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传庭4个月攻下高迎祥后,为什么拿着10万精兵打不过李自成?

章若体育 2023-02-26 02:57:30

孙传庭终于打了起来,手里拿着十万大军,却不是精锐部队,很多人都是新兵,李自成已经有几百万军队了,怎么能赢呢?

严格地说,李自成的农民军并不强大,也不是明军的对手。但是明军的败亡主要是由“人事”而非“军事”造成的。李自成日后在清军面前不堪一击也就证明了这一点。

关于对农民军的态度,明廷犹豫于主剿或招抚,如同对清朝的态度,毕竟是欲战还是死战,崇祯始终游走于二者之间,最后将机会全部交给对手。

孙传庭以前还有一个与农民军作战的好将军——这个人叫卢象升。为了打击农民军,他练成了精兵强将——天雄军,短短三年间,历经大小百余战,相继打败李自成,高迎祥,张献忠等人,堪称大明朝擎天柱石。

但是这个军事强人终究还是没有躲过崇祯对他的信任,终于征战沙场。诸如此类,卢象升并非第一人,仅次于孙传庭先生。

孙传庭究竟有过怎样的遭遇?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情况。

孙传庭,字伯雄,山西代县人氏。他入朝做官是天启年间的事,魏忠贤掌权后,赋闲在家生活了十几年。

崇祯八年(1635年),孙传庭在官员的举荐下,特别是内阁大学士温体仁的推荐下,说他堪与唐朝的郭子仪相媲美,后正式启用,先任顺天知府的陕西农民起义爆发后,陕西巡抚甘学阔弄不清楚,因此,崇祯九年孙传庭继任甘学阔为陕西巡抚。

孙传庭出发时,崇祯只给了六万两银子,除此之外,一无所有。上任后的主要任务是:整顿军队、严守纪律、最重要的是。二是整饬军屯、发展生产、自力更生以解决饷。

孙传庭麾下兵源多出自陕西北部的高林,且大多为兵户家庭子弟。榆林,是明朝的九边之地,自打朱元璋以后,一直不太务农,传统的职业都是当士兵,因此更加刚烈。

孙传庭在解决军饷问题后,其利益有了保证,还发誓要效命孙传庭,因此战斗力很强,被称为“秦兵”。

当时关中农民起义军共有十余人,高迎祥和拓养坤领导起义军最多。

擒贼先擒王的孙传庭与高迎祥当面对峙。

高迎祥欲占陕西,势必途经汉中,孙传庭在此等候,双方数次牛刀小试后,高迎祥虽在实力上占有优势,但是战果并不尽如人意,数次之下,亏损数千。

直觉让他知道不可能再战斗下去了,这支部队也没意思。就这样高迎祥绕过汉中,寻着小路直抵西安。

这条路是子午谷的一部分,实际上这条路并没有什么神秘色彩,三国时代诸葛亮和魏延都曾发现过它。

时魏延曰:从此处攻之,将大获其利;而且诸葛亮说如果在这里设下伏兵,就会全军覆没。

可可惜高迎祥偏选择做魏延,自己带领着所有主力部队,冲进子午谷里,可是,那并不是活路,那只是死路一条。

孙传庭早有预料,他如此行事,便在此以逸待劳恭候多时。虽然实力不如高迎祥,但是占据地利优势并最终获胜,俘获纵横七年的闯王高迎祥后被处决。

孙传庭获得这一伟大成就仅4个月,令崇祯无不为之一震。之后的第二年杀死拓养坤。

高迎祥死后,李自成得益,原高氏残兵皆投奔李自成,而李氏也承袭高氏称号,大有兴起之机。

从此孙传庭剿匪工作进展顺利,先后击败惠登相,马进忠和刘国能起义军,招一条龙,镇天王和上山虎,杀死圣世王,瓦背王和一翅飞义军头目。

崇祯大喜,重赏孙传庭。

崇祯十一年孙传庭继往开来,扼商洛之咽喉,屡败起义军,又招降起义军领袖大天王,过天星和混天星。

其间,在洪承畴的配合下,向李自成发动总攻。四战之下,李自成已无力抵抗,仅留千人,率残兵遁入深山。

此后,李自成欲转河南,由汉中至河南,须经过潼关一带的南原。孙传庭在南原埋伏李自成,经过双方恶战,李自成千部仅剩18部,但所幸突围成功。

崇祯十年(1637年),张献忠也被明军打得走投无路,选择暂时投降,被熊文灿招抚。

到现在为止,西北民变已基本平息,数名有名起义军领袖被压死,崇祯认为总算有喘息之时。

却不料,摁下葫芦起瓢,平局西地农民军、清军再次大举进攻。洪承畴、孙传庭奉命赴京勤王。

局势的骤变不仅使李自成和其他起义军有机可乘,更使孙传庭自此命运大变。

崇祯十一年(1638年)九月,清兵南下,攻入京畿之地,大明帝国首次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

