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人做生意向来实在,现在搞发展也讲究"用数据说话"。杭州、宁波两个大哥带着温州、金华两个兄弟,正玩转一场"双核驱动+区域崛起"的新游戏。
这场关乎浙江全省未来的棋局,既要顶尖棋手的锋芒,更需要全盘联动的智慧。
近几年,杭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总量的27.1%,相当于每赚4块钱就有1块来自数字产业。
宁波舟山港去年集装箱吞吐量3335万标箱,货物吞吐量连续14年全球第一,平均每分钟就有63个集装箱进出港。
杭州宁波这俩城市GDP加起来占全省44%,但厉害的不是单打独斗,而是搞起了"混搭"。
据悉,杭州的阿里云给宁波2万多家制造企业装上"数字大脑",宁波的稀土永磁材料撑起了杭州60%的新能源汽车电机。
而温州民营经济贡献了全市96%的税收,如今不再是"低小散",激光光电产业全国市场占30%,智能锁产量占全国65%。
值得一提的是,金华跨境电商进出口额全国第三,去年通过义乌发出的中欧班列占全国11.4%,平均每天3.5列火车横穿亚欧大陆。

更关键的是,温州和金华带活了周边。丽水的竹木制品通过温州港出海,衢州的锂电池借道义乌卖到欧洲。
杭温高铁通车后,温州到杭州缩至65分钟,去年沿线城市新增企业注册量同比涨了28%。浙江全省的高速公路密度是全国的3倍,182个省级产业园区全部通上高速,山区县的快递进村覆盖率98%。
这些路网不只是通勤线,更是财富线。去年浙江山区26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比全省高0.8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浙江的特色经济成为带动经济的重要因素。
诸暨大唐年产袜子250亿双,够全球每人3双。台州生产了全国60%的智能马桶,仙居杨梅品牌价值24亿。这些"隐藏冠军"去年贡献了全省38%的县域GDP,证明小县城也能玩转大产业。
现在浙江的发展路子很清晰!
杭温高铁穿山越岭,将浙北的资本与浙南的产能紧密相连;甬金铁路打通出海口,让内陆县市直通东方大港。
杭州宁波当"大脑"搞创新,温州金华做"四肢"抓落地,中小城市当"毛细血管"做配套,这才是真正的富裕。不是大家赚一样多,而是每个地方都找到自己的赚钱门道。就像浙江人常说的:"做生意嘛,既要抱团取暖,也要各显神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