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项南欲将病重父亲接回北京被阻挠,胡耀邦:乱弹琴!

诺言的卿史录 2024-08-02 10:46:56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受到大环境的冲击,项与年和项南父子都被波及。

这些隐蔽战线的英雄们,受了不少委屈。

那时候的项与年,年纪已经很大了,疾病缠身,在福建农村艰难度日。

情况最严重的时候,项与年中风失语,完全丧失劳动能力。

他们苦苦煎熬,只等到1976年,政局恢复清明,项南才动了将父亲接回北京赡养的心思。

项与年的户籍在福建,如果要迁到北京,按照相关规定,得先确定中组部领导的批准。

按照流程办事,共产党员们牢记于心。

他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向组织上提出了请求,可当时的中组部工作人员却说:

“你的父亲是个老革命,你也工作了这么多年,应该对自己更加严格,尽量不要给组织上提要求。”

看着面前那张不通情理的脸,项南想要再据理力争一番。

项南

见他如此,那名工作人员又说:

“如果大家都跟你一样,想来北京上户口,你让组织上怎么处理?”

项南不得不承认,这番道理字面上也听得过去。

但实际上,他心里知道,这就是冠冕堂皇的说辞罢了。

项与年的情况有些特殊,在局势没有完全明朗的情况下,中组部一些人只敢明哲保身,不敢趟这趟浑水。

继续纠缠下去也没有必要,项南只好失望地离开,打道回府。

没过多久,中组部换了一次血,胡耀邦担任新的中组部部长。

这个时候,他想到了项与年这位老同志。

在一次和项南谈话时,他问:

“你的父亲最近怎么样了?还有啊,现在北京也稳定下来了,怎么不把他接过来呢?”

听到这话,项南的脸色立马变得为难起来。

思考一阵儿,他把之前的遭遇复述了一遍。

胡耀邦简直快被这番说辞气笑了,怒骂道:乱弹琴!

那么,胡耀邦是如何处理这件事的?项氏父子曾经有着怎样的贡献?

传奇特工,闯关成功

1934年,心狠手辣的蒋介石制定了一个“铁桶围剿计划”。

意在对共产党实行层层围堵,以瑞金为中心,把兵力部署成一个严密的包围圈,三步一岗哨,五步一火力,让一只鸟也飞不出去。

如果在铁桶计划成型之前,共产党没有找到破局的方法,那中央机关就凶多吉少,革命火种也很难保存。

当时,跟随蒋介石一同开会的心腹中,有一个名叫莫雄的保安司令。

他听到这歹毒的手段,手心攥紧了笔,拼命控制呼吸,心脏差点儿从身体里跳出来。

他并不是个不辨忠奸的反动派,相反,他其实是三民主义的忠实信徒,也是我党安排在蒋介石身边的一位值得信赖的朋友。

他心急如焚,恨不得插上翅膀,将这个消息告诉身边的党员同志们,可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回到德安以后,他才能把情况通知到位。

被组织上安排在莫雄身边的项与年,自告奋勇,带上装着秘密情报的字典,假扮教书先生,立即从敌占区出发。

教书先生的身份虽然并不特别引人注目,但终究还是不太保险。而且,随身携带字典,目标太过明显,他始终放心不下。

针对这两个问题,他分别想出了应对办法。

字典的事儿很好解决,他请人把字典里的秘密情报用只有同志们才知道的方式重印在薄纸上,将之藏在自己的鞋子当中。

这样一来,就算之后过关,遇到敌人搜身,他钻空子的概率也能大上许多。

至于教书先生这个身份,那是必须要改一改的。

可是怎么改呢?看着自己因为连日赶路而破破烂烂的衣裳,项与年的心中有了主意。

他跑到一处山林当中,捡起一块石头,咬咬牙,狠狠心,闭着眼睛,冲着自己的嘴巴砸了进去。

很快,四颗牙齿接连落在地上,项与年满嘴鲜血,疼得青筋暴起,心里却轻松了不少。

等到疼痛稍微平复了一些,他又把衣服扯得更碎,再把头发全部揉乱。

地上的鲜血和泥土,都被他毫不犹豫地糊到自己的脸上身上。

现在的他看起来,再也不是一个文质彬彬的教书先生,而是一个命途多舛、跋山涉水、快到穷途末路的破落乞丐。

他那脏污的面容和散发出阵阵味道的身体,让盘问过路人的国民党士兵都敬而远之。

就这样,用了6天时间,凭借着超强的意志力,项与年走到了瑞金。

“项与年带回来的四角号码情报,功绩是巨大的。”毛主席毫不吝啬自己的评价。

在了解他的同志们眼中,他是英雄的,是伟岸的,也是具体而生动的。

可是在儿子眼中,他却是遥远的,是神秘的,是一个抽象的父亲。

项南其实一直都很懂事,后来也知道父亲到底在做什么。

他不愧是项与年地儿子,在1937年投身革命,并且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父子俩在不同的岗位上辗转,心中的信念是相同的,也是坚定的。

历经艰辛的英雄同志项与年,晚年时的境遇并不好。

对于他的经历,胡耀邦很是震惊,也很是遗憾。

病重而逝,未能诀别

老革命不重视,这不是让人寒心吗?

胡耀邦立马下了个命令,把老人家的户籍转回北京。

遗憾的是,这个命令终究还是太迟,项与年患上了严重的肺炎,已经不再适合长途奔波。

于是,项南只好在福建安置老父亲。

至于他自己的问题,有了胡耀邦的过问,他向组织上递交了申诉材料,很快得到了公正的审查,也洗清了自己的委屈。

1978年,项与年病逝于福建。

痛心的是,儿子项南并未见到他最后一面。他停止呼吸时,项南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忙碌。

这件事情成了项南心中永远的痛苦,他紧赶慢赶,赶上了追悼会。

那一天,他相当低调,悼念那个名为梁明德的老人。

看见中央干部来到这里,众人十分震惊,细问才知道,原来,这对父子竟拥有何其相似的英雄气概。

国风的传承,正是一个个优良家风的传承共同组成的。

结语

得到胡耀邦特意关照的项与年和项南父子,都是我党的杰出同志。

父亲工作在隐蔽战线,立下奇功,儿子则追随着父亲,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材。

一次次传承,传的是中国人的风骨。

参考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项与年:装扮成叫花子的情报官》

《项南与胡耀邦的不解之缘》 《党史博采》2015年第11期

《项南和父亲项与年的悲欢离合》 《党史博览》2007年第10期

0 阅读:4

诺言的卿史录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