“攘外必先安内”和“攘内必先安外”同时出现在崇祯的眼前。大明内倒也有与清议和的,不过不久便换来了举国骂声。

在此背景下,崇祯的一切决定均以恶劣的环境为前提,以偏激和浮躁为心态。

为对付清军,崇祯紧急调遣各路军队进京勤王,陕西巡抚洪承畴和陕西巡抚孙传庭亦奉命出使辽东和保定。

在这场明清的激战中,孙承宗和卢象升均因此而死,清军经过一番抢劫之后,崇祯十二年三月又回到盛京。

清军这一侵略使明帝国整体蓟辽防线大为削弱。杨嗣昌认定用秦兵来弥补蓟辽防线上的破绽,遂封洪承畴为蓟辽巡抚,由孙传庭总理保定,山东,河北军务。

但是对这一问题孙传庭却各持己见,不赞成留秦兵于蓟辽。他认为陕西农民军尚未被完全消灭,若把秦兵主力部队留在蓟辽境内,陕西农民军很可能会重新发展壮大起来。

何况秦兵家眷在陕,若滞留蓟辽也有哗变之势。但是杨嗣昌并不理会这一切,坚持秦兵留蓟辽。

就这样,围剿农民军的秦兵精锐被留在了蓟辽前线,同时留下的还有围剿农民军的得力战将洪承畴,而孙传庭则被投入了大狱,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是因为孙传庭和杨嗣昌剿灭起义军时意见不一,加之秦兵的去留有冲突,所以孙传庭借口耳病,主动请告。

崇祯听谗言以为孙传庭是推卸了自己的罪责,因此,一气之下将其打入大狱中,以期发落。

正当孙传庭蹲大狱时,农民起义军叛而复辟,原来孙传庭以前的观点正确,被熊文灿拉拢的张献忠又高举反旗。

孙传庭和杨嗣昌两人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冲突?主要是线路的原因。杨嗣昌对消灭农民起义的事提出“四正六隅,十面网”方案。

