的原因,“屠门”复姓不见了,留下来的只剩“屠”这个单姓,虽然人口不多,只占汉族人口的0.015%,排第238位,但在全国范围内分布还挺广。
也不单单“屠”和“屠门”能联系起来,如果你是单姓的话,祖上也有可能是从复姓转变而来,比如贺姓,以前可能是贺兰;比如子姓,以前可能是子玉、子桑;比如欧姓,以前可能是欧阳;再比如王姓、孙姓,有好一部分原本是“王孙”,听着就很贵气;再像钟离姓、钟姓,也是血缘相同的一家人。
子姓是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殷、祖、武、苑、邓、侯、郝、彭、丁、汤、沃、庚、乙、瞿、稚、萧等姓都源于子。
秦始皇应该叫赵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