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3月14日深夜,#小龙坎员工把客人剩菜倒回冰柜#的词条突然爆上热搜,看完相关暗访视频后,无数网友直呼“太恶心”。
湖北经视记者暗访镜头里,服务员轻车熟路地把半盘海带芽端进后厨,像倒自家剩饭一样倒回原料盒;

号称该品牌"十大招牌菜"的牛奶鸭血,吃剩的残渣被倒进冷藏柜时,甚至带着客人筷子搅动的痕迹。

监控时间戳显示,这样的“骚操作”,几乎每天都在发生。
这波翻车风波,看似来得猝不及防,但却又实属意料之中。
毕竟在火锅界,小龙坎早就是"打脸专业户"。
从2018年老油循环使用被约谈,到2021年南京门店用扫把捅制冰机,再到这次汉川店被掀开的剩菜回收产业链,……
七年五次被曝光的战绩,让网友戏称"小龙坎的315晚会比央视还准时"。

01 后厨魔幻剧:过期调料与拖把桶的二重奏
在汉川店不足二十平米的后厨,魔幻现实主义每天都在上演。
记者发现,发硬结块的调味粉生产日期停留在2024年12月,店员却像拆盲盒一样随机抓取,扔进大锅熬成号称"八小时慢炖"的高汤。
当领班被问及时,只是轻飘飘甩了句:
"包装袋受潮而已"。
更让人瞳孔地震的是洗手间门口的"万能铁桶阵"。
洗拖把的脏水刚倒掉,同一批铁桶转身就装上餐具;
擦完桌子的抹布在桶里涮两下,转头又去擦煮茶壶的玻璃壁。

有顾客在评论区吐槽:
"上次吃完喷射三天,现在才知道是茶壶和拖把共享洗澡水的功劳"。
02 品牌方的太极神功:从痛心疾首到冷处理
事发后,店长对着镜头表演"痛心疾首":
"我们管理制度很严格,都是交给老员工管理..."
这番甩锅言论直接把网友气笑。
而成都总部的回应更显敷衍,先是"马上反馈领导",接着"正在内部调查",48小时过去却连份像样的声明都没憋出来。
这种冷处理,让人想起2021年南京食安危机时,他们也是先装死三天才挤牙膏式道歉。

很显然,小龙坎早把危机公关玩成了行为艺术。
2021年刚因腐烂土豆上热搜,转头就在行业峰会拿下"食安放心品牌"奖杯;
2023年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补个年报就当无事发生。
这次面对铁证如山的偷拍视频,品牌方居然暗示"回收行为没抓到现行",被网友怒怼:
"难道要客人当场表演吃回锅菜才算实锤?"
太魔幻了。
03 火锅帝国的扩张悖论
翻看小龙坎发家史,简直就是一部资本催熟的变形记。
2014年从成都起家,靠"排2000多号"的饥饿营销成为初代网红,巅峰时期全国800家门店的规模,让创始人喊出"百城千店"的豪言。
但2024年窄门餐眼数据显示,其门店数早已腰斩至522家,海外31家分店反而逆势增长。
这种畸形的扩张模式埋下致命隐患。

加盟商为赚快钱,疯狂压缩成本:
长春店用地沟油、南昌店用猪血给酸肉上色、榆林店两年卖出2吨口水油...
每次东窗事发,总部都祭出"取消授权"大旗,却对加盟体系的管理漏洞视而不见。
正如餐饮观察人士所言:
"当开店速度超过品控能力,食品安全就成了摆设"。
04 监管困局与消费者觉醒
汉川市监局的突击检查,暴露了执法困境:
虽然扣押了监控设备,但"回收剩菜没抓到现行"的说辞,折射出运动式执法的局限性。
而小龙坎屡教不改的底气,或许正来自违法成本过低。
2018年口水油事件仅被约谈,2021年腐烂土豆事件罚款不到十万,相比动辄数亿的年营收,简直九牛一毛。
但这次,舆论反噬明显升级了。

00后消费者发起"发票维权"行动,要求公开剩菜回收期间的消费明细;
海外网友扒出西班牙门店与辱华网红合作的黑历史,掀起跨国抵制。
小红书上的探店博主集体倒戈,有人晒出在锅底捞出蟑螂的照片,获得20万+点赞。
这届“难糊弄”的年轻消费者,不愿再忍了。

05 食品安全的社会化救赎
实际上,当我们在围观小龙坎连续剧时,其实看的是整个餐饮业的照妖镜。
第三方检测报告显示,2024年火锅店食材合格率仅68.3%,菌落总数超标、非法添加成为重灾区。
但危机中也蕴藏转机,当劣币陆续被迫退场,良心商家终于得以出现在大众视野。
成都某品牌通过中央厨房实现净菜直达,后厨监控24小时直播;
深圳出现"区块链火锅",每片毛肚都能扫码溯源。
消费者也在用脚投票,改变游戏规则。
00后发明"探店三件套":紫外线手电查餐具、电子秤验分量、手机录像防掉包;
大学生组建"高校食安监察队",定期突击检查周边餐馆。
这些自下而上的监督力量,或许比罚款更能刺痛商家的神经。

夜幕降临,小龙坎汉川店的霓虹灯牌依然闪烁,只是门口多了市监局的封条。
不远处新开的另一品牌火锅店却打出广告:
"本店使用AI智能监控,剩菜当场粉碎"。
这场持续七年的食安攻防战,终于迎来技术破局的时代。
当区块链遇上牛油锅,当Z世代举起检测仪,或许我们真能等到不用提心吊胆涮火锅的那天。
毕竟,谁也不想在麻辣鲜香里,尝出拖把水的味道。