具体而言,“四正”指以陕西,河南,湖广和江北四地为主要战场围剿农民军;以延绥,山西,山东,江南,江西,四川六隅为辅助战场,在这六地总督的帮助下进行围剿。

“四正”加上“六隅”组成“十面网”,总督和总理两大臣集中进剿。十个战区,四个主要,六个次要,划定管辖范围,农民军在哪个地方出现,谁就去主管,其它的协管。

崇祯认为这个计划很好,崇祯十年(1637年)三月,杨嗣昌被任命为五省总督,他又举荐熊文灿为五省平叛总理。

如此一来,杨嗣昌便需用兵了,他建议增兵12万人,可是户部没有饷。因此杨嗣昌建议增加剿饷280万两。

孙传庭首先提出反对意见,认为当时明军形势,各地方边军已被抽走一空,然后义兵等闲视之,若再征收剿饷,将会引起更大范围的民变。

紧迫任务是孙传庭主张集中兵力攻打陕西,李自成打歼灭战。两人因此而结良缘。

杨嗣昌称赞崇祯的下海口,并表示将在3个月内拿下农民军,也就是说崇祯的十年十二月到崇祯的十一年二月是最后期限。

这时杨嗣昌亦立于主剿之侧,然而当洪承畴,孙传庭,左良玉等农民军入剿之际,熊文灿另类高举招抚大旗。

熊文灿招降刘国中和张献忠后,杨嗣昌主剿立场始变,以其剿匪期限亦至为主。

见打不过农民军,就上奏章请罪请人顶替,崇祯却相信杨嗣昌,不答应罢免他,于是命他报告将领功过。

熊文灿由杨嗣昌力荐,自然将熊文灿之功放在第一位,如此,崇祯还以为招抚没准就是解决农民军问题的好办法。

从此,杨嗣昌再也没有提出任何3个月就把农民军打下来的口号,只是默许熊文灿对农民军采取招抚“良策”。

杨嗣昌当着崇祯的面上演了这样一场戏,地位并没有下降,反而感到很不平静,原因是朝中弹劾自己的声音此起彼伏。

十二年三月崇祯清军离去,五月张献忠等起义军再次起义,崇祯大惊,下令逮捕熊文灿。九月,特命杨嗣昌督师,赐上方宝剑,设宴饯行。

杨嗣昌至襄阳,大誓师三军,依功赏罚,然军心涣散,加之自己个人没有放权,凡事都过于紧张,致使以下诸将不能及时响应,后有不听使唤者,比如贺人龙不听话、左良玉还嚣张跋扈,致使杨嗣昌工作很难进行。

崇祯十四年(1641年),张献忠攻入襄阳城,杀死襄王。杨嗣昌闻讯赶来夷陵,吓得极恐,上书请亡。后李自成破洛阳城,杀死襄王,终因杨嗣昌的忧惧身亡。

杨嗣昌牺牲后,农民军仍如火燎原之势,寻何人救火,崇祯再想留在大狱中孙传庭。

十五年(1642年)正月,崇祯在文华殿接见孙传庭,任命他为陕西三边总督。

转眼间三年过去了,李自成打着“均田免粮”口号以来,起义军的队伍一下子发展到数十万人马。杀死福王后,一下扩大为百万军队。

但是至此,明军能打仗的部队只有3支,分别是辽东的吴三桂,武昌的左良玉,以及再次起兵的孙传庭。

左良玉对农民军闻风丧胆,敢怒不敢言;吴三桂镇守辽东时崇祯不愿调遣;能打仗的,唯有孙传庭。

但孙传庭在大牢中待了三年,并没有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问题,认为李自成和张献忠也是三年前游击队的成员,不料农民军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于是他还当着崇祯的面吹嘘海口:只需五千人马便可平定叛乱。结果和农民军一打就发现不对,便又主动要求两万人,给几百万饷。

崇祯虽然不悦,却只能同意,因为明帝国已是无人能敌。

崇祯十五年(1642年)五月二十五,李自成围攻开封,于是,崇祯不断催促孙传庭出关营救开封。

尽管孙传庭多次表示新募的兵员,不可以轻易上阵,崇祯却完全不听,仍盲目督促,最终孙传庭不得不起事,导致柿园之役失败。

柿园之役,孙传庭虽兵败,李自成亦失精兵八千人。而造成孙传庭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部队纪律不严,而这正是新兵们所暴露出来的。

柿园之役以后,孙传庭节节败退回到陕西,此后他四处招兵买马,大力发展生产,置办兵器,并为了筹集军费而不断地向地主士绅甚至平居民索取钱财,使百姓怨声载道。

因此,地主士绅都想让孙传庭速战速决,但比士绅还着急的还是崇祯,因当时全国反抗起义军局势很差。

保定巡抚杨文岳败李自成于南阳,平局贼将左良玉亦败襄阳,李自成占河南、湖北十余县,驻襄阳。

鉴于局势紧张,崇祯十六年(1643年)五月,任命孙传庭兼河南、四川军务,后升任兵部尚书,并加督山西、湖广、贵州及江南和北方军务,赐予上方宝剑的崇祯一直催其发兵。

那时孙传庭给的战略就是:李自成打的标语就是不纳粮食,但是他盲目地只掠夺富户而不进行生产,前提是明军固守不战而战,李自成百万军队使用不出数月,就会断粮,此后难免军心涣散。届时明军再次出征胜算甚高。

因此,孙传庭正是要死守潼关的时候,崇祯反而逼迫他马上上阵。君命难违时,孙传庭不得不走出潼关,可这一走就等于送死了。

迫近襄阳城,李自成乃以逸待劳、兵力再大、气候不给力的情况下,孙传庭遭遇惨败,发兵时约十余万,经过一役,伤亡4万,丢失兵器辎重几十万件。

遇到沉重打击,孙传庭撤退陕西,试图保住潼关,可怎奈孤军奋战,李自成摧枯拉朽,一举破潼关。

令人痛心的是孙传庭在军中阵亡了,最终连尸体也没有发现。

孙传庭去世5个月后,李自成攻破北京城,从而《明史》上有了如此的记载:传庭卒,明廷也随之灭亡。

因此明军的败亡是人事上的而不是军事上的。

3 阅读: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