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快速攀升,已经成为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骨质疏松症被称为“静悄悄的流行病”,其患病率高,危害性大。骨质疏松性骨折是老年人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本期我们特邀北京博爱医院闵红巍教授对骨质疏松性骨折进行详细讲解。
骨质疏松性骨折严重可影响寿命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低、骨微细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其主要特点是骨矿物质含量下降,骨微细结构破坏,表现为骨小梁变细、骨小梁数量减少、骨小梁间隙增宽等。骨质疏松症增加了各种骨折的风险,尤其是椎体、髋部、桡骨远端和肱骨近端骨折。
闵红巍教授向我们介绍到,髋部骨折是最严重的骨质疏松性骨折,骨折后1年内有20%的患者可死于各种并发症,50%的患者致残,生活质量会显著下降。骨质疏松症及骨折的医疗和护理,也给家人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不仅可以减少骨折发生,还能够维护骨骼和全身健康。
“人生最后一次骨折”挑战巨大
需要多学科配合
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最大挑战是在骨折愈合过程中管理骨质疏松症,避免将来发生新的骨折。由于骨折卧床后会加速骨质丢失,加重原有骨质疏松,而且老年人骨量低、骨质量差,骨折多为粉碎性,复位困难,难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所以内固定治疗失败率高。高龄老人常合并严重的骨质疏松,内固定物容易松动脱出,植骨易吸收,再加上老年人身体储备能力低,康复能力下降,康复过程会较为漫长。
患者进入老年阶段后,机体常合并有其他器官或系统疾病,全身状况差,常伴有贫血、低蛋白血症,治疗过程中易出现心肺和脑血管意外,增加了治疗的复杂性与风险性,如髋部骨折后,无论手术或保守治疗,对老年人的生命都是一次严峻考验,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
为了克服以上这些挑战,闵教授告诉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01.多学科团队合作:
建立由骨科医生、内分泌科医生、营养师、物理治疗师等组成的多学科团队,共同制定治疗方案,综合管理骨质疏松骨折问题。
02.个性化治疗: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骨密度、骨质疏松症的严重程度和其他相关疾病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03.骨密度监测:
通过定期骨密度检测,及时评估骨质疏松症状,调整治疗方案。
04.长期管理和教育:
对患者及其家人进行健康教育,使他们了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改善生活方式,如适当的运动、饮食、避免危险行为,从而减少骨折发生。
05.改善治疗依从性:
通过增加患者对治疗的了解、改善药物使用的方便性和减少不良反应等措施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中成药组方安全
适合老年人防治骨质疏松性骨折
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首次提出了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也日渐明确。
闵教授讲到目前市面上骨质疏松症治疗药物根据机制可分为:
1、骨骼健康基础用药
(1)钙剂:对于提高骨密度和降低骨折风险有积极作用,钙的摄入应尽可能通过饮食来实现,如果饮食中钙摄入不足,可服用钙剂补充。钙剂作为骨骼健康基础用药,治疗时应与其他抗骨质疏松症药物联合使用。
(2)维生素D:能够促进钙吸收,进而促进钙盐在骨骼中沉积,提升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维生素D不足会影响其他抗骨质疏松药物的疗效。
2、抑制骨吸收药物
(1)双膦酸盐类药物: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抗骨质疏松症药物;因为双膦酸盐是焦磷酸盐的稳定类似物,与骨骼中羟磷灰石亲和力较高,所以它可以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从而抑制骨吸收。
(2)降钙素:降钙素是一种钙调节激素,由甲状腺C细胞分泌,能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少破骨细胞数量,减少骨量丢失,对骨质疏松症及其骨折引起的骨痛有一定缓解作用。
(3)RANKL单克隆抗体:是RANKL抑制剂,能够抑制RANKL与其受体RANK相结合,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少骨吸收、增加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
3、促进骨形成药物
甲状旁腺素相关肽能刺激成骨细胞活性,促进骨形成,增加骨密度,改善骨质量,降低骨折风险。
4、中药治疗
中医学认为骨质疏松症属于“骨痿”“骨枯”“骨痹”的范畴,其发病机制与肾密切相关,其次是脾、胃等。治疗上通常采用补肾壮骨、健脾益气等方法。临床证明骨疏康可有效改善本病证侯。淫羊藿、熟地黄、黄瓜子来补肾壮骨;黄芪、木耳来健脾益气。临床应用已证实骨疏康具有促进骨形成、抑制骨吸收、提高骨骼质量、缓解疼痛、促进骨折愈合的功效。而且骨疏康不含有补骨脂,组方更安全,适合长期服用,是老年人骨质疏松预防治疗一个很好的选择。
骨质疏松性骨折可防可治
根据我国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骨质疏松症的患者已超过8000万,不久将会过亿。随着医学的发展以及相关人口政策的影响,我国未来人口老龄化问题会逐渐加重,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将越来越高,症状越来越严重。并且,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以及因体力劳动减少导致运动缺乏,也将会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升高。
闵教授表示骨质疏松症根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Ⅰ型)、老年骨质疏松症(Ⅱ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青少年型)。因其病因不同,临床症状不同,所以我们需要根据病因和临床症状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已达到缓解疼痛、增加骨密度、降低骨折再发生的风险。
最后,闵教授强调骨质疏松性骨折严重威胁中老年人健康,不断增加民众和医务人员对该病的认识和重视,提高诊治率,完善评估体系具有重要意义。骨质疏松性骨折可防可治,针对局部,规范治疗骨折;针对整体,系统治疗骨质疏松症,加强疾病监测和管理,才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降低再骨折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减轻社会经济负担。
闵红巍 教授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
1.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外科专业委员会骨坏死骨缺损学组第三届委员
2.中华创伤杂志特约审稿专家3.中国微循环学会骨微循环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4.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第七届委员会编委5.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骨科创新与转化专业委员会骨坏死修复学组6.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分会康复工作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7.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骨伤科分会骨坏死专委会8.首都医科大学骨科骨质疏松学组9.北京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